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八十一 宋 蹴鞠
一脚踢出天边月,两肩擎起海中星。何叹国足英雄少,当知高手在圆情。
我国古代称踢球为『蹴鞠』,《战国策·齐策》中说临淄富实,『民间无不吹竽鼓瑟、斗鸡走犬、六博、蹋鞠者。』
《汉书·霍去病传》注:『鞠,以皮为之,中实以毛,蹴蹋而戏也。』
《文献通考》:『蹴球盖始于唐。植两修竹,高数丈,络网于上,为门以度球;球二分以左右朋,以角胜负。』
据《蹴鞠图谱》载无球门踢法:一人或几个人踢称打鞠;二人对踢称白打;三人以上称场户。
宋代更重无球门踢球,钱选绘《宋太祖蹴鞠图》,《水浒传》中描写宋徽宗赵佶好踢球可证。
当时有许多球社,称『齐云社』、『圆社』;称踢球者为『圆情的』。
《蹴鞠谱》中还介绍十种踢法:『肩、背、拐、搭、控、拽、捺、膝、拍、月。』有人或争足球源于中国,正如火药、造纸印刷,如今言之,底气已不甚足矣。
民俗八十二 宋 捶丸
城间小儿喜捶丸,一棒横击落青毡。纵令相隔云山路,曲折轻巧入窝圆。
《朴通事谚解》中有关于元代大都民俗中『捶丸』的记载:『用有柄木勺接球,相连不绝,方言谓之球棒。球用木为之,或用玛瑙,大如鸡卵。』(也有皮球的记载) 其场地『掘地如碗,名窝儿。或隔殿阁而作窝,或于阶上作窝,或于平地作窝。人打球儿,先掘一窝儿,后将球儿打入窝内。』盛球棒的器具,称为『提揽』,筐上有圆圈,用手提携。
在宋代绘画有小儿《蕉阴捶丸图》;
成人亦有捶丸活动,《续夷坚志》:[京娘墓]:『他日寒食,元老为友招,击丸于园西隙地。』最早系用小木棒击球。可能至元代有所改变。按捶丸的形制,就是高尔夫球之祖源。
而《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没有高尔夫球起源记载,只说最早 1457年 (明代)苏格兰禁止高尔夫球。
附:王弘力简介
王弘力,祖籍山东蓬莱,一九二七年生于天津。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会员、辽宁美术出版社编审、沈阳市文史馆馆员。
自一九五○年历任《辽西画报》、《辽西文艺》编辑,《辽宁画报》社编辑、编审。建国十年大庆时为中国历史博物馆创作大型历史画《牧野之战》。
其创作之连环画《十五贯》、《天仙配》、《王者》等曾荣获全国及省一等奖。
国画作品《十六大阿罗汉》、《饮中八仙歌》等已被新加坡、日本、美国等国友人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