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生现状分析-初中学生情况分析(4)
时间:2014-12-10 15:48来源:盼盼的家园 作者:风琴 点击:次
差 (六) 心理因素 1. 挫败太多 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难或者几乎没有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而更多的是挫败的痛苦。家长和部分老师更是喜欢用打击学生
差 (六) 心理因素
1. 挫败太多
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难或者几乎没有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而更多的是挫败的痛苦。家长和部分老师更是喜欢用“打击”学生的方式来激励学生奋进。比如,家长喜欢拿自己的孩子和更加优秀的孩子比较,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奋起直追;有的老师喜欢用难题来考倒学生,让学生知道自己还差很远,应该更加努力。这样的出发点很好,但是却十分不科学,心理学上的“习得性无助”就说明当一个人屡受挫折之后会感觉没有希望而放弃努力。
2.抵触情绪
对于青少年的抵触行为笔者认为可分为两大类。即:显性行为和隐性行为。所谓的显性行为就是当学生的爱好、追求得不到认可,受到限制甚至反对时表现的一种以行为反应不顺从的反叛行为,往往表现为桀傲不训,当面顶撞或背后破坏、逃学等。另一种抵触情绪是无明显的行为举动,是一种心理上的反应,一般难以发现,即所谓的隐性行为。它往往表现为害怕学习、厌世,干什么都无兴趣,整天萎靡不振,甚至有自残和轻生的念头,有时这种心理上的反应会以生理反应表现出来:如头晕、烦燥等症状。事实上发生隐性行为时其本人一般都无抵触情绪,但这种无意识的不抵触情绪又确确实实地存在,只不过渗透到日常的行为中或自身的生理反应中。最常见的抵触情绪有以下几点:
(1) 对个别学科没有学习兴趣,有些学生善于逻辑分析而有些喜欢文学类学科,如果初学没有建立充分的信心,就可能导致后期一学就烦,一学就厌。
(2) 与该学科老师相处不融洽,对老师的教学方法不能适应或不认可,甚至有矛盾。有些学生虽然很努力学习,却得不到老师充分认可,打消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让学生一见到老师就产生抵触情绪,不愿听老师的话,甚至故意不完成老师布置的工作。
(3) 厌学,学习学不进去,心烦,急需有个压力排遣的方式或地方,但来自学校和家庭的过高要求,让学生感到力不从心,压抑自己,虽然有时候也想学,但是就是无法付诸行动。
针对以上两个问题,教师应该增强学生学习中的愉悦感和成就感。学生存在差异性,所以每个学生能达到的学业水平是不一样的,如果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学生,那么大多数学生是被挫败的。在平时的教学教育活动中,如果老师能尽可能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和最近发展区,为每个学生创设符合他特点的成功体验,多用“肯定技术”(不同于我们一般意义上的表扬)肯定学生,那么无论怎样程度的学生都可能在学校感受到被关注、被肯定,产生愉悦感。
另外,我认为初一阶段是关键阶段,大多数学生进入初中之后会有不适应感,但是大多数学生在新生阶段还是有较高的学习欲望和成就动机的,所以在这个阶段要保护好学生的学习动机,给他们足够的时间有效的指导来适应调整,不适宜安排频繁难度较大的考试和精确的排名挫败学生。
还有,各学科老师上课要利用好“首因效应”(第一印象作用最强,持续的时间最长,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对于事物的整个印象产生的作用更强)上好第一堂课,并且建立好师生关系,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增强学习兴趣。
3. 早恋,对爱情缺乏理解,却急于尝试,一旦双方出现感情危机,成绩往往迅速下滑;花费很多的时间,学习时容易心不在焉,影响学习成绩,易对双方造成深深的伤害。针对不同阶段的不同对策:
(1) 对于处在“朦胧期”的孩子
要引导孩子正视自己的性别角色,在与异性同龄孩子的交往中要大方、诚恳,克服拘束、害羞心理。而与成年异性交往,不宜过分亲昵。父亲对于女儿,母亲对于儿子要特别注意,适度亲近,不要过分。
(2)对于处在“爱慕期”的孩子
要教育孩子尊重异性和自我尊重,注意自身的仪表和文明礼貌,多关心班级集体的事情,为集体出力,男女同学坦诚合作。不随便盯着异性同学。这时期正是性渐渐成熟的时候,要配合学校进行科学的性心理教育,正确对待性心理现象,避免因生理现象而出现盲目紧张和盲目好奇。父母要认认真真、大大方方地给孩子讲解有关知识和正确对待的方法。
(3)对于处在“初恋期”的孩子
父母要教育引导孩子多参与群体活动,尽量减少与异性同学单独接触的机会,特别是不要跟某一位异性同学过多地单独接触,避免萌发初恋之情,牵扯精力,影响学业和全面发展。教育孩子与异性交往时注意自己的言行,不随便逗闹,不动手动脚。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