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 ·故事 ·史海钩沉 ·人物档案 ·地方风俗 ·谚语大全 ·讽刺与幽默 · 赚钱 · 法律 · 在线教研 · 会员中心 · 心理测试 · 魔鬼词典 · 顺口溜
 
主页特效 网页特效 百家姓
娱乐 歇后语 绕口令 脑筋急转弯
 
谚语 谜语 名言 邮政编码
便民 酒方 验方 偏方 站长工具  
 
算命 风俗 手相 爱情
女孩 音乐 面相 星座 血型
 
饮食 穴道 偏方 医药
生活 软件 硬件 解梦 高考



   JS特效



实用工具
便民服务 加密解密
 
魅力高密 民间故事 Flash教程 PS教程 最新国内新闻
新华字典 黄道吉日 英语园地  万年历 Html2anycode
  首页 | 美图 | 短信 | 安全 | 校园 | 网站 | 游戏 | UFO | 文秘 | 生活 | 信息技术 | 论文 | 人生 | 情感 | 日记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主页 > 论文大全 > 医学类 >

儿童的学校适应研究综述

时间:2010-08-10 21:23来源:www.panpan.org 作者:大楼 点击:
一、关于学校适应的界定 学校适应是一个广义的多维概念,许多研究在涉及学校适应时,也未进行明确的界定,甚至在中文心理学辞典中尚未提及该概念。RaymondJ.Corsini(1994)认为学校适
  

  
一、关于学校适应的界定
学校适应是一个广义的多维概念,许多研究在涉及学校适应时,也未进行明确的界定,甚至在中文心理学辞典中尚未提及该概念。Raymond  J.Corsini(1994)认为学校适应是在学校背景下运用技能和能满足自己需要的程度,儿童可被描述为适应良好和适应不良。Birch(1989)认为学校适应不仅指学生的学校表现,而且包括学生对学校的情感或态度及其参与学校活动的程度。Ladd(1996)的定义被大多数研究采纳,他认为学校适应就是在学校背景下愉快地参与学校活动并获得学业成功的状况。
二、学校适应的指标和测量
由于研究的角度、目的不同,不同研究者采取的指标也不尽相同。学校适应早期研究主要集中考察学生的辍学率、缺勤率(Amble,1967;Coie等1990);后来又以考察儿童的学业成绩、学业进步为重点,强调学生的认知技能的获得;而现在大多数研究针对学校背景下的学业、人际、行为和情感方面的适应(邹泓,1997)。
(一)学业适应的指标和测量
能否顺利完成学业是学校适应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学校、家庭、社会关注的焦点。几乎所有的社会文化团体都强调基本的认知操作能力和学习能力,而这些能力大部分是在学校获得的,它们对成年期的社会适应性也非常重要(Edgerton,1967,1984)。Wentze和Asher(1995)从成就动机、自我规范技能、社会行为、师生关系和学习声望几方面综合评价儿童的学业适应,他们认为这几项指标较为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适应问题。研究者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学业成绩是学习适应的核心指标,这是因为学业成绩既是反映一个人学习效果的客观指标,又是各种学习影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体现,它们对成年期的社会适应性也非常重要(Edgerton,1984)。而且,教师、家长主要是通过学业成绩的高低来对儿童的学习状况做出评判,学生本人也是以学习成绩的高低来评判自己在班级中的学习地位。
(二)行为问题的指标和测量
儿童的行为问题主要指在学校和家庭日常生活中,因适应不良、自我调节困难、缺乏适当的指导帮助以及在一定的外界诱因影响下所产生的行为问题。主要包括攻击、不良习惯、多动、退缩、抑郁等。
一段时间以来,行为适应指标也尚未达到统一。Master等人(1985)用班级戏剧法评价了社会行为,将儿童的社会行为概括为三类:社交——领导行为、攻击——破坏行为、害羞——敏感行为。Derosier考察了外显的和内隐的行为问题(1990),外显的行为问题有过分攻击、破坏纪律、多动等;内隐行为问题如:压抑、焦虑、缺乏自信、退缩、害羞等,这些行为又作为情绪适应的指标,总之,研究者根据自己的研究目的和兴趣或侧重某一类行为、或全面考察各类相关行为。
儿童行为问题的测量研究较多,但使用的测量工具有些尚不成熟,同智力测验、人格测验一样,每个测验只是测量了编制者自己所定义的行为样本。测量的标准化程度以及信效度也都有待提高,但对一些儿童常见的问题行为还是可以鉴别的。目前在国内外被广泛应用的儿童行为问卷有:Conners等(1978)编制的行为问题问卷,主要用于筛选儿童的多动症。Rutter儿童行为问卷包括父母和教师问卷,目前已被广泛地用到很多国家的儿童行为问题研究,Rutter进行了各种效度检验,该问卷有较好的信、效度,可较好的适用于学龄儿童行为问题的流行病学的研究工作,也可以较好的适用于区别儿童的情绪障碍和违纪行为。V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是在众多的儿童行为量表中用得较多,内容较全面的一种,我国在1980年引进并制定了中国常模。儿童行为评价系统是较全面评价儿童行为的一个较新的测量工具,除问题行为外,还评价了儿童的积极行为,但这一量表在国内尚无中文修订版。
(三)情绪适应的指标和测量
与学业适应和行为适应相比较,研究者对儿童情绪适应问题研究较少,且主要集中在与同伴关系有关的孤独感、社会焦虑、社交满意度和主观幸福感等方面。
学校背景下的孤独感通常是人际关系和学业不良的结果变量。是学生基于对自己在同伴群体中社交地位和学业水平的知觉而产生的孤单、寂寞、失落、无助和不满的主观情感体验(邹泓,1998)。孤独感的测量主要采用自我报告法。常用的测量工具有Heinlein和Spinne(1985)的11项孤独量表,Marcoen和Brumagne(1985)的28项孤独量表和Asher等人(Asher,Hymel  &  Renshaw,1984)的24项孤独量表。后来邹泓(1998)修订了孤独问卷,按孤独感(纯情感体验)、对自己社交能力的评价(积极),对目前同伴关系状况的评价(消极)和对重要关系需要未满足程度的知觉4个维度重新编制了问卷,共计21题。
(四)人际适应的指标和测量
儿童在学校背景下的人际关系主要是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它们既是学校适应的一个指标又是其重要的影响因素。
1.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师生间建立的一种多层次、立体结构的交往模式,是师生在互动交往中所形成的认识、情感、行为等方面的关系,是一种心理关系。师生关系作为儿童人际关系的一部分,它反映了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并影响儿童的学业成绩、学校行为。
早期的师生关系研究,大多是依据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来划分师生关系类型的,利比特、怀特(Lippitt  &  White,1943)将师生关系分为三种:权威型、放任型、民主型;西尔伯曼把教学情景中的师生关系分为四种类型:依恋型(attachment)、冷漠型(indifference(、关怀型(concern)、拒绝型(rejection)。近年来对于师生关系的类型、特点研究大多是依据依恋理论进行的,C.Howes和她的同事将师生关系分为三类:回避型、安全型、抵制/矛盾型。R.C.Pianta则将师生关系分为三个不同的质的特点:亲密、冲突、依赖。
我国目前许多学者关于师生关系类型的划分与此相仿,如唐武(1996)将师生关系分为紧张型、亲密型、冷漠型;有的直接将亲子关系类型移植到师生关系中。
已有的师生关系研究多以单一的方法去研究师生关系某一方面的特征。如运用问卷法去了解教师对学生行为的知觉,应用访谈法、教师报告法研究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教师卷入学生学习的情况,运用观察法研究教师的课堂行为对学生的影响等。但目前的师生关系研究缺少将多种方法结合起来,将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结合起来。同时由于使用标准不一致,难以对结果进行比较。
2.同伴关系
儿童的同伴关系是一个多层次、多侧面、多水平的网络结构。在同伴关系中,一些人可能是朋友,另一些人可能是玩伴,还有一些人可能仅是认识而已,极少数人可能是竞争对手或敌对关系。同伴接纳和友谊是同伴关系中的两个重要层面(邹泓,1998),代表两种不同的经验,在儿童发展中具有不同的功能。同伴接纳(受欢迎)是一种群体指向的单项结构,反映的是群体成员对个体的态度——喜欢或不喜欢,接纳或排斥。同伴接纳水平是个体在同伴群体中社交地位的反映;友谊关系则是一种以个体为指向的双向结构,反映的是两个个体间的情感联系(Bukowski  &  Hoza,1989)。
关于同伴接纳的测量已有大量的文献报道。根据研究目的不同,所用的方法也略有不同,但基本是采用传统的社会测量法(Moreno,1934)的变式。主要区别是采用同伴评定法或是提名法。同伴评定法是单维法,通常是提供给被试一份同班同性别同学的名单,请他们在5点量表上表明自己对每个同学的喜欢程度。积极和消极提名法又称两维法,一般是让被试按照某种准据(如,游戏或学习)提出自己最喜欢的或最不喜欢的同学。按照每个被试从同班同学或同性别同学处得到的提名频次,然后转化为以班或以同性别同学为单位积极和消极提名的标准分数。
三、学校适应的相关研究
(一)同伴关系与学校适应的相关研究
围绕“同伴关系在儿童青少年的发展和社会适应中起的重要作用”这一命题,许多心理学家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理论并进行相关研究。
1.同伴接纳与学业适应
研究表明被同伴拒绝或不受欢迎的儿童其学习成绩普遍低于受欢迎的儿童(Kupersmidt等1993),并且其缺勤率和中途辍学率也很高(Coie等,1990)。Wentael  &  Asher(1995)研究表明,同伴接纳水平不同的群体在成就动机、自我规范技能、课堂行为、学习声望、教师偏爱等方面均有差异。被拒绝儿童被认为对学习缺乏兴趣,缺少自我肯定、更多冲动行为,很少被老师偏爱,被同学当作差生。被忽视的儿童与一般儿童相比有较高的学习动机,被认为有更多的独立性、较少冲动,有适当的课堂行为,也被老师偏爱。受欢迎儿童与一般儿童相比有更多的助人行为,被同学认为是好学生。
2.同伴接纳与行为适应
同伴关系问题与高水平的内化与外化行为问题相关(DeRosier等1994),他们认为不良的同伴关系对儿童是一种压力性体验,该体验本身会使儿童在学习和生活中更加脆弱。因此被同伴拒绝的儿童比没有该体验的儿童以后更易出现行为问题,较长期的同伴拒绝与适应不良相关联。
3.同伴关系良好对学校适应的促进作用
研究发现(Ladd等1987;Ladd,1990)与朋友一起进入学校的同学较少出现适应不良的问题。与朋友共同转学的儿童能很快适应新学校的生活(Hurtup,1996)。Newcomb等(1995)研究还发现,同伴关系良好可以提高个体的自尊感,给彼此提供宣泄的机会,提供情感的支持并促进相互的理解,没有朋友可以导致个体的压抑和焦虑情绪。
4.同伴接纳与孤独感
同伴接纳水平不同的学生的孤独感状况有差异。近年来研究同伴关系与孤独感、焦虑和逃避等问题之间的关系,发现低接纳和不太受欢迎者分别为20.2%和20.0%报告了强烈的孤独感,高接纳者也有7.2%报告了较高的孤独感(邹泓1998)。低接纳和没有互选朋友的儿童在孤独感同伴地位消极评价和社交需要未满足感三个维度的得分均高于高接纳和有互选朋友的儿童,而在社交能力评价上却低于高接纳和有互选朋友的儿童。被同伴拒绝的儿童比其它社交地位的群体相比表达了更强的孤独感和对自己在同伴群体中处境的不满(Asher  et  al等,1984)。
5.同伴关系与儿童社会性发展
同伴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也大都发生在与学校关联的活动之中,这种影响涉及到儿童的社会性、情绪等的发展,为其正式进入社会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打下良好的基础(Shaffer,1994)。这种影响也会因儿童所在学校及其个人学校经历的不同而不同。
(二)师生关系与学校适应的相关研究
师生关系作为儿童人际关系的一部分,它是学校环境中影响学生学校适应的一个重要变量,它体现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并影响儿童的学业成绩和学校的适应行为。
1.师生关系类型的性别差异
Wyndol(1992)研究揭示了师生关系中,冲突与处罚有显著的差异,女生认为他们从老师处获得更多的支持,男生从同性别同伴中获得更多的支持;Sondra  H.Birch等91997)发现,教师报告的师生关系中,和女生有更多的亲密关系,与男生有更多的冲突关系。另一项研究也表明,男生比女生表现更多的对抗性反社会行为(如攻击性),因而更容易发展成冲突性师生关系;反之,女生表现更多的亲社会行为,被期望发展成较密切的、较依赖的师生关系。
2.师生关系与学生学校适应行为
师生关系与儿童早期的学校适应(Ladd,GaryW,1997)研究表明:师生关系与儿童的早期学校适应显著相关。亲密的师生关系与儿童积极的适应结果(如学校喜好、班级参与、学业能力)有关,冲突的师生关系与儿童的消极适应结果有关。
3.师生关系与同伴接纳、学校态度、学业成绩
S.H.Birch  &  G.W.Ladd(1997,1998)分析了师生关系与儿童行为的关系特征,该研究强调了师生关系对儿童的行为的影响,在师生关系中,教师报告有更多亲密的儿童比较少亲密的儿童在关系评定量表上的分更高、有更多的学校喜好;教师报告有较少依赖的儿童比较多依赖的儿童在学业上的得分更高、有较少孤独感;师生关系中有更多冲突和依赖的儿童有较少学校喜好,同时有更多学校回避和更少的自我指导,师生关系中高亲密的、低依赖、低冲突的儿童在班级中有更多的自我指导。
以上研究注重师生关系的自身特征对儿童心理和行为的影响,对我们的研究有重要的启示。
(三)行为问题与学校适应的相关研究
1.行为问题与儿童的发展
David,Butler和Goldstein(1972)曾对15000名儿童追踪调查,七岁儿童有14%的儿童有严重的行为问题,另外有8%的儿童有潜伏的行为问题,其中男孩比女孩问题更为严重;Dlweus(1979)对高危儿童从幼儿园追踪到小学三年级发现,在被幼儿园老师评定为有行为问题的儿童,47%的在小学阶段达到了儿童行为核查表的临床阈限值。行为问题不仅影响早期发展,它在青年期和成人期也有一定的表现,还会发展、泛化成其他的形式,如程度更为严重的人格问题和反社会行为倾向等。Robins(1996)研究发现在童年期被诊断为有行为问题的儿童,有一半在成年后有反社会行为倾向,而另外的人有其它形式的症状。Webster-Stratton和Herber(1994)总结导致了行为问题持续的几个影响因素:行为问题的广泛性——在多种场合都表现出行为问题的儿童比其它正常儿童或在单一场合出现行为问题的儿童期行为问题更可能持续到成人阶段(Egeland,et,a1,1990)、行为问题的频率和强度——儿童的行为问题出现得越频繁、程度越严重,成人期的反社会行为倾向越强烈,二者存在正相关、行为问题的多样性——儿童时期具有的行为问题形式越多,成人后犯罪的可能性越大。
2.行为问题与学校适应困难
K.R.WSentzel  &  S.R.Asher(1995)研究表明:高攻击性、被拒绝的儿童被他们老师理解为显著对学校缺乏兴趣,较少独立性和较多冲动性的学生更常有不感兴趣的课堂行为,而且这些儿童不被老师喜欢,在同伴中不受欢迎。研究还表明被忽视的儿童在某些课堂行为方面与其他组显著不同,其发展潜力也不如一般和受欢迎儿童。攻击性的孩子更有适应困难,害羞的孩子更易被同伴接纳(Chen,-Xinyin等1995)。尤其在中国害羞的孩子更受同伴欢迎,这一点与西方有差异。
(四)情感适应与学校适应的相关研究
1.孤独感与同伴接纳、有无朋友和友谊质量
Asher  &  Wheeler(1985)表明被拒绝儿童比受欢迎儿童、被忽视和矛盾组儿童报告更多的孤独感,也更多体验社会焦虑。邹泓(1998)研究表明,互选朋友少、同伴接纳水平低的儿童将会体验到较强的孤独感,友谊质量中的积极维度有助于减少孤独感和同伴关系的消极评价以及对社交需要的未满足感,提高对社交能力的自我评价。
2.孤独感与适应行为
Boivin和Hymel(1997)考察了同伴接纳、社会行为和孤独感的关系,社会行为测查了攻击和退缩行为,同伴接纳用同伴社交地位、朋友数目和消极的同伴经验来衡量,回归分析表明,退缩行为可以独立预测孤独感,消极同伴地位和同伴经验通过影响社会行为显著影响孤独感。
四、已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国外丰富的研究资料已为学校适应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积累了大量的研究经验,得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可参考的结论,从生态学和跨文化的角度来看,学校适应还受儿童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的影响,而目前国内这一领域的研究还相当薄弱,因此也有必要在我国这个特定的社会背景下来研究儿童的学校适应状况。已有研究主要存在如下问题:(1)研究数量少、对象单一。仅有的部分研究往往也缺乏必要的理论框架,研究的对象多涉及幼儿、青年、成人的学校适应,还很少涉及中小学生这一重要年龄段。也未对不同年龄段个体的学校适应不同方面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详尽的阐释,缺乏多层次、多视角的思考。(2)在研究的方法方面也显得单一。缺乏将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结合起来去揭示学校适应的各指标及指标之间的关系。(3)缺乏系统的,具有较好信、效度的测量工具。
已有研究存在或提出的问题,或尚未涉及的问题为我们致力于该领域的研究留下了广阔的空间,同时许多关心儿童教育与心理发展的人士,都认识到全面剖析青少年儿童的学校适应状况和相关关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因此借鉴国内外已有的研究资料,对儿童的学校适应进行探索,实是时势所趋。
【参考文献】
[1][美]J  G  Parker  and  S  P  Asher.儿童的同伴关系和后期适应问题.心理发展与教育,1989,第2期。
[2][香港]邓潘顺莲.初一学生的学校适应.当代青年研究,1993,第3、4期。
[3]刘万伦.初中与小学生师生关系的发展特点几其与学校适应性的研究.北师大硕士论文,2000、5。
[4]曾琦、邹泓等.父母教育方式与儿童的学校适应.心理发展与教育,1997,第2期。
[5]邹泓.儿童的孤独感与同伴关系.心理发展与教育,1993,第2期。
[6]邹泓.青少年同伴关系的发展特点、功能及其影响因素的砑究.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1998。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最新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赞助商位置
推荐内容
杂七杂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