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板门店,李克农殚精竭虑,带病坚持工作。随着冬季的来临,他哮喘越发严重,经常大口大口地喘气。一次正在开会,他突然头一歪,昏迷过去了,幸亏在场的人抢救及时,才苏醒过来。每天晚上,李克农都坐在朝鲜式的土炕上研究材料。由于视力微弱,他的双眼几乎要贴在炕桌上。由于长时间伏案,胸口挤压得难受,每隔一会,他就走出去,站在寒冷的夜空下,呼吸几口新鲜空气。 毛泽东、周恩来得知了他的身体状况,希望他能回国休息、治疗。李克农却拒绝了:“临阵不换将!”
李克农在板门店将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他很注意安抚大家的情绪,经常嘱咐代表们不要失去冷静,不要“仇人相见分外眼红”,不能年轻气盛,经不起人家的挑衅而冲动。他观察到对方一名谈判代表虽脸上常带着笑意,但言语中却始终方寸不乱、寸土必争。李克农就号召大家学习对方长处,为己所用。
1953年7月27日,谈判终于结束,李克农长舒一口气。
搞情报主要靠交朋友
李克农一生用过很多的别名,就像他的身份和经历一样丰富——择田、陕公、种禾、震中、曼梓、稼轩、天痴。李克农的父亲李道铭,幼年过继给挑扁担的本姓人家,由巢县搬到芜湖。李道铭有三子,李克农排行老大,本应排为“泽”字辈,扁担爷爷改为“克”。
李克农是一名文学爱好者,在紧张的朝鲜停战谈判中,李克农还写信给国内的同志——“好小说旧小说,东安市场书摊上多得很,能捎些来亦好,否则太寂寞了。”
李克农一生只娶过一个妻子,就是赵瑛。两人相濡以沫,感情极好。赵瑛去世后,李克农保持房间陈设不变,每晚就寝前到夫人床上坐一会儿,鞠躬一次再离开。 李克农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从事隐蔽战线斗争的代表,其特殊成就不仅在于他是建党初期的特定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人才,还在于他能根据中国特色制定出情报保卫工作的正确原则。
1949年以后,李克农认真总结了党的情报工作经验。当时,苏联克格勃专家来华介绍经验,认为用金钱、美色才能获得有价值的情报。李克农气愤地反驳:“我们过去没有这样干,今后也不会这样干!我们主要靠交朋友、做政治思想工作,有时也用一些金钱,但只是辅助手段。”
1962年2月9日,李克农在北京逝世。美国中央情报局庆幸从此少了一位强有力的对手。在国内,各界公祭,周恩来主祭,极尽哀荣。董必武曾赋悼诗“能谋颇似房仆射,用间差同李左车。”
------------------------------------------------------
史海钩沉,历史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