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说说我们那里正月里的习俗:
正月初一:熬过了“年关”,要放鞭炮,庆贺自己平平安安又过了一岁。也要到亲朋好友家拜年道喜。我国有些地方,正月初一要早起担水,谁家担了最早的“金银水”,谁家这一年就兴旺了。也有的地方,是卖水的人,在初一的清早挑水送柴“送财水”,大家欢欢喜喜去迎接。有些信佛的人家,还要争着去佛寺里“烧头香 ”,以求赐福。
古时还有以竹竿捶打粪堆或灰堆,以求如愿的“令如愿”“打柴堆”习俗。这一夜,妇女间还要“走百桥”,把煎药的瓦罐,连同去年的药渣一起丢到走过的第三座桥梁下,以求拔除疾病。
正月初五:迎接财神“赵公元帅”。据说他手下有四小天神,招宝天尊、纳珍天尊、招财使者、利市仙官,且只在这天下坛走一趟,不定要去哪家。所以人们要赶早放鞭炮,开门迎接他。后来到这一天,也会有乞丐上门讨钱,口唱“送财神”,主人家只好付钱酬谢,打发他们离开大门口。
正月初七:是传统的“人日”,也叫“人胜节”“七元日”,传说初七是女娲造人的日子,万物发芽也在这一天。传统活动,烧有七果和七菜羹拜祖、吃面祈寿、让小孩子晒出汗、用彩缕金帛剪刻人物贴在屏风上等。
正月十五:古称“上元节”,是根据道家中三官之一的“天官”下凡赐福的日子定的。正月十五夜又称为“元夜”或“元宵”。据说天官喜欢热闹,所以这一天有闹元宵、张灯结彩、猜谜踏歌等各种活动,突出一个“闹”字。同时,正月十五过后,春节也过得差不多了,要回去耕地,做新一年的工作了。
立春:鞭打春牛。立春是一个开始耕作的日子。各地官员鼓励农事,要去象征性地“迎春鞭牛”。一般也流行买“春牛图”或“春贴子”,也就是牧童耕牛图。画中的小孩子站在牛前,表示立春在腊月十五之前,人在牛后,表示这一年的农事晚。如过牧童骑在牛背上,则表示立春和正月十五是同一天。
下面再来谈谈正月里的三大习俗:
在我国民间,从大年初一到正月十五,是民俗活动最为集中的一段时间。活动的主要内容大致可分为拜年、串亲、娱乐和祀神几个方面。
1、拜年
拜年时首先进行家拜,一家人中,晚辈给长辈拜年,平辈之间互相拜年;然后进行近拜,就是给没出五服的长辈拜年;最后进行远拜,给出了五服的长辈和亲朋好友拜年。旧时拜年是要磕头的,现在改成问好了,甚至问好也只是在电话里进行了。商人拜年,除问好外,往往还要互道恭喜发财。晚辈向长辈拜年时,长辈一般还要给晚辈压岁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