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武术家的黄飞鸿
黄飞鸿身后享有盛名,但从正史来看,黄飞鸿生前不过是普通的岭南武师。在《佛山忠义乡志》等书中,对黄飞鸿没有任何资料记载。
英雄出少年,少年黄飞鸿在高手如云的佛山脱颖而出。据传,有一次他以四象标龙棍,战胜了武师郑大雄左手钓鱼棍法,博得“少年英雄”的名声。
16岁之后,黄飞鸿离开佛山,到广州定居。据《广东武术史》载:广州上西关太保庙诞辰,邀请了当时的著名教头表演,其中黄飞鸿表演了铁线拳。
黄飞鸿的武功到底有多高强,无影脚应该是一个证明。据专家们考证,无影脚并非电影里说的那么神奇。
他的武功还体现在徒弟们身上。黄飞鸿在广州开设“宝芝林”医馆时,传下凌云阶、梁宽、林世荣众徒弟。林世荣后来出版了《铁线拳》、《虎鹤双形拳》等拳谱,创广东武林公开出版拳谱的先河。1933年,其徒孙朱愚斋写成《黄飞鸿别传》并出版,使黄飞鸿扬名海内外。
作为电影原型的黄飞鸿
在探访黄飞鸿足迹的过程中, 时刻出现两个黄飞鸿,电影镜头与现实叙事形成鲜明对比,搞不清楚概念中的黄飞鸿是其本身还是一个经典的电影角色。一个大侠,两个江湖,一个真实一个虚构。但可以肯定的是,没有电影,没有关德兴等人的演绎,黄飞鸿可能已销声匿迹。
《黄飞鸿别传》成为电影里黄飞鸿的脚本。在此后60多年里,以黄飞鸿为题材的小说、戏剧、电影、广播、电视剧、漫画层出不穷。根据对英雄的不同理解,各自编排自己心中的黄飞鸿。
黄飞鸿:有气节的武术家
1999年,佛山筹建黄飞鸿纪念馆,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文物科科长邓光民就担任了纪念馆筹备办公室的秘书长。经过在各地开展征集史料的工作,对黄飞鸿的了解取得了重大突破。
在邓光民看来,研究黄飞鸿是有一定困难的,因为他活着的时候并不出名,真实记载甚少。现在人们对黄飞鸿的了解是来自其太太莫桂兰、徒弟及子女的回忆。另外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100多部以黄飞鸿为题材的影片。
邓光民认为黄飞鸿是一个武术家,对南派武术的发展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他在年轻的时候就好打抱不平。从他参加刘永福的军队,在台湾抗击日军侵略,可以看出他有相当的民族气节。
对于无影脚,邓光民认为确有其事,不过没有那么神奇,其实就是声东击西,上面出拳打对方头部,吸引对方防守,同时出脚踢对方的下部,其他拳派也有这样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