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电源接口 和光驱一样,硬盘的电源接口也是由4针组成。其中,红线所对应的+5V电压输入,黄线对应输出的是+12V电压。现在的硬盘电源接口都是梯形,不会因为插反方向而使硬盘烧毁。
3.跳线 跳线的作用是使IDE设备在工作时能够一致。当一个IDE接口上接两个设备时,就需要设置跳线为“主盘”或者“从盘”,具体的设置可以参考硬盘上的说明。
4.IDE接口硬盘IDE接口是和主板IDE接口进行数据交换的通道。我们通常说的UDMA/33模式就是指的缓存和主板IDE接口之间的数据传输率(也就是外部数据传输率)为33.3MB/s,目前的接口规范已经从UDMA/33发展到UDMA/66和UDMA/100。但是由于内部传输率的限制,实际上外部传输率达不到理论上的那么高。
为了使数据传输更加可靠,UDMA/66模式要求使用80针的数据传输线,增加接地功能,使得高速传输的数据不致出错。在UDMA/66线的使用中还要注意,其兰色的一端要接在主板IDE口上,而黑色的一端接在硬盘上。
5.电容 硬盘存储了大量的数据,为了保证数据传输时的安全,需要高质量的电容使电路稳定。这种黄色的钽电容质量稳定,属于优质元件,但价格较贵,所以一般用量都比较少,只是在最需要的地方才使用。
6.控制芯片 硬盘的主要控制芯片,负责数据的交换和处理,是硬盘的核心部件之一。硬盘的电路板可以互相换(当然要同型号的),在硬盘不能读出数据的时候,只要硬盘本身没有物理损坏且能够加电,我们就可以通过更换电路板的方式来使硬盘“起死回生”。
四:跳出硬盘认识的误区/ 硬盘修复之低级格式化 /深入了解硬盘参数
1.硬盘逻辑坏道可以修复,而物理坏道不可修复。实际情况是,坏道并不分为逻辑坏道和物理坏道,不知道谁发明这两个概念,反正厂家提供的技术资料中都没有这样的概念,倒是分为按逻辑地址记录的坏扇区和按物理地址记录的坏扇区。
2.硬盘出厂时没有坏道,用户发现坏道就意味着硬盘进入危险状态。实际情况是,每个硬盘出厂前都记录有一定数量的坏道,有些数量甚至达到数千上万个坏扇区,相比之下,用户发现一两个坏道算多大危险?
3.硬盘不认盘就没救,0磁道坏可以用分区方法来解决。实际情况是,有相当部分不认的硬盘也可以修好,而0磁道坏时很难分区。
Bad sector (坏扇区)
在硬盘中无法被正常访问或不能被正确读写的扇区都称为Bad sector。一个扇区能存储512Bytes的数据,如果在某个扇区中有任何一个字节不能被正确读写,则这个扇区为Bad sector。除了存储512Bytes外,每个扇区还有数十个Bytes信息,包括标识(ID)、校验值和其它信息。这些信息任何一个字节出错都会导致该扇区变“Bad”。例如,在低级格式化的过程中每个扇区都分配有一个编号,写在ID中。如果ID部分出错就会导致这个扇区无法被访问到,则这个扇区属于 Bad sector。有一些Bad sector能够通过低级格式化重写这些信息来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