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怒气全消,茅焦进一步劝谏:“秦国正在图并天下,而大王有迁徙母太后的劣名,恐怕天下英雄听说,因此而背叛秦国了。”秦王一听现在只有此事尚可挽回,立刻套车拴马,亲率千乘千骑,赴雍城接母。这就是嬴政的特点,只要言语切中时弊,击中要害,只要对统一有利,对他的统治有利,他都会非常高兴,而且百分之百乐意接受。
为大利而舍小节
战国后期,韩桓惠公看到当时秦国统一六国已是大势所趋,为了削弱秦国的强大实力,公元前237年,他特派韩国水工郑国赴秦兴修水利,妄图利用这种浩大工程来消耗秦国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从而达到他预想的“疲秦”目的。当时的秦王嬴政采纳了郑国的建议,命令郑国在秦国修建渠道。
工程尚在进行之中郑国间谍事败,秦王嬴政震怒,欲杀郑国,但郑国言:当初我确实为间谍前来秦国,但此水利确于秦国有大益,一旦建成,将使秦国千秋万世不受水患之苦,且可为秦国的农业带来无穷的利益,这岂是韩国多苟延几年所能比拟的。
秦王从其言,不但不杀郑国,反而还让其继续修建工程,直至渠成。在郑国的亲自指挥和参与下,一条长达100多公里的大型水利工程在关中大地上蜿蜒盘旋,仿佛一条金光闪闪的银带铺在了三秦大地上。它巧妙利用了北仲山南麓西高东低的地势特点,把渠修建在了渭北平原三级阶梯的最高线上,灌溉着280多万亩土地。秦王以郑国之名名为郑国渠。
就在郑国渠完工的那一年,秦始皇发动了统一中国的全面战争,煞费苦心的韩国第一个被灭亡。知其是间谍而还让其负责工程,明知其初始动机不纯而后以其名名渠,这种为大利而舍小节的气度,难道还能说秦始皇没有容人之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