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四怨”也误人
张 铁
发牢骚、讲怪话,推责任、少行动,这样的干部,现实中并不少见。2009年12月23日,“人民论坛”栏目刊发的《“四怨干部”要不得》,为“四怨干部”画像,并指出怨气太盛是“缺乏担当”、“缺少能力”,可谓切中要害。
“四怨干部”,怨上级、怨下属、怨同事、怨前任,是怨人。还有一些领导干部,对人不批评、不指责,可谓“老好人”。但一旦出现问题、面对矛盾,却仍然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怨这怨那。他们的心态,也可总结为“四怨”。
一为怨条件。怨物质条件不好,永远缺乏资金、永远人手不足、永远资源有限。怨精神条件糟糕,没有待遇、不给提拔、缺少激励。对条件的要求可以无限上升,一旦有了失误,再好的条件,都说是条件还不够好。“条件” 是个筐,失误都往里装。
二为怨环境。你我都没问题,环境才是“不可抗力”。不发展是“环境缺乏”,发展慢是“环境恶劣”,发展由快转慢则是“环境变化”。环境造成决策错误,环境造成执行不力,甚至是环境造成贪污腐败,环境造成违法乱纪。
三为怨制度。一出问题,就往“制度”上推,动辄说“制度不科学”、“体制有缺陷”。有漏洞就说“机制不健全”,有失误就怨“体制有弊端”。失误的原因被扩大、扯远,貌似透彻、犀利,实则空洞、无效,“具体变一般,责任全无关”。
四为怨文化。一个单位、一段时间的工作出了问题,抱怨是几千年的“文化”拖了后腿。工作没开展,是因“地方文化”;政策没落实,是因“书斋文化”。远的怪“传统文化”,近的怪“官场文化”。文化“千变万化”,板子最好打。无关具体人、具体事,板子打文化,谁都不尴尬。
这“四怨”,发作起来,似乎都是高屋建瓴、头头是道,让人觉得“是那么回事”。实际上,与埋怨具体的人和事相比,症状不同,症结一样。同样是逃避责任,同样是缺少能力,同样会使得工作无法开展、问题无法解决。
怨这怨那,都是借口。总有制度规范,总有条件、环境甚至文化的束缚。而且,自己也是环境、文化的一部分,作茧自缚,当然放不开手、迈不开步,甚至会助长弊端,让环境更艰苦、“文化”更恶劣。“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铁人”王进喜的豪言,是对外在条件、环境的“蔑视”,当成为每个抱怨者的强心针。
怨这怨那,也该怨怨自己。抱怨者,归咎问题于外,忽视了自己的“能量”,看轻了自己的“价值”。自己的工作中,起决定作用的,还是自己。出了问题、有了困难,应该反躬自“怨”:为什么不能突破传统?为什么不能大胆创新?把埋怨“改造”成自我批评,或许能踏上进步的阶梯。
怨这怨那,是“失败者心态”。消极抱怨的想法让人无法直面困难、正视矛盾。实际上,抱怨者或多或少看到了一些问题、找到了部分矛盾,只是没能从内、从己的角度来认识。转变心态,认真应对抱怨中发现的矛盾和问题,找出更全面、更本质的因素,勇敢地负责,大胆地行动,才能化危为机,干好工作。
抱怨不可有,批评则不可无。有了失误,要厘清责任、积极应对,而不是怨天尤人、文过饰非。不讲怪话讲实话,不找借口找原因,告别牢骚,消弭怨气,才是领导干部应有的态度。
(此文发表于2009年12月24日《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