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病例介绍
唐某,女,48岁,干部,1976年3月24日初诊。素有健忘,精神不集中,俯首则眩,劳动则头部自觉发热,血压随即上升(180/110毫米水银柱)右胁下时有掣痛,有时胃痛,大便有时稀溏,胃纳尚可,睡眠不佳,脉沉细数,舌红无苔。西医诊断为高血压症,曾服凉药甚多,证未减轻,此属肚郁血热,肝阳上亢,宜平肝清热,用舒心清头汤倍紫丹参30g,连服一疗程,一周后复诊,上症完全消失。
谢某,男46岁,军人,阵发性眩晕已5年,近年来病情转剧,发作次数由半年一次增至一月二至三次,有嗜烟史30年,日吸烟20支,眩晕发作前,先感觉有一股热气,由少腹上冲至头部;随即感觉周围景物摇动,眼前发黑。现在平状:头昏,耳鸣,恶心,呕吐,晨起吐痰,口苦舌燥,便秘尿黄,面色萎黄微青紫。西医诊断为内耳眩晕症,苔黄腻,脉滑。此属“痰浊中阴,脾胃的和”之证,治以:清热化痰,健脾和胃。方用:舒心清头肠加香附10 g,黄连10 g,砂仁5 g,生苡仁15 g,服七剂后,眩晕消失。
梁某,女,27岁,工人,生育之后,阴分未复,操劳动作,阳气升滕,头目昏晕,手足发麻,腰酸腿痛,轰然汗出,脉芤。治宜:养血熄风,育阴潜阳。方用:舒心清头肠加阿胶15 g,女贞子15 g,柒剂复诊:眩晕已止,寐得安宁,汗出亦止。胃纳增加,精神好转。守法续进,以收全功。
刘某,女,44岁,邮政干部,1997年1月12日初诊。从1995年起头晕,如立舟车,感周围环境转动,呕吐,血压低(90/60毫米汞柱),耳鸣如蝉声,于1996年均同样发作过,西医检查有耳同平衡失调,为美尼尔氏综合征。近二月来,头昏头晕,看书稍久则头痛头晕加重,胃部不适,有欲吐之感,并有摇晃欲倒,食纳减退,体重亦减。常嗳气,矢气多,大便正常,月经调,经色淡,量少。皮肤发痒,西医认为荨麻诊,影响睡眠,恶梦多。小便稍频,有少许痰,有时脱肛,脉弦细无力,舌淡无苔。证属“气血亏虚”,方用“舒心清头汤”加生黄耆45 g,当归15 g,生枣仁15 g,连服七剂,头晕失眠等症基本消失。
李某,男,59岁,干部,患者头昏日久,1996年6月8日上午9时突然眩晕,左侧偏瘫而就诊。患者神志清楚,言语不利,左半身不遂,面部歪斜,大便秘结,舌苔黄腻,脉象滑数有力,颈椎摄片示第5-6椎唇样变,CT诊断为右侧大脑中动脉血栓形成。治以祛风化痰,活血通络,通腑清热之法,处以“舒心清头汤”加当归15 g,红花15 g,桃仁10 g,生大黄10 g。服药一周后,面歪已不明显,能搀扶下地行走,说话较前清楚。遂用此方加减,连服30剂而基本痊愈。CT复查右侧大脑中动脉脑血栓大部份吸收消失。
5、 讨论:
“眩晕”的产生,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本。风、痰、虚、七情内伤,过劳,失眠等等原因均可引起眩晕,病况繁多,宜详为辩证施治:一般症急者多实,选用清火,化痰、平肝、潜阳、熄风、养血等法。症缓者多虚,应用补养气血、益肾、养肚、健脾、化瘀等法,并审察风、火、痰兼证之多寡,适当佐以治标之品,俟症状缓解之后,又当从本为治。自拟“舒心清头汤”正是照顾了上述特点,标本兼治,近期及远期疗效都好。然而在临床治疗中,还必须临证细辩,方能提高疗效。
参考文献:
1、上海中医学院1974年5月版“内科学”105项“眩晕”课。
2、上海73年版《实用内科学》1196-1198页。
3、 中山医学院“内科疾病鉴别诊断学”764页《眩晕》条。
4、中医研究院编的“中医名词术语选释”346页《眩晕》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