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东妈妈在了解了事情所有的经过后,对两个孩子说:“东东,明明,我觉得今天的事,你们两个都有不对的地方,东东不该没经过明明的同意就拿走明明先搭的积木,还生气踢翻了明明的路和推了明明;而明明也不应该因为这样咬东东,是吗?当你们有意见,都感到生气的时候,我觉得你们应该用嘴巴说话,而且要慢慢、好好地说道理,而不是用打架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这样,才象大班的小朋友。你们俩是好朋友,好朋友是不能打架的,你们俩能不能相互说声‘对不起’,然后,重新做好朋友,一起建造一座有道路环绕的城堡吧。”
东东和明明觉得妈妈讲得有道理,就互相道了歉,又开心地玩了起来。
孩子在一起玩,常常会发生这样的情况,玩得时候就会发生一些纠纷甚至打起架来。这个案例中,面对孩子的打架,两个妈妈都及时地批评孩子不该打架的错误。不过,相比较而言,明明的妈妈只是简单地批评了自己的孩子“明明,你怎么可以咬人呢!快向东东道歉!”而因为明明妈妈没有充分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所以明明对这样的批评不服气,说:“他也打我的。还踢翻了我搭好的路!”面对孩子的不服从命令,妈妈说:“不管怎么样,你把东东手咬破了,就是你不对,快道歉!”这只不过单纯地灌输给了孩子“打人就是不对”的道德观念,却没有真正让孩子信服,也没有进一步教给孩子体现这种道德观念的合适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