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者,一个单程力根本无法推动地球、宇宙天体和微观粒子。但这一切确都是有序转动的。牛顿的粗心将自己逼回到了上帝的怀抱,爱因斯坦也因四种力无法统一,成为终生遗憾。殊不知,爱因斯坦因许多物理理论出现的混乱而独避溪径,做出了毕生的贡献,但他却始终也没有去验证一下先哲牛顿的万有引力理论有没有原则上的缺陷。
“引斥力”是呈纵向的相互作用力,但这种纵向的双程力却仍不能推动一个天体。但是,这个纵向的对抗力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横向的推动力,让我们从地球的内部结构找到答案。地球是一个普通的旋转着的行星,人们对它的内部结构了解的最多,但对它如何获得了动能却并不清楚。
地球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但是,地球为什么会出现一个截然划分的地幔、地核分界,是无法用单程引力来解释。更别说地球的自转,大地板块的漂移和海洋洋流的形成等诸多问题了。但是,如果将这个单程引力更改为双程相互作用的“引斥力”,以上问题将迎刃而解。
首先,地球由物质的聚集而成,这些物质内部都具备双程作用力的本质和特征。物质聚集“压”向地心,地心物越挤压越密集。但当球心的物质受压后变得致密,外部的向心力仍然存在时,球心部份便会出现强大的反弹力,力度和挤压力(引力)相等。这时,球心的物质已经因挤压变得致密,很难再用心缩自身“消化”掉强大的外部压力,两种力的球内对抗,导致出现了一个两力交着的临界面,这就是地球2700公里深处的“古登堡面”,在这个界面上,两种力均无退路,再加上两种力的对抗压产生的热量必然会将交汇处的物质熔化,也会迫使地核产生移动内旋,推动了地幔连带着地壳做反方向缓慢的旋转,于是“推动力”便在“引斥力”的转换作用下产生了。这时,纵向的静压力转换成了推动力。地球内核和球体的内外反向旋转,也同时产生了电磁力。因为一个能铁物质为主的地核内旋,就如一台大电机的“转子”一样,而地幔和地壳的反向转动,便成了大电机的“定子”,这台大电机不间断的产生着电能和热能,这种能量又进一步熔化了界面两推动了外层的地壳和海水,造成了大地板块的移动和洋流,进而形成了地震。“大电机”产生的电流和热能,散逸在厚厚的地球物质中,形成了地热,保持着地内的相对温度,它与外来的太阳光照,哺育着地球上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