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之下,以水比愁,数量最多。罗大经举到的例子之外,欧阳修的“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踏莎行]),秦观的“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江城子]),以及贺铸的“漫将江水比闲愁,水尽江头愁不尽”([木兰花]),都堪称佳句。
用草、飞絮比愁,不是贺铸发明的。唐代诗人薛逢已经用草(而且是雨中的草)比愁,“滞雨通宵又彻明,百忧如草雨中生”(《长安夜雨》);南唐词人冯延巳已经用柳絮比春愁,“撩乱春愁如柳絮,悠悠梦里无寻处”([蝶恋花])。同时用几个事物比愁,也不始于贺铸,张先的“离愁正引千丝乱,更东陌、飞絮濛濛”([一丛花令]),已经用丝线、飞絮两种东西比愁了。贺铸的发明之处有两点:一是同时用三种事物比愁,二是用黄梅雨比愁——贺铸因此有“贺梅子”之称。
“贺梅子”固然是新颖有趣、千古难得的闲愁佳喻,李清照[声声慢]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不用比喻,而用反问句法,铿锵有力,直逼人心,亦是千古佳句。
短文一篇,别无深意,只想管中窥豹,揭示一下唐诗宋词语言艺术的魅力。此外,也想表达这么一个意思:遭遇挫折、不幸的时候,我们中国人历来就有将其转化为精美的语言艺术的传统,而不是只知道一味地自怨自艾,自暴自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