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 ·故事 ·史海钩沉 ·人物档案 ·地方风俗 ·谚语大全 ·讽刺与幽默 · 赚钱 · 法律 · 在线教研 · 会员中心 · 心理测试 · 魔鬼词典 · 顺口溜
 
主页特效 网页特效 百家姓
娱乐 歇后语 绕口令 脑筋急转弯
 
谚语 谜语 名言 邮政编码
便民 酒方 验方 偏方 站长工具  
 
算命 风俗 手相 爱情
女孩 音乐 面相 星座 血型
 
饮食 穴道 偏方 医药
生活 软件 硬件 解梦 高考



   JS特效



实用工具
便民服务 加密解密
 
魅力高密 民间故事 Flash教程 PS教程 最新国内新闻
新华字典 黄道吉日 英语园地  万年历 Html2anycode
  首页 | 美图 | 短信 | 安全 | 校园 | 网站 | 游戏 | UFO | 文秘 | 生活 | 信息技术 | 论文 | 人生 | 情感 | 日记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主页 > 论文大全 > 医学类 >

医药行业研究报告

时间:2010-08-10 21:22来源:盼盼的家园 作者:大楼 点击:
一、行业发展概况 医药对人类生活的巨大影响使得其行业的高增长和高收益特性非常突出。从全球范围来看,自1993-1997年,世界药品销售额自2336亿美元增长至2720亿美元,98年达3080美元
  

一、行业发展概况
医药对人类生活的巨大影响使得其行业的高增长和高收益特性非常突出。从全球范围来看,自1993-1997年,世界药品销售额自2336亿美元增长至2720亿美元,98年达3080美元,中国的制药工业起步于本世纪初,经历了从无到有,从使用传统工艺到大规模运用现代技术的发展历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药工业的发展驶入快车道,整个制药行业生产年均增长17.7%,高于同期全国工业年均增长速度4.4个百分点,同时也高于世界发达国家中主要制药国近30年来的平均发展速度年递增13.8%的水平,成为当今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医药市场之一。据国家经贸委统计,1999年我国医药商品销售总额达1216亿元,1999年全国医药行业实现利润111亿元。其中,利润总额在亿元以上的有24家,名列医药企业前三名的是天津市医药集团有限公司,三九集团,中美天津史克制药有限公司。销售收入在10亿元以上的有22家,名列医药企业前三位的是上海医药总公司,三九集团,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统计表明,我国医药行业规模效益逐渐显现,潜力大,成长性好,处于稳定,建康,快速发展阶段。但是与先进国家相比,我们的差距非常明显,尤其是面临WTO的加入,国内市场的放开,前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到目前为止,我国已拥有6700多个制药企业,能生产原料药1400种,每年实际生产800-900种,生产制剂药4000多种、植物药8000多种。化学原料药产量1999年达到43万吨,其中二十四大类原料药26万吨,成为世界原料药第二大生产国。其中青霉素及β—内酰胺类药物和维生素等已成为最大生产国和出口国。除少数品种外,几乎世界上所有主要品种的药物我们都能生产,有的还远销国外创汇。
2000年中国最新医药行业进展:截止到2000年9月份,全国医药工业产值1703亿元,同比上升23%,增加值上升2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3%,医药商业领域共实现1126亿元,同比增长15。4%,完成利润4。18亿元,原料药同比增长9。2%,中药同比增长6%,工业利润达8亿元,同比增长37。6%,全国除安徽省外,其余省市医药利润均呈现增长势头;库存下降,应收帐款减少明显;药品销售区域差距加大,整个医药销售更倾向于发达的沿海地区,其中浙江,江苏,上海,广东,山东,北京六省市占全国医药市场的60%;预计全年将实现工业产值2300亿元,商业1500亿元,进出口63亿元(进口40亿元),全行业总体利润可达125-130亿元。与医药行业的高速成长相对应的是世界医药的未来发展新趋势:传统化学制药增长速度将逐步放慢,天然和生物药品将成为行业主要增长点,非处方药的增长速度不段加快,天然药品,生物药品和非处方药将三分天下,形成21世纪药业的三大新兴市场,这是未来医药行业最重要的特点。
(一)化学药物方面
二十世纪40年代,中国的化学合成药物〈原料药〉的生产一片空白,全部依赖进口,制剂加工厂也很少。建国以来,我们的制药工业得到迅速发展,以生产原料药为例,第一个五年计划末有200余种,到1978年达900种,总产量达4万多吨。发展到今天,我们已拥有2000多家化学制药企业,能生产抗生素、激素、维生素、解热镇痛药等24大类1350多种原料药,化学原料药总产量达30多万吨,仅次于美国,并且产品远销世界各地,成为国际上化学原料药的主要出口国之一。
西药行业概览:1996—1999(亿元)
项目\年份1996199719981999
全医药行业总产值(90年不变价)86497212161670
增长率19.8%25%37%
西药行业总产值5866458251090
西药企业总数1605154417841953
西药大型企业总数189213269283
50家领先西药企业产值228264320414
50家领先西药企业产值占行业总产值比例
39%40.7%39%39。8%
50家领先西药企业平均产值5.686.267.488。28
(二)中药〈天然药物〉方面
中药是我们祖国瑰宝,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在近代发展却很慢。新中国成立前夕,整个中药业十分困难。建国后,国家十分重视中药的发展,最近在全国范围开展了中药与天然药物资源大规模普查,发现可供药用的植物、动物、矿物药已达12807种,是世界上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许多重要药材如蛔蒿、水飞蓟、安息香,西洋参、白豆蔻、丁香、儿茶等引种成功。目前我国开展了濒临灭绝的药用动物代用品的研究,如人工麝香、人工牛黄等已研究成功,虎骨、熊胆等也已开展。到目前为止,已对200多种中药与天然药进行了系统的化学研究,其中包括常用的中药,如人参、三七、大黄、黄连等,据不完全统计,发现具有药理活性的化学成份761种;我国药学工作者已从中药与天然药物中开发的单体化合物达32种之多,如利血平、强心灵、去甲乌药碱、紫杉醇、青蒿素等;近年来,中药与天然药物的复方新药增长迅猛,至今已有1141种中药新药通过注册,其中一类新药占11.5%,二类占6.5%,三类占40%,四类占40%,五类占2%,如人工麝香、双黄连粉针、绞股蓝总皂苷颗粒、六味地黄口服液、川弓注射液、地奥心血康等。
中药行业概览:1996—1999(亿元)
项目\年份1996199719981999
全医药行业总产值(亿元,90年不变价)86497212161670
增长率(%)19.82513。7
中药行业总产值243275340376
31家领先中药企业产值6073.794.4108
31家领先中药企业产值占行业总产值比例(%)
24。726。827。726
31家领先中药企业平均产值1.932.283.043。5
(三)生物技术与生物制药方面
生物技术是全球发展最快的高技术之一。70年代发明了重组DNA技术和杂交瘤技术;80年代建立了细胞大规模培养转基因技术,现代生物技术〈基因工程〉制药始于八十年代初,特别是发明了PCR技术,使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90年代,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以及重要农作物和微生物基因组计划的实施和信息技术的渗入,相继发展起了功能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组合化学,生物芯片技术以及一系列的自动化分析测试和药物筛选技术和装备。目前,各种新兴的生物技术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医疗,农业,生物加工,资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并对制药等产业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生物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传统生物技术和现代生物技术发展的两个阶段,目前我们常谈起的是指现代生物技术。它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其中基因工程为核心技术。由于生物技术将会为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如粮食、健康、环境、能源等开辟广阔的前景,它与计算机微电子技术、新材料、新能源、航天技术等被列为高科技,被认为是21世纪科学技术的核心。目前生物技术最活跃的应用领域是生物医药行业,生物制药(常指基因重组药物)被投资者看作为成长性最高的产业之一。世界各大医药企业瞄准目标,纷纷投入巨额资金,开发生物药品,展开了面向21世纪的空前激烈竞争。
1.全球生物基因重组药物基本情况
在美国,1993-1995年期间,生物技术药物年销售额的增长率分别为18.9%、17.5%和14.8%;1996年的销售额为75.5亿美元,占美国整个生物技术市场75%;1997年的销售额为80亿美元。1999年,又有22种生物技术新药经美国FDA批准上市,使上市的生物技术药物总数达到72个(全球为92个)。欧洲方面,1996年生物技术药品市场销售额为26亿美元。日本在1997年生物技术药品市场销售额为27.5亿美元,占国内整个生物技术市场销售额的53%。目前美国和欧洲分别拥有生物技术公司1300家和700家。在美国,已批准上市的产品有重组α-1干扰素、重组α-2a干扰素、重组α-2b干扰素、重组β-1a干扰素、重组β-1b干扰素、重组γ-1b干扰素、重组白介素-2、重组白介素-11、重组红细胞生成素、重组人胰岛素、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重组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重组Ⅶa因子、重组人Ⅷ因子、重组人Ⅸ因子、重组人生长激素、重组链球菌DNA酶α、重组乙型肝炎疫苗、重组乙型肝炎核心抗原、重组抗CD20单抗、重组抗白介素-2α受体抗体、重组抗癌胚抗原抗体、重组β-葡糖脑苷脂酶、重组干细胞因子等。约700种生物技术药物正在进行临床研究和FDA评估,还有700种药物在早期研究阶段。由于生物技术在传统医药领域中极为广泛的应用以及利用生物基因工程方法从病因的源头根治疾病,使生物技术产业越来越在医药市场占有重要的地位。1998年全球生物技术药品销售额达130亿美元,比1997年上升了20%,而1998年全球医药市场销售额为3080亿美元,仅比1997年增长11%,全球2000年生物药物市场份额将达260亿美圆,预计2006年生物技术药品销售额可达到560亿美元。
2.我国基因工程制药工业
我国基因工程制药产业始于八十年代末,随着中国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重组药物a-1b干扰素1989年在深圳科技圆实施产业化,拉开了国内基因药物产业化的大发展序幕。我国基因药物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第一期(1993年-1996年)初创阶段。主要表现为以国家生物技术开发中心,国家科委以及六大国家级的生物制品研究所领头的企事业单位,项目集中在肝炎,疫苗类产品;第二期(1997年-1999年)企事业齐头并进大发展阶段。这个时期,涉入的单位众多,国家宏观调控不利,生物项目上马重复状况严重,同时国外拥有的主要生物基因药物我国已能生产。据不完全统计,世界上最为畅销的十几种基因药物在我国都能生产,并有几种最常见的基因药物国内重复生产严重:干扰素(IFN),30多家;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8家;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生产企业已有8家,正待申报的10多家并还有不少厂家准备投入;集落刺激因子(CSF),国内现有杭州九源,华北制药,复星实业,深圳新鹏,沈阳三生等厂家生产,另有40家左右申报同种基因药物(仅此一项就浪费数十亿元);白细胞介素-2(rhuIL-2),仅是一种癌症辅助治疗药物,却批准了10家以上的产品上市,结果导致该产品1997年陷入困境。低水平重复的结果是产品供过于求,竞相降价,企业难以获利。2000年6月,随着人类基因组草图的公布,各国政府纷纷投巨资从事基因序列和基因功能的研究,中国和发达的国家一样将迎来生物基因药物飞越发展的第三阶段(后基因时代)。
1996年底,中国已有8种基因工程药物和疫苗实现了商品化,基因工程药物和疫苗销售额约为2.2亿元。截止到1999年底,我国已批准上市的基因工程药物和疫苗产品共计20多种,它们是:重组人干扰素αIb、重组BFGF(外用)、重组人表皮因子(外用)、重组人干扰素α2ɑ、重组人干扰素α2b、重组人干扰素γ、重组人白细胞介素—2、重组人G—CSF、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重组链激素、重组人胰岛素、重组人生长激素、重组乙肝疫苗、痢疾菌苗等等。近年来中国基因工程制药产业发展迅猛,已有30余家企业取得基因工程药物和疫苗正式生产批准文号。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期间,我国生物医药产值每年保持18%的增长速度,几乎是每四年翻一番。预计今年中国基因工程药物销售将达45亿元。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有1000多家单位从事生物工程研究,生产开发从事生物工程研究开发的科研人员达一万多人,现已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生物高技术产业。根据国家的产业政策,我国已将生物医药产业作为经济中的重点建设行业和高新技术中的支柱产业来发展,在一些科技发达或经济发达的地区建立了国家级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比如上海浦东生物医药开发基地,在深圳、上海、长春、厦门、广州、合肥、杭州等地,一些生物技术骨干企业已经迅速崛起。相信在未来的若干年内,我国生物医药的年平均增长率将不低于12%,高于国家8%的经济增长速度。中国生物工程产业的崛起必将成为21世纪国民经济的增长点。
全球优秀生物科技公司(按1999年市场值排名)
公司名称1999年市值(亿美元)1998年营业收入(亿美元)
Amgen41627
遗传技术研究公司 18510
生物遗传研究公司 1185
Elan 89 4
Immunex71 2
Medimmune56 2
希龙 50 6
Alza 43 6
Centocor 42 3
Genzyme38 7
(四)医疗器械类
近20年来,世界医疗器械产业发展迅速,特别是70年代以后,随着B超、CT装置、核磁共振装置、直线加速器、超声定位体外震波碎石机、神经电位诊断系统、正电子断层扫描机、伽玛照相机等一批尖端精密医疗仪器设备的广泛应用,医疗器械的销售额增幅十分惊人。
进入90年代,全球经济衰退,但医疗器械产品仍然看好。90年代中期,美国整个经济增长率基本上是零,而医疗器械工业却增长6%至7%。西欧整个经济增长也举步维艰,而欧共体的医疗器械工业增长率却在3%以上。日本经济增长率为3.5%左右,而医疗器械工业增长率达8%。中国"八五"期间医疗器械工业总产值100亿元人民币,平均增速为30%左右。1999年中国医疗器械工业总产值已达到200亿元人民币,比"八五"时期增长1倍以上,但总产值仅占世界总销售额的2%左右。与此同时,医疗器械市场也颇景气:美国市场销售增长率为5.1%;欧共体为6.1%;日本为8.3%。中国"八五"期间年均销售额123亿元人民币,比"七五"增长57.24%,年均增长率7.5%以上。
我国医用器械工业基础薄弱,生产规模小,多数产品为中低档,缺乏国际竞争力。从最近在海召开的第三届医院建筑设计及装备国际研讨会上获悉,目前全球医疗器械、医用家具暨医护辅助设备近4年的销售额为1370亿美元,而我国仅为13亿美元,市场占有率只有1%。
(五)医药商业
我国现有持证的医药经营企业13万多家,其中医药批发企业1。65万家,医药零售企业11。5万家。尽管1999年药品价格管理,流通体制改革以及基本医疗保险配套度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出台对整个药品市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由于全社会医药需求总体平稳增长,因此1999年医药商业购销总体呈现稳中趋升的良好势头。医药商品销售总额完成1216亿元,同比增长8。5%,其中对居民和社会集团零售额完成650亿元,同比增长7。4%,医药商业企业亏损面为35。8%,与98年基本持平,其中有17个省市出现汇总性亏损,可见在药品市场保持稳定增长的环境下,医药商业企业的经营状况尚不能得到根本性的改变。一些经营规模大,管理基础好的企业和一些经营有特色的小经营单位,经营业务发展教快,是国有医药经营企业效益的主要来源。这类经营企业约占国有医药经营企业的20%,但其销售额可占到国有企业销售额的60/70%,是国有企业的精化所在。而相当一部分经营规模小,实力差,又无特色的经营单位,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业物萎缩,经营困难的局面。
(六)医药进出口方面
1999年商品进出口总额为54.6亿美元,比1998年(45.2亿美元)增长20.75%。其中,出口32.2亿美元,比1998年(30.9亿美元)增长4.29%;程现出出口增副减缓的趋势,出口额下降最大的是化学制剂达18%,其次是中药下降8。5%,中药材下降4。5%。进口22.4亿美元,比1998年(14.4亿美元)增长56.10%。其中增幅最大的是卫生材料和中成药,1999年,西药及医疗器械类商品包括西药原料药、西成药、生化药、医疗器械、医用敷料和农药,近出口主要情况如下:
1、西药原料药仍是主要出口商品
1999年,西药原料药出口18亿美元,比1998年(17亿美元)增长5。55%,占西药及医疗器械类商品出口总额的56%。西药原料药的主要出口市场为欧盟和美国。其中,1亿美元以上出口额的商品有,维生素C及其衍生物、柠檬酸、其他未列名抗菌素等;8000~9000万美元出口额的商品有,维生素E及其衍生物;6000~7000万美元出口额的商品有,其他青霉素和青霉素衍生物、其他氨基酸;5000~6000万美元出口额的商品有,其他磺(酰)胺、肝素钠等;4000~5000万美元出口额的商品有,扑热息痛;3000~4000万美元出品额的商品有,四环素、咖啡因、糖精钠、可的松、安乃近、林可霉素等;2000~3000万美元出口额的商品有,胱氨酸、其他氨基酸、四环素盐、链霉素、庆大霉素、其他激素等;1000~2000万美元出口额的商品有,地塞米松、双氰氨、维生素B1、维生素B12、其他未混合的维生素、维生素A、阿斯匹林、蜜胺、葡糖酸、磺胺双甲基嘧啶、伪麻黄碱、水杨酸、利福平等。
2、医疗器械、医用敷料、西成药、生化药出口下降
由于受到欧美技术、安全标准和配额等非关税壁垒限制以及发展中国家经济状况制约,1999年,医药产品进出口表现出进口保持高速增长,出口增幅逐月下降的局面。医疗器械、医用敷料、西成药、生化药出口下降。其中,医疗器械出口4.57亿美元,比1998年(4.59亿美元)略有下降;医用敷料出口2.5亿元,比1998年(2.7亿美元)下降8.78%;西成药出口1.8亿美元,比1998年(2.1亿美元)下降14.32%;生化药出口1.1亿美元,比1998年(1.2亿美元)下降4.68%。按出口额所占比重,依次为:医疗器械(14.19%)、农药(12.9%)、医用敷料(7.63%)、西成药(5.72%)、生化药(3.50%)。
二、医药未来发展趋势及我国相应的产业政策和措施
(一)医药行业的总体发展趋势
目前,全球医药经济发展很快,全世界预计到2002年医药市场销售额将达到4000~4060亿美元,2010年医药市场销售额将达6800~7200亿美元。据美国《财富》杂志报道,全世界最大的500强企业1998年销售收入增加0.1%,而利润下降2.2%,但医药、电信、科技和信息等新型企业经营业绩大大好于传统企业,前景十分看好。其诱人的前景和高额利润,吸引大型跨国集团为争夺这一市场而激烈角逐。
从消费结构上看,全球药品消费85%以上集中在美、欧、日等几个发达国家和地区。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随着经济发展和药品消费观念的转变,购买力将有较快增长。据预测,今后10年,全球药品销售每年增长7%左右。到2020年,居世界经济前15位的新兴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和发展中国家医疗水平的提高,将使药品市场消费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1.生物技术为突飞猛进的医药产品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2000年6月,随着人类基因组草图谱的对外公布,给全球生物基因产业的发展注入了一支强心剂,世界各国政府和知名的各大跨国制药企业正纷纷投入巨额资金开发以现代生物技术为核心的产业和技术,以抢先占领市场。基因序列,功能基因,基因芯片,基因治疗的研究和产业化将为人类最终战胜疾病,削灭长期困扰的遗传病,根治癌症、艾滋病等世纪之症创造了条件。
2.医药贸易国际一体化进程加速。国际医药贸易的关税逐步降低,非关税壁垒日趋减少;另一方面,国际著名医药企业正加速其产品、技术、资金、市场等向欠发达国家渗透,合资、独资企业不断涌现,市场的国际化不可避免。
3.非处方药(OTC)市场销售增长速度加快。1996年OTC销售额达486亿美元,占整个药品市场销售额的17%。预计到2000年,该市场将增至650亿美元,其主要原因首先是人们自我药疗和自我保健意识日益增强,自购自用药品的现象日益增多,尤其是一些疗效好并畅销的药品在专利期满改换成OTC药品而延长其生产周期。这一切将促使非处方药品发展速度加快。
4.在制剂方面,退皮吸收控释药物制剂前景广阔。主要是该类技术能使物达到患者的病变部位,使药物得到充分吸收,并极大养活副作用。自1981年世界上第一个透皮吸收剂上市后,目前已有20余品种,研究工作集中在性激素、心血管、抗组织胺药及中枢神经系统用药。大分子多肽蛋白质药物经鼻粘膜给药已有产品问世,口腔粘膜、眼粘膜给药也有产品问世。目前发展较快的靶位给药制剂,有前体药物全盛途径和药物载体(单克隆抗体、脂质体等)不少已进入临床研究或应用阶段。
5.老年疾病用药以及妇女儿童用药市场发展速度将加快。美国2.3亿人口中有2700万在65岁以上,欧美一些发达国家65岁以上的老人都超过总人口的10%,有关专家预测:到2000年日本65岁以上老人将达到23.5%、德国达到22.3%,意大利达到20.1%,我国将达到10%,为1.4亿人左右。
6.天然药物发展潜力巨大。天然药物目前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目前在自然资源药物研究中越来越多地采用高新技术和生物技术,如用诱变、杂交、多倍体试管受精、原生质融合等进行资源再生工作,寻找其最佳生长条件,运用生物技术选育抗病毒、抗虫害品种,生长无污染药材,应用DNA遗传标记技术进行中药材的品种整理和鉴定,应用生物技术分离植物中的有效成分等。海洋生物和矿物中被人们先后发现许多具有抗病菌、抗病毒、止血、抗凝血、抗肿瘤等药理活性作用的物质。目前人们对海洋资源药物的开发刚起步,随着生物工程的迅速发展,当生物工程与海洋生物学结合时,将具有更大优点,由此可产生有益于人类治疗各种疑难疾病的药物。
(二)"十五"规划的指导思想
总结改革开放二十年来的经验,综观当前世界药业的新形势,我国医药行业"十五"期间的发展方向是:加快医药大国向医药强国的目标迈进。"十五"期间的发展重点是着眼于内涵发展,着眼于技术创新和提高水平、提高质量。投资的重点在于促进结构升级,中药现代化及生物技术药物的开发上.今后将以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工作为中心,对于医药行业发展有重大牵动作用的关键项目产业化和国家重点新产品试产,将逐步加大扶持力度.总体思路是不追求数量和扩增,要在经济效益为中心.企业和地区医药发展将从实际出发,在特色发展上下功夫,不求全面而求特色。发展高新技术也要从实际出发,避免重复建设,造成资金,人力和资源的浪费.
(三)实现中国医药强国目标之措施
1.发扬优势,走仿制和创新相结合之路
中国的国情和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要求我们在一段时期内,必须走"仿创结合"的道路,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12亿人口的生命健康仍要依赖大量的仿制药品来保障。据统计,我国人口每自然增长1%,可增加药品消耗3.70亿元,而目前我国人均消费药品水平教低,以1997年为例,城市人均180元/年,农村人均25元/年,同期中等发达国家人均为40-50美元/年,欧美发达国家达160-300美元/年,可见,市场的潜力非常巨大.在国内,医药业的产-学-研严重突节,新药创制能力弱,迫使我国为了满足国民的需求,必将大量仿制一些受知识产权制约较小的药品,同时为了中国医药工业的长远发展,国家会统筹集中相当大的一批人力、财力、物力建设几套完整的、具有较高水准的新药筛选体系,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重点发展,努力在中药材,天然药物开发和高科技生物制药领域有所突破.
2.加大政策倾斜力度和资金投入,建立技术创新体系
实施技术创新工程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向导,从政府、企业、社会三个方面系统地推动技术创新工程,把研究开发、生产以及实现经济效益做为一项系统工程,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竞争能力、获利能力,促进医药行业持续、快速地发展。
3.积极培育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集团
我国现有医药生产企业数量过多,规模太小,综合实力小,难以与跨国公司竞争。我们可以做的,就是以产权和产品为纽带,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集团,促进生产流通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过几年的努力,争取在全国创建十几家有自主开发能力、在同品种国际市场占有一定份额,在竞争中具有较强实力的大公司、大集团。
4.加快中药现代化步伐,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加强中药材资源的培育和保护,逐步建立中药产业化生产基地。大力发展我国的藏药,维药,苗药,彝药等民族药,探索建立中药材种植规范和中药饮片的技术标准,采用现代理论和科技手段,完善中成药的质量和技术标准,积极支持野生变种的研究开发工作,对稀缺和濒危的野生动、植物药材资源的保护、开展工作,使之适应更多国家的质量标准,扩大出口。
与此同时,应注意发扬传统中医理论的精华,发展中药在营养保健方面的优势,增加剂型和品种,提高加工质量,改进包装,拓欧美、东南亚市场。
5.贯彻"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原则
打破行业、地区和所有制的限制,欢迎各行业、各种所有制企业参资入股医药商业,促进产权多元化,促进建立新的运行机制。提倡批发企业实行代理配送制,零售企业实行连锁经营制降低费用,提高效率与效益。试点建立中外合资医药商业企业,试点医药电子、推动流通领域组织现代化进程。建立遍布城乡的市场网络,加入世贸组织后的新挑战。
三、我国医药行业一系列改革及其影响
中国医药业在进入2000年,改革的步伐也明显加快。医药分家、药品降价、药价放开、处方药、连锁经营、医疗保险制度??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让人目不暇接,而所有改革的落脚点却只有一个,那就是如何增强中国医药企业的竞争力。
1.强制性实施制药企业的GMP方案,同时加快国家级的GSP,GLP项目的进程,这些政策的出台,对加强国内医药企业的标准化,规范管理,积极参与国际间的合作,无疑将启到巨大推动作用.
2.国家基本药物和基本医疗保险药物目录的推行,对企业产品生产经营结构的调整将产生重大影响。随着新的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药品的消费结构随之出现调整。一些疗效确切、质量可靠、价格低廉的国产药、普药及新药仍将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企业应密切关注这一动态,适时调整好产营结构。
3.药品分类管理制度的实施,对促进医药流通体制改革、规范医药营销、促进产品结构调整,将产生重要影响。《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办法》(试行)已于今年1月1日起实施。这一制度的实施,对药品经营企业、医疗机构和社会消费行为带来一系列的影响。既为医药零售业提供了较大的市场发展空间,同时也对零售药店在人员配备、进货渠道、销售行为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管理要求,促进了医药零售业的规范营销和人员素质的提高。
4.医疗卫生机构改革仍将对医药流通体制的改革产生联动效应。医疗机构的改革是医疗保险制度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之一,涉及医药流通领域的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卫生服务体系的结构性调整,加强社区服务,扩大农村医疗;二是医疗机构的分类管理;三是控制医药费用的快速增长,规范医疗行业,理顺医疗机构的补偿机制,这些均对医药商业的总体营销策略带来了影响。此外,各地医卫联合实行药品招标采购的方式,也给流通领域提出了新的课题。
5.国有企业战略性高速改组力度继续加大。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进一步强调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国企改革和发展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中国下个世纪的前途、命运。《决定》系统地提出了国企改革和发展的十条重要方针,在三年脱困目标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中长期目标,为国企改革和发展指出了更加明确的方向。同时在政策上提出改善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结构和减轻社会负担的各项措施,如国有企业股权多元化、实行债权转股权,增加银行核销呆坏帐准备金,规定企业技术改造可贴息等。这些新的发展和突破,必将对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攻坚和跨世纪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医药企业应抓住机遇,积极推进企业间的联合与重组,逐步改变企业组织规?quot;多、小、散、乱、低"的状况
四、WTO与中国医药
WTO的宗旨是促进全球贸易自由化,中国加入WTO,对中国经济纳入世界经济发展轨道将起决定性作用,它将是一个里程碑,使中国经济步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从国际上来看,日本,韩国等国家相继在70年代和80年代加入WTO,当时这些国家面临如何保护民簇工业的发展和外来经济的巨大冲极这一矛盾,由于能教客观全面地认识本国工业的状况以及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将外部压力变为动力,群策群力,使两国经济实现了飞跃发展。目前中国的国情与上属两国有极大的可比性,如何利用中国加入WTO这一契机来实现我国的第二步战略发展目标?如何使中国由现在的制药大国成为制药强国?我们认为,正视我国经济现状,直视医药行业发展现状,寻找差距,奋发进取,对加快我国经济发展,积极推动医药行业规范化,国际化,市场化的进程将起巨大的促进作用。
(一)医药行业的现状
1.制药企业多而散、生产能力过剩
我国现有制药企业6700多个,大型企业只有314家,多数为中小型笠怠T斐缮杀靖撸婺Pб娌睿狈蒲锌⒛芰褪谐【赫芰Α2孔芴迦怨┕谇螅缥夜弦┎艽?5万吨之多,而1999年才生产43万吨。许多企业产品低水平重复生产,有上百个品种的生产能力过剩,供不应求的品种寥寥无几。主要原因还是由宏观调控力度不够,实效不大,品种严重趋同,企?quot;多、小、散、低、乱"所造成的。
2.资金投入少,创新能力不足
从国外一些著名制药企业的发展经验来看,作为持续发展的原动力,其R&D投入至少要占上年销售利润总额的10—15%,而中国制药企业R&D的费用投入一般不超过3%。导致我国生产的西药品有99%是仿制产品。近年来生产的873种西药中,97.4%是仿制的。我国出口产品以中低档原料药为主,制剂产品占出口额的10%
医药工业是一个高新科技含量极高,集约化、国际化程度很高,高投入、高收益的产业。以GW(葛兰素—威廉)公司为例,公司销售额最近几年在100亿美元以上,每年拿出10多亿美元用于研究开发新项目,每年公司都能开发出几种新药用化学结构和剂型,使公司始终保持科技优势,新产品储备充足,为公司在医药行业立于不败之地打下坚实的基础。而我国目前药品科研和技术开发主体是政府直属的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医药工业企业科技开发能力薄弱,只能进行简单的移植和仿制,产、研、学条块分割,科研成果转化率比较低,更谈不上根据市场需求或潜在需求进行高效率的研究开发活动,我国整个医药工业在新药开发方面的投入近几年来始终在总销售额的0.5%左右徘徊,也就是7亿元人民币,又分散于数千家企业,重复使用,很不集中,效率过低,浪费很大;
3.企业发展战略不对路,市场操作理念落后
GW等世界知名的跨国大公司现在在医药市场上主要采取主打拳头产品,数量一般不超过10种,集中力量或形成局部优势打"歼灭战",而我国医药企业规模虽小,但却贪大洋,一个企业的主打产品少则十几种多则几十种,甚至上百种,什么都想搞,什么也搞不好,结果只能是精力分散,重复制造和盲目竞争;GW公司每年投入市场开发和营销的经费占总销售额的30%,大量的投入用于企业形象战略、品牌战略、广告战略、营销策略、售后服务和市场调研。而我国医药企业在这些方面的投入不足销售额的10%,而且忙于或热衷于搞低水平的价格战和回扣战,甚至有的企业钻国家法律法规尚未健全的空子,搞违法甚至犯罪活动。对比来看,对于我国医药行业,形势极不乐观。
(二)WTO协定对中国医药行业的相关要求
随着中国在1999年11月与美国签署了<<关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双边协议>>,标志着我国加入WTO的进程进入了收尾阶段.中国极有可能在2000年底或2001年初正式成为会员国之一.从<<中美双边协议>>条款看,加入WTO后医药行业将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让步:
1.加入WTO后的3年内允许外国企业从事医药批发和零售业务;
2.医疗器械和药品平均关税水平从目前的14%下降到5。9%,该条款从中国加入WTO开始实施,并在2003年1月1日前完成;
3.加入WTO,将取消医疗器械配额限制;
4.中国不再执行对外商投资的出口比例,国产化以及其它类似要求;
5.中国执行WTO乌拉圭回合谈判的TRIPs协议<<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
(三)加入WTO对中国医药行业的影响
从<<中美双边协议>>条款看,加入WTO后,对国内医疗器械、商业购销、医疗服务的冲击较为明显,对制药企业而言,则以化学制药、生物制药两个子行业受影响较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药品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压力
由于历史的原因,药品的生产长期仿制国外产品,目前我国制药企业中药品仿制率高达97%,国内创制新药几乎近空白,入世后,我国将面临100多个成员国要求知识产权受保护的现实,药品仿制这种现象将受到严格限制,因为昂贵的仿制专利药的赔偿金高达5亿美元以上;这就要求我国制药企业要有自自己的创新机制,要加强创新药物研究与开发的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提高化合物的设计与合成水平,同时提高筛选新药开发环节的水平,在新药的安全性评价,质量控制,临床研究,制剂研究,生产工艺等方面要努力与世界医药先进水平接轨。当然,我们也不能一味地夸大药品知识产权方面对我国制药业的影响,因为现有的国内生产的绝大部分仿制药品其专利保护期已经或既将到期。
2.降低关税导致洋药价格更低,但冲击不大
加入WTO后,我国的药品进口关税将从目前的10%最终降到5%左右,受专利保护及关税双重影响的我国化学制药及生物制药产业将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外来冲击。而国外药特别是新药,专利药和一些制剂品种则进口更容易,并且价格会比现在更低。但由于绝对价差并不大,不会对国产药的销售带来严重冲击;同时由于很多国际性制药企业都已在我国设立了分支机构,其运作模式一般为进口原料药后在国内分装。因此,对三资制药企业而言,其制药成本中实际征收关税的只有原料药部分。关税的下调对这些企业药品价格影响不明显。
因此,无论是从医药类产品的关税水平,还是从三资企业的运作模式看,医药产品的关税水平既使下降到WTO成员国的水平,也不会对过内的价格结构产生重大影响。
3.服务贸易业的开放会给医药商业带来教大冲击
经国务院批准,目前我国已允许中外合资商业企业试点,入关以后,该领域将逐渐对外开放。面对我国医药商业的现?quot;一多二小三乱四低"的局面。一是医药商业企业众多,医药经营企业达十几万多家;二是大多数企业规模小,无发形成规模效应;三是国内医药流通体制混乱,价格混乱等等;四是现有绝大多数商业企业管理效率不高,经营效益低下,流通方式落后。虽然引进外商可有效提高国内医药流通业的运作效率,但凭借外商的强大的资金实力,物流管理经验,将对现有的医药流通企业产生强大的影响。
尽管中国制药工业未来发展的道路布满荆棘,但我们相信这只是发展中的问题,并非不可逾越。
加入关贸总协定,对国内中药产业来讲,是一次难得大发展的机遇。首先,加入WTO以后,各成员国将解除中药贸易壁垒,成员国将不能再以要求卫生部注册、提供外交部证明文件、出据GMP报告等非关税手段阻挡我国中药进入其市场,中国的中药出口势必大增。尽管也会面临洋中药的竞争问题,但相对于巨大的国际市场需求,依据我国的特色和优势,入关将有利于国内的中药厂家打入国际医药主流市场;其次,随着经际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人类对生活的质量和身心健康倍加珍视,崇尚自然和天然药物已在发达国家成为一种时尚,整个全球中药市场将逐渐扩大。如何利用这两大有利的条件加快我国的中药发展?如何将这种自然和历史的潜在优势转化为经济动能?我们认为中医药必须走产业化,现代化之路,加快用现代科技对传统的中药产业进行改造,其核心是吸收新技术,不断创新,特别是在制药技术和质量控制方面。长期以来,中药一直是我国医药出口的拳头产品,但目前中药出口从绝对数量及占世界市场份额来看均不能尽如人意,尽管这与国外对中药的不理解、排斥有关。同时由于中药成分难以定量以及服用起来见效慢,也阻碍了我国中药的国际化进程。然而严峻的现实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近几年来,随着国际上对中药研究开发的重,我国的中药进出口出现了逆差,国外大量的中药制剂输入中国,日本,韩国以及一些欧洲国家在中药现代化方面已走在我们的前头,中国的国粹中药真正迈向国际市场尚须加倍力。
五、医药中报分析
(一)上半年回顾
1.整个医药行业
2000年上半年医药行业基本面可以概括为:增长快、销售好,进出口增速提高,效益明显改善。据经贸委统计数据表明:今年上半年医药工业完成产值1137.9亿元,同比增长22.3%,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同期增长24.5%,高于全国工业同期水平13.3个百分点。销售状况进一步改善,产销率达92.7%,同比提高2.7个百分点,其中药品和中成药的销售额同比增长16.4%和17.1%。进出口增幅也比较大,1~6月较上年同期增长13.5%,但进口增幅对于出口增幅,医疗器械、中成药、西药制剂的进出口均为逆差,其中中药的进出口自1999年上半年第一次出现逆差以来,逆差已持续了一年半,这对我国中医药产业的发展提出了严峻的考验。重点医药企业效益明显改善。据统计,列入国家520家重点企业中的25家医药企业利润14.53亿元,占全国医药行业利润总额的35%,显示我国前两年进行的结构调整已开始促进企业生产和效益的集中。国重点医药企业主导国内市场的格局正逐步形成。
2.医药上市公司
深沪两市以医药为主营业务的上市公司共52家(新上市的医药类公司和新近转入医药行业的上市公司因股份公司运作时间不长,未予统计).2000年上半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共计1990996万元,比去年同期主营业务收入的总和1535400万元增长了29.6%,主营业务利润合计共671920万元,比去年同期的主营利润总和457178万元增长了46。9%,净利润合计共158446万元,比去年同期的净利润总和145960万元增长了5.9%,51家主营医药的上市公司(因云南白药的净资产收益率异常,177.62%除外)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4.68%。52家上市公司的平均每股收益为0.129元,高于深沪两市的平均值0.1073元/每股 。
52家医药上市公司2000年上半年总体经营状况与1999年上半年对比
项目/年份2000年上半年增长(%)1999年上半年
每股收益(元)0.129-12.80.148
主营业务总收入(万元)1990996 29.61535400
主营总利润(万元) 671920 46.9 457178
总净利润(万元) 158446 5.9 145960
(二)主要财务指标情况
1.主营收入情况
2000年上半年52家主业为医药类上市公司主营业务收入范围从3421万元到38.1804亿元,总收入为1990996万元,平均每家上市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为38288万元。主营收入最多的三家上市公司是上海医药(220834万元),哈医药(381804万元),三九医药(95829万元);主营收入最少的三家上市公司是威达医器(1290万元)。西藏药业(3421万元),天目药业(4874万元),三家超大型公司的主营收入合计占所有公司总收入的35。1%,则表现出一定的行业集中度。
2.主营业务收入同比情况
2000年上半年与1999年上半年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变化范围为从-31%—344%,上市公司主营业务同比增长的有40家,占77%。主营业务同比减少的有12家,占23%。2000年上半年与1999年上半年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减少最多的三家上市公司是天目药业(同比下降了31%),广济药业(同比下降了31%),威达医器(同比下降了28。2%),同比增长最多的三家上市公司是东风药业(344%),哈慈股份(221%),桂林集琦(118%),主营收入增加的上市公司多于主营收入减少的上市公司,这说明整个行业呈现明显的增长趋势,少数企业成长率更是超过100%,表明该行业存在着巨大的发展机会和潜力。
3.主营利润情况
2000年上半年52家医药类上市公司主营业务利润总额为671920万元,平均每家上市公司为12921万元,主营业务利润范围从648万元—196913万元,2000年上半年主营业务利润最多的三家上市公司是哈药集团(196913万元,占医药类上市公司主营业务利润总额的28%),三九医药(41260万元,占利润总额的5.9%),上海医药(29227万元,占利润总额的4.2%)。三家主营业务利润最多的上市公司,其主营业务利润合计占医药类上市公司主营业务利润总额的38.1%。主营业务利润最少的三家上市公司是威达医器(648万元),合成制药(1107万元),青海三普(1648万元),2000年上半年52家医药类上市公司主营业务利润变化范围为从-53%—381%,平均主营业务利润率为33。7%,处在沪深股市各行业前列,这说明医药行业是获利率最高的行业之一。
4.净利润
2000年中期52家医药类上市公司净利润范围从-948万元—39591万元,净利润总额为158446万元,平均每家上市公司净利润3047万元。净利润为负值的上市公司有4家,净利润最少的三家上市公司是轻骑海药(-948万元),合成制药(-507万元),青海三普(-428万元)。净利润最多的三家上市公司是全兴股份(12350万元,占医药类上市公司净利润总额的8%),三九医药(12015万元,占净利润总额的7.8%),哈药集团(12085万元,占净利润总额的7.8%)。这三家公司净利润合计占医药类上市公司净利润总额的23.6%。
5.净利润同比情况
2000年中期52家医药类上市公司净利润总额与1999年同期相比增长5.9%,净利润减少的有26家,占50%;净利润增加的有26家,占50%。净利润同比减少最多的三家上市公司是合成制药(下降了921%),轻骑海药(下降了875%),青海三普(下降了401%)。净利润增加最多的三家上市公司是桂林集琦(增长了187%),ST-白云山(增长了116%),恒和制药(增长了95%)。
6.净资产收益率
2000年上半年52家医药类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范围从-4.65%—177.62%,平均每家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为4.68%,(不包括ST-白云山)超过沪深股市4.16%的平均值,显示行业较好的获利水平。净资产收益率为负值的有4家,占上市公司总数的7。7%;净资产收益率为正值的有48家。净资产收益率最高的三家上市公司是ST-白云山(177.62%),全兴股份(18%),上海医药(12.68%)。
(三)子行业情况分析
通过对2000年中报数据的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医药行业中不同子行业的经营状况呈现明显差异,在这里将主营医药的52家上市公司分成五大类分别介绍如下:
1.化学制药类(20家):2000年上半年共实现主营业务总收入、主营总利润和总净利润分别为992884万元360840、万元、69803万元,平均每家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主营利润和净利润分别为49644万元、18042万元、3490万元,均高于医药行业平均值,这说明化学制药类上市公司规模较大,但是,主营业务利润率却低于生物制药类、中成药类和医疗器械类上市公司,这表明化学制药的利润率相对不高。
2.中成药类(16家):2000年上半年中成药类业绩增长明显,在主营业务收入、营利润同比增长20%的情况下,净利润上涨了7.5%,主营利润率达43.2%,净利润率在11.4%以上,均高于整个医药行业平均值,这表明中成药行业在规模较大的同时,充分体现了在医药行业中的高利润率的特点。中药是我国的传统药,是唯一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药物。随着中国加入WTO,医药类的其他子行业都要面临较大的冲击,相对而言,中成药经受打击程度最小,只要充分挖掘潜力,努力加快中药工业的现代化步伐,该行业发展空间巨大。
3.生物制药类(10家):在整个医药行业中,生物制药类公司在近几年表现最为突出。2000年上半年,该子行业在主营业务收入、主营利润增长30%以上的情况下,净利润上升了16.5%,主营利润率和净利润率更分别达到40.6%、20.7%。远远高于医药类上市公司的平均值。尽管在生产规模,市场占有率方面较其他医药企业小,但由于其高额的利润率以及新兴产业的高速成长性,充分展现出诱人的魅力。随着人类基因组项目的不段深入以及后基因时代的到来,生物制药类公司将迎来辉煌的明天。
4.医疗器械类(3家):上市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利润、营业利润、净利润和净资产收益率在医药行业中都处于最小,这表明此类上市公司目前规模小,利润率并不高,还处于新兴产业未进入高成长期阶段,今后的发展才能决定其走向; 5.医药商业类(3家):上市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利润、营业利润和净利润在医药行业都排名第一,但其主营业务利润率在行业中最少。
结论
52家以医药为主营业务的上市公司2000年上半年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30%左右,高于深沪两市的平均值21%,表明医药市场销售旺;
2000年上半年52家医药企业总净利润同比增长6%左右,低于深沪两市的平均值11%,表明整个医药行业竞争加剧,成本增加,利润增长势头放慢;
生物制药类上市公司一枝独秀,主营利润率和净利润率远远高于医药类其他子行业,净利润一直保持两位数增长,显现出新兴产业的高成长性;
上半年医药商品降价,使化学药类上市公司净利润只实现微薄的增长,该类医药企业的经营前景不容乐观。
(四)医药经济运行特点
1.零售市场销售旺盛,农村市场成为新亮点
上半年药品零售比去年同期增长15.5%,估计在今后几年内,随着国内经济快速稳定发展,人口的自然增长以及人民对生活质量和质素要求的提高,全民自我保健意识的加强,国内医药零售市场仍将保持较高的增长率;农村市场经过1999年的酝酿,今年也出现了较高的增长速度,同比增长达12%。农村市场是我国最有潜力的市场,2000年是"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的目标在农村落实的第一年,农村医药市场将有非常大的空间。
2.应收帐款增长快,经营环境不容乐观
在国家有关鼓励政策和周边国家和地区经济复苏的带动下,出口增长较快,同时国内宏观经济的好转,促进了国内医药市场需求的扩大.大部分企业开始以市场为导向,实行以产定销,降低了存货的比重,但应收帐款增长太快,上半年行业信息表明,企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应收帐款净额也同比增长12.5%,增幅比去年同期高2.2个百分点。给企业的资金周转将带来影响。医药板块上市公司应收帐款上半年同比增长86.53%,远远高于其它财务指标的增长幅度,也远远高于全行业平均水平。其中有20家上市公司应收帐款的增长幅度大于100%。而国内医药行业总的经营状况并没有根本性的改善,主要体现在:企业数量太多,重复生产依然严重,流通市场秩序混乱,恶性竞争依然存在。激烈而又无序的市场竞争,给企业经营、尤其是产品销售带来很大的困难。"
3.借助重组和整合,经营效益明显改善
自1998年开始的医药结构调整,经过两年多时间,已开始在上市公司中产生明显的效果,主要体现在:部分企业通过经营重组与整合,企业资产质量提高,盈利能力增强,规模经济与市场优势已开始体现;农村市场已成为部分上市公司业绩增长的沃土。如哈药集团(600664)、云南白药(0538)、双鹤药业(600062)、百科药业(0627)等通过前期的资本运作,今年上半年,主营收入、主营利润、净利润三项指标都出现了较大的增幅,四家平均主营收入和主营利润增长均大于100%。表明经过重组,企业主营更加突出,盈利能力有所提高。
4.医药板块规模扩大盈利能力有待提高
医药板块上市公司由1999年中期的42家增加到2000年中期的52家,增长近24.4%,大大高于深沪12.12%的增长幅度,医药上市公司总资产已由1999年中期的478.54亿元增长到645.82亿元,52家企业完成净利润15.8446亿元,同比增长5.9%。企业平均主营收入为38288万元,同比增长29。6%,高于深沪平均近8。44个百分点;企业平均净利润为3047万元,同比增长5。9%,低于深沪平均近5。2个百分点,每股收益0.129元,比1999年同期每股收益下降了一成以上。从指标看,企业净利润并没有与主营收入保持同步增长,表明从1999年开始的药品降价以及激烈的市场竞争,已经对企业的盈利能力产生影响。今年药品降价幅度更大,作为药品流通领域改革的一个趋势,药品的降价冲击波无疑将会对企业的盈利产生影响。从中报个别企业如桂林集琦(0750)、上海医药(600849)的非主营收入对净利润贡献很大就可以看出。
5.技术创新将主导未来医药市场
从主营收入和净利润下降比较明显的12家公司来看,都是产品优势不突出的,以生产普药或同品种重复生产比较严重的企业,这表明医药行业中普通药品已进入薄利时代,新药以及具有市场独占性的药品将成为企业盈利的主要支柱,我国医药行业已开始进入技术创新时代。以主营中成药的上市公司为例,主营收入与主营利润增长较快的如云南白药、同仁堂(600085)、通化金马、东阿阿胶(0423)等企业,都具有较多的新药储备和新药创新能力,而同期两项指标下降比较大的主要是近几年新产品少,创新能力较差,产品比较单一的企业,如吉林敖东(0623)、通化东宝(600867)、众生制药(600222)等。
6.生物基因项目成为投资新热点
随着6月26日人类基因组结构草图的公布,生命科学翻开了新的一页,生物技术制药产业翻开了新的篇章。由于对生命科学未来的极为看好,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政府,各大投资公司以及跨国制药集团纷纷投巨资注入生物基因领域从事开发和产业化,以功能基因、基因芯片、生物信息学为代表的后基因时代即将来临。中国科学家参与并出色地完成了人类基因组计划(HGP)中的1%基因测序工作,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的志气,给国内生物基因产业注入了一支强心剂,众多的上市公司开始涉足基因产业,以星湖科技为代表的一些公司投巨资抢占生物技术制高点(基因芯片,功能基因等)。由于我国在民族基因多样性,遗传病基因源保护方面有发达国家无法拥有的优势,结合中国大批从事基因技术的专业人才,相信在21世纪我国生物技术产业会迎来大发展局面。
7.兼并和重组将成为医药市场的主流旋律
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大规模的药品降价,使行业平均利润率降低,为了生存与发展,企业唯有追求规模经济,增强新药的创新能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与国际医药企业巨头相比,我国医药企业的规模与实力还相差甚远,因此无论是从我国医药行业自身的发展趋势看,还是从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看,我国医药企业都将面临一场以壮大企业规模,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为目的的结构性大重组。而上市公司携资本市场的优势将会脱颖而出,成为我国医药行业的中坚。展望未来,医药上市公司的重组将会成为市场长期的热点。
六、重点上市公司分析
(一)丽珠集团(0513)
公司主营业务集中在医药产品的生产、营销及科研领域,产品涉及化学药品、生物工程药品、原料药、中成药、诊断试剂、生物活性材料等各个医药领域的上百个品种。2000年上半年受医药分家、医疗体制改革、药品大幅降价等因素的影响,实现净利润仅656万元,同比减少74%,每股收益0.02元。但主导产品"丽珠得乐"、"丽珠风"、"丽珠威"的市场占有率不仅没有降低,反而在某种程度上进一步扩大,显示出公司良好的发展后劲,现有"消化道"、"心脑血管"、"抗感染和抗病毒"三大主导品种领域,形成新药物剂型、生物技术制药、现代中药、化学药物及半合成抗生素药物四个产业板块。公司主导产品多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成药,"入世"在即,不仅抗"洋药"冲击能力较强,并极有可能在国际范围内追求"崇尚自然"、"绿色药物"的趋势下扩大出口,进一步占领国际市场。
(二)双鹤药业(600062)
双鹤药业是一家以加工、制造、销售制剂药品、化学原料药为主营业务的公司,其主导产品是抗生素类化学合成药奥复星、利复星系列产品、增效联磺片、大输液系列、北京降压0号,2000年上半年累计完成主营业务收入54731.49万元,同比增长76.75%;主营业务利润23358.96万元,同比增长119.40%;完成净利润6493.04万元,同比增长43.76%。之所以取得上述业绩是由于继去年一系列资产重组之后,公司规模实现了跳跃式发展,建立了立足北京、辐射全国,以资本为纽带、以产品为龙头的跨地区集团化发展的框架。由于受"入世"及国内医疗体制改革、医疗市场医药分类管理等的影响,公司主导产品势必受到国内外同类产品的激烈竞争压力,为适应这一情况,公司把握医药行业发展动态,提出了以市场为中心,现代医药、科技先导、资本市场支持三位一体的发展战略,加大对天然药物、生物工程药物的产品开发和市场拓展力度,努力提高产品科技含量,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多元化经营,今年上半年公司投资799.8万元,以20%的股比参股北京沃华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由于北京沃华公司是一家高科技生物制品公司,拥有20多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明年有望在国内二板市场上市,因此发展前景良好。
(三)复星实业(600196)
最早进入基因产业领域的企业之一,公司产品有基因诊断试剂,医疗器材,基因工程药 物,中成药,并与近期涉足医药商业领域。2000年上半年公司主营收入28745万元,较去年同 期增长了45%,实现主营业务利润13680万元,较去年同期增长了60%,净利润6215万元,较去 年同期增长了36。35%。体现出公司很好的业绩成长性。其中上半年诊断试剂占总净利润的33%,投资收入有明显的提高,基因工程药物、中成药、智能化医疗仪器市场有所扩大。公司 自上市以来,经营业绩一直保持近50%的增长。高速的成长主要得益于公司在人才方面,研发方面,产品方面等等的优势。现有数名博士后及一批中青年专家和外聘的海内外专家的加盟,同时公司在研究开发水平与国际保持同步,生产能力达到国内一流;另外公司的项目也有优势,现有几十种基因诊断试剂取得新药证书,部分的基因诊断产品和医疗仪器已进入国际市场,在研的项目有r-IFN,EPO,TNF,IL-11基因芯片技术等13个项目;核酸检测试剂(既基因检测试剂)国内市场占有率达50%以上,生化试剂国内市场占有率70%r—sk(重组链激酶),为公司控股的上实医大生产的国家一类新药。目前国内独家生产,市场占有率在50%以上。复星的发展思路很清晰,以生物制药为重点,兼顾中西制药、不放弃医疗仪器代理、及早高起点介入医药电子商务。公司已着力在研发上下功夫,用配股资金投资6700多万与科研院所合建生物医药研究院,公司占96%股权,有意将其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走自主开发、合作开发、收购兼并三者并行的研发路子。公司在资金方面优势明显,克隆公司2000年拟在香港创业板上市集资,另有几家控股的公司拟在国内上市。地处上海优越的地缘环境、管理层年轻开拓、民营企业机制有助于解决发展中面临的人才短缺、管理模式激励机制等问题。现已建立的内部五个事业部,每个事业部集研发、生产、销售一体,防止大企业常有的研发和市场脱节、部门协调差效率低、对市场反应迟钝的通病。复星从机制、资金、现有产品、公司业务领域的战略布局多方面看,未来几年公司的业绩和收入增长有可能每年在50%左右,值得中长期投资。
(四)星湖科技(600866):
公司主营生物工程微生物发酵行业,生产氨基酸,核苷(酸),酶制剂等,2000年上半年公司实现主营收入20118万元,同比增长34.35%,主营利润6073万元,同比增长18.3%,净利润4306万元,同比增长30.4%。为了拓宽营利面,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2000年8月26日,公司通过决议,决定出资2.5元人民币与上海联合基因科技有限公司所辖的博德公司合作共同组建上海博星基因芯片有限公司,博德公司以基因芯片制造技术,基因芯片专利独家使用权,基因芯片在研项目等无形资产作价2.5亿元,双方各占50%的股份。联合基因科技公司是我国最早致力于大规模基因克隆,基因测序,基因功能研究和基因药物开发的高科技企业,是中国拥有基因专利最多的企业,截止2000年3月底,该公司已经申请并获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证书的基因药物发明专利有1000余项,预计2000年公司将实现2000项专利,成为华夏专利大户。星湖科技与联合因的这种强强联合将发挥巨大的威力,在后基因时代公司凭借科研技术的领先优势,相信会迎来辉煌的未来。
(五)天坛生物(600161):
公司由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独家发起。北生所是卫生部直属的中国生物制品总公司下属的全国六大生物制品研究所之一,是我国最早研究和开发生物制品的单位,拥有强大的技术实力,公司现主营产品为基因工程疫苗,风疹疫苗,体外诊断试剂,血液制品,其中基因诊断试剂有30多个品种,但总体来讲,该项目占公司的整个收入的比重较小。公司的基因疫苗类产品因国内产品的垄断性,市场占有率在40%左右,为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其中基因乙肝疫苗,风疹疫苗两项收入今年上半年占公司主营总收入的75%以上,但该产品因实行国家规定价格,公司产品的垄断性收效无法体现出来。公司现在在产品技术上,品种数量上,生物销售网络上比国内同类厂家有明显的优势,随着国家强制性在2000年底淘汰血源乙肝疫苗,以及基因组计划的不段深入,公司在基因工程上游项目开发能力的优势和产品规模经营效益将充分展现出来,未来值得关注。2000年上半年公司实现主营收入7250万元,同比下降了6.9%,主营利润4198万元,同比增长2.3%,净利润2371万元,同比下降了3.7%,总体来讲,公司上半年业绩的变化主要是由于国家强制性的药品降价而导致业绩的下滑,值得关注的是公司上半年加强了内部管理,强化成本经营,管理费用显著降低,随着基因疫苗产业化规模的扩大,后基因时代基因诊断试剂的广泛应用,公司的投资价值将得到充分的表现.
DvNews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最新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赞助商位置
推荐内容
杂七杂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