对联 ·故事 ·史海钩沉 ·人物档案 ·地方风俗 ·谚语大全 ·讽刺与幽默 · 赚钱 · 法律 · 在线教研 · 会员中心 · 心理测试 · 魔鬼词典 · 顺口溜
 
主页特效 网页特效 百家姓
娱乐 歇后语 绕口令 脑筋急转弯
 
谚语 谜语 名言 邮政编码
便民 酒方 验方 偏方 站长工具  
 
算命 风俗 手相 爱情
女孩 音乐 面相 星座 血型
 
饮食 穴道 偏方 医药
生活 软件 硬件 解梦 高考



   JS特效



实用工具
便民服务 加密解密
 
魅力高密 民间故事 Flash教程 PS教程 最新国内新闻
新华字典 黄道吉日 英语园地  万年历 Html2anycode
  首页 | 美图 | 短信 | 安全 | 校园 | 网站 | 游戏 | UFO | 文秘 | 生活 | 信息技术 | 论文 | 人生 | 情感 | 日记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主页 > 论文大全 > 管理学 >

不尽“人才”滚滚来 ——谈美国的人才机制

时间:2010-07-29 21:53来源:盼盼的家园 作者:江南 点击:
美国拥有世界上最为庞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科技上也一直处于领先优势,这与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人才机制是密不可分的。美国的人才机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国内人才的培养
  

美国拥有世界上最为庞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科技上也一直处于领先优势,这与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人才机制是密不可分的。美国的人才机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国内人才的培养 
一是实施教育优先战略。早在1983年,里根政府发表了题为《国家在危险中——迫切需要教育改革》的国家报告,拉开了80年代美国教育改革的序幕。这一“危机宣言”激发了美国盛况空前的教育改革浪潮,并且一直延续至今。美国教育委员会提出将教育放在“本国议事日程首要位置”。1989年,布什政府制订了《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提出了6 项全国教育改革目标。1993年克林顿政府将6项教育目标增加到8项,并于1994年获得国会通过,成为《美国2000年教育目标法》。1990年度美国教育开支达到3530亿美元,占美国GDP的6.8%,首次超过军费开支。1999年美国的教育投入增加到创纪录的6350亿美元。美国重视教育的传统集中体现在州一级:各州40%的经费用于教育,财产税(即房地产税)主要支出于教育,公民们可投票增减税率。美国有十多个州的教育总监都是与州长一起竞选产生的,他们负责的州教育部的地位高于其他部门,与州长平起平坐。 
二是重点扶持职业教育。美国政府早在1963年就颁布了《职业教育法》。1990年通过新的职业教育法,明确联邦政府每年向各州提供16亿美元的职业教育专项补助经费,并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了职业教育的资格证书和资格鉴定制度。美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与两年制的社区学院有很大关系。可以说美国有着世界上最完善的社区学院系统,即大众教育系统,目前60%以上的大学都是社区学院。1997年克林顿呼吁过:“我们的目标在于向所有的人打开社区学院的大门,让社区学院既像大学,又像今天的高中。”美国的社区学院实行的是开门招生,且收费低廉,毕业后可得到准学士学位或专业证书,还可继续深造。社区学院作为美国高等教育中最大和最有活力的一个办学层次,培养了大量训练有素的技术人员和普通劳动者,也为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后备军。 
三是大学教育倍受青睐。长期以来,美国一直将教育经费倾斜于大学教育,以至于其义务教育的水平在世界仅排第30位,但由此也造就了美国世界一流的大学教育水平。目前美国共有3400多所高等学校,其中国家级228所,在校大学生2500 多万。为扶持高等教育发展,美国早在19世纪下半叶就以拨地等方式在各州鼓励兴办“赠地学院”,有关高等学校拥有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占全国总数的60%。二次世界大战后至1997年美国有170位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特别是最近几年, 美国得奖人数都超过了当年总数的一半。这些人员中在大学工作的科学家居多。1980年以来,美国大学学费增加了一倍,而同期家庭收入只上升了不到10%。为了保证学生不因经济困难而辍学,美国政府提出:减免大学生家庭所得税、增加面向低收入家庭的佩尔奖学金的最高限额、建立大学学费预付计划项目等措施。 
四是普遍重视继续教育。美国政府十分重视继续教育,每年用于国民知识培训的资金达1000亿美元,现在每年有2300万人接受继续教育,其中工程师就有50多万名。 为从法律上保证继续教育的发展, 美国于1966年就颁布了《成人教育法》,要求所有雇主每年必须至少以其全员工资总额的1%用于雇员的教育与培训,并逐年递增, 对未达标的企业,每年必须上交其工资总额的1%作为国家技能开发资金。 为鼓励企业对员工开展继续教育与培训,联邦政府还在税收政策上予以优惠,允许企业将教育开支列入成本,免予征税。美国企业更是把继续教育看作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举措。80年代中后期,美国企业界职工教育培训支出总额已超过联邦政府全国国民教育的年度总预算,目前每年达2100亿美元左右。企业平均培训投资为工资总额的2%,全美有97 %的企业为职工制订了培训计划。美国国际商用机器公司在70年代中期,仅国内就设有教育中心200多个,有专兼职教员5000多名, 每年公司用于教育培训的经费达10多亿美元,培训规模比美国最大的大学还要大。可口可乐公司建设了一个有一万平方英尺、设施完备的培训中心。通用电器公司除了用8000万美元建造了世界一流水平的培训中心外,还投入4 亿美元用于员工通过“六希格玛”培训计划。 
由于重视教育,美国劳动者的素质很高。目前就业人员的平均受教育时间已超过13年,受过高等教育人数占55%,知识工人占整个就业者的2/5。 
国外人才的吸收 
美国善于网罗世界各国的人才,其手段、方法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放宽移民限制。50年代以来,美国多次修改《移民法》,明确提出,只要是学术、专业上有突出成就的人才,不考虑其年龄、国籍和信仰,一律优先入美国国籍。1965年,美国对国外移民实行“优惠制”,每年留出29000个移民名额专门用于引进外国的高科技人才。 二战结束后,苏联第一件事是将德国机器设备运回国内,而美国却将众多的德籍科学家、技术专业人员接纳为美国公民。1991年苏联解体后,仅高核专家就被美国一次性挖走2000多名。 
增加签证名额。1990年美国开始实施专门为吸纳国外人才的H-IB签证计划,每年签发6.5万个,有效期为6年。1998年国会又通过一项法案,将1999年和2000年H-IB名额从6.5万增加到11.5万。去年5月克林顿总统向国会提出,从2001年至2003年,美国对高科技人才引进的名额增加至20万。此前,美国众院移民小组委员会通过法案,在2001年至2003年,将撤销有关外国技术人员在美国工作所必需的签证方面的限制。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崛起,印度专业人才倍受美国青睐,美国在保留给专业人才的签证中有46%是留给印度的。我国也是美国看好的一块人才市场,仅1997年,美国就为我国5600多人签证。 
聘用外国专家。凭借优越的经济条件和先进的科研设备,美国通过多种形式聘用外国专家到本国从事研究工作。从20世纪上半期开始,美国引进包括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航天工业专家冯卡门和核物理学家费米在内的2000多名科学家,集中在一些主要实验室和研究开发机构。美国720 多个联邦研究开发实验室的不少单位招聘和引进国外著名科学家。美国核武器的研制、阿波罗登月计划的实施,计算机的诞生和应用等,在很大程度上都是通过国外专家实现的。美国的企业是国外专家最多的地方,电子行业聘用的外籍科技人才占企业科技人员的16 %, 在59%的高技术公司里,外籍专家占了90%,目前在计算机产业领域的博士中50%以上是外国人,在硅谷企业工作的外籍高级工程师占1/3以上。此外,美国还以合作攻关的名义,借用外国专家的智慧,如由美国、日本、欧盟和俄罗斯等国共建的阿尔法国际空间站,是人类航天史上最雄伟的跨国合作攻关工程。由于美国在这一工程上出钱最多,参加的科学家最多,所以是最大受益者。 
争夺本土人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美国众多跨国公司普通重视本土人才资源的开发。除了传统的人才战略外,近年来又有一些新的措施:一是设立研究机构吸引大批优秀人才。如微软中国研究院,约有60名研究人员,其中大部分是国内著名高校毕业的博士。IBM 公司中国研究中心拥有我国的60多名研究人员全部具有硕士及博士学位。朗讯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的贝尔实验室,是目前在我国设立的最大跨国公司研究机构,其在上海和北京两地共有科研人员500人。 二是设立“管理学院”或“培训中心”加快人才本土化进程。如摩托罗拉大学,每年都吸收一批我国年轻学员进行培训,向他们灌输企业文化和其他业务知识,该大学计划到2000年末至少训练出100个部门主管代替外籍人员。IBM公司则与我国20多年大学合作,共同建立培训中心,他们的目标是直接利用我国人才从制造本地化转向研究开发本地化。不仅重视挖“现有人才”,而且发展到寻找人才的苗子。如摩托罗拉公司今年在我国启动“希望之星奖学金”,将单纯的人员资助转变为人才的培养,英特尔公司与中国科协达成正式协议,由英特尔公司资助我国中学生代表队赴美参加被称为“小诺贝尔奖”的英特尔科学天才选拔赛, 奖金总额达到120万美元。 
实施留学政策。1946年美国实施“富布赖特计划”,每年提供奖学金接受各国学生赴美学习;60年代又推出《共同教育和文化交流》、《国际教育法》,扩大与外国交换留学生;各大学也相继推出各自的留学教育政策。这些措施使得国外留学生大量流进美国,据美国国际教育协会2000年1月公布的数字表明,1999 年在美国大学深造的外国留学生共49.1万人,占全球留学生总数的1/3,比1998年增加2%。 中国的留学生已经成为美国的海外学生中的第一大户,并以每年10%的速度增加。自90年代起,历年在美国取得理工科专业博士学位的我国学者人数已超过我们自己授予的博士,仅1995年一年,就有2751位我国学生在美国取得博士学位。美国还通过实施“绿卡制”来吸引国外留学生定居美国,如1995年中国留学生25万多人,其中近10万人滞留美国或加入美国国籍。 
人才的留用 
为了合理使用本国人才,更好地留住外来人才,美国深谋远虑,多方努力。 
增加福利待遇。美国经济发达,人民的生活水平很高,凭借这一法宝,国内人才不易外流,国外人才却广泛被诱。在美国,学位越高收入越高。美国科学基金会作过一次调查,发展中国家的科学家一年收入很难超过3000美元,而美国科学家的中等收入即可达到1.5万美元以上,这种个人经济利益上的差别对国外人才具有很强的吸引力。目前美国很多高技术公司除了给高薪外,还视高技术人才工作的重要程度额外配给股票期权。由于高科技产品附加值看涨,许多公司的股票成倍甚至几十倍地涨,每天都有专家、工程师成为百万富翁。 
营造良好环境。很多人之所以选择美国,主要原因并非待遇高,而是美国具有良好的科研、创业环境。美国对科技投入很大方,联邦政府在1992年财政年度预算中,研究发展经费达到756亿美元,比1991 年国会批准额还高13%。美国100家最大的工业企业用于科技人员更新、 拓宽知识及深化专业知识的经费每年增长25%,其中国际商用机器、通用汽车、麦道飞机、杜邦化工、福特汽车等公司在这方面的开支年均增长40%左右。这些企业都能为科研人员配备世界一流的实验室,并提供充足的科研经费和后勤保障,这一措施能满足不少科学家的成就感。美国不少大学针对科技人员更新知识的需要,专门为他们开设有关课程或讲座,如麻省理工学院就有专门为工程师开设的一些讲授各个专业最新发展动向的课程,为期一周至一年不等。科研人员在美国的地位很高,不少人既是公司科研人员又是大学客座教授,经常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和各种学术性会议;不少学校、科研机构和企业还规定,科研人员实行弹性工作制,甚至可以在家中上班;在企业科研人员提升的机会也多。美国由于人力资源开发及管理的社会化程度很高,住房、医疗、保险等都实行了社会化,劳动力不受户籍、地域的限制,因此,科研人员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职业,这也是美国人富于创新精神和工作热情的重要原因。 
培养工作热情。一方面,制订专门奖励。美国国家基金会设立了“沃特曼奖”,获奖对象是活跃在各学科前沿并有杰出成绩的青年科学家,并在2至3年内得到最高可达50万美元的资金。1983年,美国国家基金会设立了“总统青年探索者奖”,1986年设立了“工程创造奖”。另外,一些跨国公司还纷纷在高校设立奖学金,对成绩突出的学生予以奖励,并借此提高企业知名度。另一方面,注重安定外来移民的“军心”。如90年代后期,美国社会反移民情绪曾一度高涨,而一项大规模调查亚洲太平洋地区移民对美国经济影响的报告则指出,亚太裔移民对美国经济的贡献是正面的,他们创造了大量财富,美国最主要的高科技公司中,有15家是亚太裔移民企业家设计的,它们一年的总营业额高达222 亿美元。这份报告对抑制美国国内反移民情绪起到了很大作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最新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赞助商位置
推荐内容
杂七杂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