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看cctv10的时候,看到了《秦始皇之死》,提到了在过去疾和病是不同的。那个教授说主要的区别是一个是小病,程度轻,一个是大病,程序重。
下面我们通过一个《扁鹊见蔡桓公》的实例来具体看看疾和病的不同:
疾和病的释义:
在古代,疾指的是什么呢?
古代的“疾”是指小病,不严重的病。
那么古代的病指的又是什么呢?
在古代,“病”指的是比较严重的病了。
上面就是疾和病古代用法上的区别了,而现在常把“疾病”并做一个词用,并不特意分开来说。
实例分析:
在初中语文课本《扁鹊见蔡桓公》中:
扁鹊第一次见但蔡桓公是说“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即:“您有小病在皮肤的纹理中,不医治恐怕要加重。”)。
桓侯曰:“寡人无疾。”
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即:桓侯说:“我没有病。”扁鹊退出以后,桓侯说:“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
过了十天,扁鹊又进见桓侯,说:“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由此也可看出,蔡桓公开始是身有小“疾”,因为讳疾忌医耽误看病时间小“疾”变成了小“病”。
最终,蔡桓公因讳疾忌医,小疾变成大病,药石无救,死去了。
--------------------------------
量变引起质变,这是唯物主义的辩证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