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5优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三步四环节五课型课堂教学模式
(一)“345优质高效课堂”的总体构架
“345优质高效课堂”中的345是指“三步四环节五课型”。
1.三步:
是指“课前预习——课内探究——课后训练”三个步骤。
(1)课前预习:解决什么时间预习?预习什么内容?用什么方式掌握学生的预习情况?怎样设计预习学案?通过什么方法、手段使学生掌握学习目标等等。
(2)课内探究:要体现“三讲三不讲”;要搞好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要明确哪些问题学生自主学习,哪些问题学生合作探究;如何进行问题点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反思总结环节如何设计?要体现教学过程中的课堂检测、课堂反馈、课堂矫正、目标达成和拓展提升等。
(3)课后训练:要体现“三布置三不布置”;要多布置发散思维性、发展提高性和迁移应用性的作业;要适当控制作业的数量。
2.四环节:
是指课内探究的过程中要体现“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精讲点拨——有效训练”四个环节,要研究好设置各个环节目的和作用是什么?
3.五课型:
每个学科结合各自学科的具体特点,设计出五个课型(每个学科的功能和名称不同)。如:①新知探索课;②习题训练课;③检测点评课;④阅读写作课;⑤实验探究课。
(二)模式流程的阐释
1.课前、课内、课后“三步”要求与关系
(1)课前预习。
要求教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编制预习学案,指导帮助学生课前预习与巩固,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有效地检查与诊断,了解学情,为课堂上的学生高效学习,教师精讲点拨作准备。课前延伸的预习学案编写要遵循以下原则:
①基础性。紧扣课程标准要求,突出对基础知识、基本规律、基本内容的设计。
②适度性。预习学案所涉及的内容的难度要适中,让绝大部分学生通过预习自己就能解决学案上70%的内容。
③适量性。要求学生课前预习的内容要适量,每节课课前预习时间控制在半小时左右。坚决杜绝把指导学生预习的学案变成教师抢占学生自主支配时间的一种手段。
(2)课内探究。
学生根据教师的导学案进行自主学习,掌握基础知识,找出自己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探究解决自主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通过小组学习成果的展示,找出难以解决的问题,提交给老师;针对学生在前两个学习环节中存在的疑难问题,教师进行精讲点拨,帮助学生解难答疑,升华提高;教师精心设计随堂检测题进行当堂达标检测,检查学生当堂达标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