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东东的妈妈更仔细地关注了孩子发生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面向两个孩子的问话“你们两个人怎么会打架呢?刚才到底发生什么事了?”“东东,你能不能用语言告诉明明你想要什么,而不是用抢的方式呢?”“那明明说什么了?他告诉过你为什么他不给你吗?”“明明把积木抢回来了,你做了什么呢?”“明明,东东把你的路踢倒了,又推了
你,你感到怎么样呢?”,和孩子一起分析事
情的经过,一步一步地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让孩子理解了自己的行为对他人情感造成的影响,加深彼此的理解。在这一过程中,孩子明白了打架是不对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有很多种;而且东东妈妈不但公正地批评了都有错的两个孩子,还教给孩子具体的解决方法——“当你们有意见,都感到生气的时候,我觉得你们应该用嘴巴说话,而且要慢慢、好好地说道理,而不是用打架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这样,才象大班的小朋友。你们俩是好朋友,好朋友是不能打架的,你们俩能不能相互说声‘对不起’?”这样的有理有节的引导,自然就容易被孩子所接受。最后,东东妈妈还引导孩子相互体谅,并且启发他们用合作的方法“建造一座有道路环绕的城堡”来完全解决了问题,继续了游戏。
当孩子发生冲突时,教育者在调解过程中不但要明确批评他们各自所犯的错误,更重要的是要注意教给孩子正确的行为方式,如学会运用合适的方式与他人交流、面对冲突时能用正确合理的方法加以解决等。这样的话,孩子再次面临类似情况时,就会运用已有经验进行比较合适有效的处理;否则只批评孩子错了,却不给予正确行为的引导,孩子就无法获得相应的解决问题的经验和技能,下次碰到类似的情况便有可能重蹈覆辙,不知道如何去解决,良好的行为就很难建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