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 ·故事 ·史海钩沉 ·人物档案 ·地方风俗 ·谚语大全 ·讽刺与幽默 · 赚钱 · 法律 · 在线教研 · 会员中心 · 心理测试 · 魔鬼词典 · 顺口溜
 
主页特效 网页特效 百家姓
娱乐 歇后语 绕口令 脑筋急转弯
 
谚语 谜语 名言 邮政编码
便民 酒方 验方 偏方 站长工具  
 
算命 风俗 手相 爱情
女孩 音乐 面相 星座 血型
 
饮食 穴道 偏方 医药
生活 软件 硬件 解梦 高考



   JS特效



实用工具
便民服务 加密解密
 
魅力高密 民间故事 Flash教程 PS教程 最新国内新闻
新华字典 黄道吉日 英语园地  万年历 Html2anycode
  首页 | 美图 | 短信 | 安全 | 校园 | 网站 | 游戏 | UFO | 文秘 | 生活 | 信息技术 | 论文 | 人生 | 情感 | 日记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主页 > 论文大全 > 医学类 >

信仰现状的心理学研究

时间:2010-08-10 21:22来源:www.panpan.org 作者:江南 点击:
1问题提出 信仰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是指人们对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的信奉和遵循,是统摄其它一切意识形式的最高意识形态。我国正处在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
  

  
1问题提出
信仰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是指人们对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的信奉和遵循,是统摄其它一切意识形式的最高意识形态。我国正处在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时期,经济与社会基础的变更必然会影响到处于转型期人们的心理。现实生活中的许多现象已经暴露出当代民众的信仰状况存在诸多问题,焦虑心理、相对剥夺感、受挫情绪和“政治不服从”意识在个体的心理与行为层面上有所体现[1]。中国社会科学院1995年的调查研究表明,有信仰者只占全体人数的28.1%,如果包括可能有信仰者,比例最多也只能占30%;没有信仰者占全体人数的58.33%,超过全体被调查者的一半[2]。
因此,对于信仰问题的研究已经引起理论界许多学者的关注,特别是从社会学、政治学、文化学等领域以不同的视角对其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然而总的看来,理论研究多,实证研究少。本文试图以“中国民众精神信仰与社会安定意识研究”的实证研究结果为依据对我国民众信仰现状作心理学分析,以期为社会转型时期的民众信仰与社会安定建设提供科学的心理学依据。
2研究方法
2.1被试
信仰作为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和文化现象,是在一定社会生活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人的信仰同其所生活的社会环境是一致的,与其自身的生活经历密切相关。基于这样的认识,在本研究中随机选取21-70岁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的五个群体,即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教师、医生、科技人员、一般行政干部、工程师等)、个体户和大学生作为样本进行研究。
本研究从天津市民中随机抽取被试,共发放调查问卷900份,收回有效问卷745份,回收率83%。在被调查的745人中,男345人,女400人。年龄分布:21-30岁231人,31-40岁142人,41-50岁147人,51-60岁118人,61-70岁107人。职业分布:农民115人,工人135人,知识分子234人,个体户110人,大学生151人。文化程度:文盲20人,小学文化51人,初中文化177人,高中或中专文化122人,大专以上375人。
2.2问卷设计
信仰作为个人精神世界最深层的价值体系,具有自身复杂的结构。国内有人(赵志毅等,2000)曾基于信仰的不同层次和两个辩证关系从思辩的角度提出信仰的三层次、四维度结构[3]。我们为了避免与哲学界对信仰类型划分的冲突,在国内外文献资料分析和深度结构式访谈的基础上,针对信仰的内容建构其相应的维度。我们将信仰按内容划分为以下五个维度:(1)物质信仰;(2)精神信仰;(3)伦理信仰;(4)国家社会信仰;(5)宗教信仰。其中,物质信仰包括财富、权力、享乐、生命等四方面的内容;精神信仰包括求知、审美、自由、真理、人格尊严、自我实现等六方面的内容;伦理信仰包括待人、做事、个人生活、家庭、职业等五方面的内容;国家社会信仰包括国家利益、尽忠报国、民族昌盛、社会责任、社会福祉等五方面的内容;宗教信仰包括神灵、灵魂、宗教、命运等四方面的内容。
整个调查问卷除收集被试的人口统计学变量(包括性别、年龄、职业、本人及父母文化程度等)信息外,信仰状况部分共有52个项目组成,问卷的重测信度为0.71,分半信度为0.74,各种信仰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70至0.84之间。另有4个项目测查被试对社会安定重要性的认识与当前社会安定度的主观评价。采用5点制评分,其中"5"表示非常同意,"4"表示比较同意,"3"表示说不清,"2"表示比较不同意,"1"表示非常不同意。问卷在施测过程中采用匿名操作技术。
2.3数据处理
将问卷调查结果录入计算机,使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SPSS  for  Windows  8.0)进行处理。
3结果与分析
3.1不同职业人群的信仰现状与分析
不同职业人群的信仰现状如表1所示。
表1不同职业人群的信仰现状
附图
**表示在0.01水平上差异显著,以下同。
从表1可以看出,不同职业人群在信仰各维度上的得分存在着非常显著的差异。农民、工人、个体户群体在物质信仰、伦理信仰、宗教信仰上的得分高于相应信仰得分的平均值,而知识分子和大学生在精神信仰上的得分高于相应的平均值。从而说明不同职业人群在信仰的内容上是有差异的。
从表1也可看出,虽然不同职业人群在信仰追求上存在差异,但各个人群在信仰各维度上得分的顺序基本是相同的:国家社会信仰的得分最高,其次是精神信仰和伦理信仰(农民和个体户有所颠倒),再次是物质信仰,宗教信仰得分最低。说明当前我国民众对祖国和民族的繁荣富强等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意识的问题是达成共识的,对健康的精神信仰的追求强于财富、享乐等物质信仰的追求,对封建迷信基本持抵制的态度(平均得分小于3分)。因此,从总体上说,当前我国民众的信仰现状呈积极向上的态势。这也是我国长期以来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常抓不懈的结果。
对表1结果进行多重比较显示:在物质信仰方面,农民、工人、个体户得分显著高于知识分子和大学生;在精神信仰方面,知识分子和工人得分显著高于农民和个体户,大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农民;在伦理信仰方面,农民、工人得分显著高于大学生、知识分子和个体户,且个体户和知识分子得分显著高于大学生;在国家社会信仰方面,知识分子和工人得分显著高于农民、个体户和大学生;在宗教信仰方面,知识分子得分明显低于农民和个体户,工人得分明显低于农民,而大学生得分明显低于其它任何群体。
以上结果说明,虽然在总体上表现出知识分子和大学生更偏重于精神信仰、农民和工人更偏重于物质信仰和伦理信仰的趋势,但在信仰的不同维度上还是表现出不同职业人群信仰追求的复杂性。这不仅与多侧面的信仰内容有关,而且与不同人群所处的社会背景和生活经历有关。大学生作为最年轻和文化程度较高的一个群体,既表现出与知识分子群体在精神信仰方面的趋同性,又表现出其独特的差异性。他们思想活跃,崇尚真知与自由,对宗教束缚不屑一顾,对自我实现充满渴望,但阅历不深,对包含家庭责任、传宗接代等观念在内的伦理信仰考虑较少。而个体户群体则可能由于常年在外忙于生意,因而家庭伦理观念淡薄,在国家社会信仰方面表现也较差。工人群体却由于长期参加集体生产劳动的原因,其信仰追求比农民和个体户显得积极向上,甚至在某些方面(例如国家社会信仰方面)明显强于大学生。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今后对大学生应加强爱国主义和社会责任感方面的教育。
3.2不同年龄人群的信仰现状与分析
不同年龄人群的信仰现状如表2所示。
表2不同年龄人群的信仰现状
附图
从表2可以看出信仰随年龄变化的趋势。在物质信仰方面,随年龄的增加,对物质方面的追求越来越强,且多重比较显示31-40岁是物质信仰发展的关键期。在精神信仰方面,也呈现出基本相同的趋势,F检验显示各年龄段差异不显著(P>0.05),从而表明精神信仰基本不随年龄变化而变化。在伦理信仰方面,随年龄的增加,伦理信仰的强度越来越大(只在51-60岁年龄段有不显著的回落),且多重比较显示31-40岁是伦理信仰发展的关键期。至于国家社会信仰和宗教信仰方面,两者随年龄变化的发展趋势均缺乏明显的规律性。多重比较显示:在国家社会信仰方面,仅有21-30年龄段与41-50、51-60、61-70三个年龄段相比差异显著;在宗教信仰方面,仅31-40年龄段与21-30、41-50、51-60三个年龄段相比差异显著。而其它差异均不显著。因此,对于这个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3.3信仰现状与社会安定因素的相关
信仰现状与社会安定因素的相关系数如表3所示。
表3信仰与社会安定因素的相关  
社会安定因素物质精神伦理  国家社会  宗教
安定重要性0.0440.316**  0.616**  0.513**  0.118**
对安定度评价  -0.219**0.154**-0.031  0.196**-0.165**


从表3可以看出,无论被试偏重于何种信仰,都对维护社会安定重要性的认识持肯定的态度,且在全社会基本达成共识。但偏重不同信仰者,对当前社会安定度的主观评价(社会安定意识)却是截然不同的。偏重精神信仰或国家社会信仰的被试对社会安定度的主观评价是正性的(正相关),表现为对精神信仰或国家社会信仰追求越强的被试,对当前社会安定度的主观评价越高。因此,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对我国民众大力开展精神信仰和国家社会信仰方面的教育与宣传就显得尤为迫切了。这对于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安定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偏重物质信仰或宗教信仰的被试对社会安定度的主观评价是负性的(负相关),表现为对物质信仰或宗教信仰追求越强的被试,对当前社会安定度的主观评价越低。这可能与他们越是追求物质生活方面的享乐,则越难满足其日益膨胀的物质需要,就越发觉得当前社会安定度下降有关。偏重伦理信仰的被试与其对社会安定度的主观评价相关不显著。
4教育对策
根据实证研究结果,加强信仰教育有以下几个基本途径:
4.1确立正确的价值导向
信仰既表现了个体对最高价值的追求,也是在各种价值观念中居于支配、统摄地位的价值观念,因而它对人们的思想言行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它是人最重要的价值观念,是主宰人们心灵的精神支柱。人的信仰是人们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核心就是要倡导以国家社会利益为重的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集体主义并不抹煞个人的价值,它恰恰是使个人的价值得以真正实现的保证。个人价值的形成和实现离不开集体,个人所从事的或参与的一切社会活动,都离不开社会所提供的一定条件。脱离国家社会的共同价值,追求一己利益满足的个人价值是错误的,它不仅会使个人追求落空,还容易滑向极端的个人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泥坑。因此,只有在国家社会集体中才谈得上个人价值。当前,要培养大学生对国家社会的高度责任感,把个人的事业融入到国家社会集体的洪流之中,也只有在维护国家社会整体利益的价值中,大学生的个人价值才能得到真正的体现。
4.2克服信仰教育的“空转”现象
五、六十年代,人们的价值观念比较质朴而单纯,学校教育与人们的价值取向彼此一致、互相呼应。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学校的德育、信仰教育以比较单一、简单的方法,便能够收到较好的效果。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发生巨大变化的同时,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也悄然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社会上包括家庭中复杂、多元的价值观念相互混杂、兼容、冲突的状态,必然影响到青少年大学生,使他们的价值观念、信念、信仰的形成不再单纯和简单,在这种情况下,以曾经奏效的、简单化的信仰教育方法对大学生进行教育显然是不和谐的、矛盾的,尤其是信仰教育,口号式的东西多,抽象的大道理多,即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的教育对于求知欲强、思想较少受拘束的大学生是不切实际的。
4.3加强信仰教育的针对性
要使对青年大学生信仰教育富有实效,必须有针对性。对于发展中的青少年,必须对他们加强前途、理想、信仰的教育。对于多数大学生主要进行社会主义人生价值观的教育与培养,引导他们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对于那些脱离实际去单纯追求自我实现的学生,应引导他们从追求个人自我实现向国家社会发展方向转变,使他们重新塑造自己的价值观念、信仰的追求。这种有针对性的信仰教育是可以做到实事求是、全面提高的。
综上所述,任何个体的信仰都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信仰的确立,即作为判断事物对个体重要性的稳定的、深层次的、具有最高支配地位的精神信仰,是社会对个人进行信仰教育的过程,也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4,5]。任何一个社会都自觉不自觉地对其社会成员进行信仰教育,以致于使每个人都接受社会价值观念,一个人只有接受了社会提供给他的价值观念时,才算完成了他的社会化过程。当代大学生的精神信仰,他们具有什么样的人生价值观、信仰观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和命运。我国的思想教育从根本上来说也是一种信仰教育,使每个人接受理想信仰教育。因此,我们要针对大学生的信仰现状坚持正确导向,使他们成为国家的栋梁。
【参考文献】
1彭福清,艾医卫.转型期公众心理的调适与社会安定的维护.中国行政管理,2001;(5):21-23
2廖申白、孙春晨.伦理新视点.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11:343-348
3赵志毅,蔡卫东.论信仰的结构、本质及其对德育的意义.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9-15
4刘建军.追问信仰.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12:298-300
5时蓉华.现代社会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5:72-80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最新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赞助商位置
推荐内容
杂七杂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