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民问题研究
〖HT5F〗〖JZ〗刘〓锋
〖HTH〗一、农民问题是现代化进程中的基本问题
〖HT〗十一亿多人口,九亿为农民,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面临
的无可回避的基本问题。列宁早在1913年就曾向东方各国的共产主义者发出过这样的号召:
“你们面临着一个全民办共产主义者所没有遇到过的任务,就是必须根据欧洲各国所没有特
殊情况来运用一般的共产主义理论和共产主义措施,必须看到农民是主要的群众”,“要根
据这种情况来运用一般的共产主义理论和共产主义措施”。①深入开拓农民问题的理论研
究,探寻农民问题的内容、实质、现状、产生原因,找出解决途径,是当今中国走向现代化
的关键一环。
研究农民问题,是全面、完整、准确地把握中国国情,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需要。
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要从本国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民主革命
时期,毛泽东指出,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国情;认清中国的国情,乃
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根据。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正因为正确地认识了中国国情
,创造性地解决了农民问题,对农民实施广泛的经济动员,政治动员和思想动员,最终取得
了革命斗争的胜利。
搞革命要从中国实际出发,搞建设也不例外。邓小平说:“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情
况,走毛泽东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一条中
国式的现代化道路。”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中国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
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对我国几十年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建设有中国特色
的社会主义,其实质在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把社会主义的基本
原则与中国国情有机统一起来。
要实现这种统一,其重要前提之一即了解中国国情的全貌。国情是反映一个国家自然、社会
、历史、现存客观实际的综合概念,包括地理环境、自然资源、历史文化,现实的经济、政
治、思想文化、科技教育、民族状况、人口的数量、质量及地区、产业分布,产业结构状况
,农村城市状况等各个方面。我国的广大地区是星罗棋布的农村,79%的人口是农民,立国
之本在农业,它们构成了中国国情的基本特点。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谈到中国社会的基本特
点时说:“中国社会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大量人口集中居住在土地不太广阔的宜耕地区,在
这个地区出现了人多地少的状态。我们从很古时代起,绝大多数人历来以五谷为主要食物。
集约种植五谷作物的农民构成了中国绝大多数的人口,他们是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的深厚基础
。要认识中国社会,认识中国人,不认识农民生活,不认识农村经济是不行的。”③我们
是由一个半殖民地,封建的贫穷落后的农业大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对农民问题的认识越深刻
、全面。对中国国情轮廓的了解就越透彻、精细、清晰,从而为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提
供科学依据。相反,如果撇开人数众多的农民及其所居住的农村,从事的农业的认识,对国
情的了解必然流于片面,就谈不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党的十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之所以能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
成就,根本原因之一在于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通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
制,创造性地解决了农民、农村、农业问题,实现了农村的繁荣与发展。邓小平说,要使中
国实现四个现代化,至少有两个重要特点是必须看到的。“一个是底子薄”,“第二条是人
口多,耕地少。现在全国有九亿多,其中百分八十是农民。”耕地少,人口多特别是农民多
,这种情况不是很容易改变的。这就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必须考虑的特点。”④底子薄、
人口多尤其是农民多,的确是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要时刻牢记的基本点。
创造性地探索和解决农民问题,是中国向现代化迈进的关键。
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我们孜孜以求的宏伟目标。在我们这样一个农业人口占80%的国家,创造
性的探索和解决农民问题,构成现代化目标实现的前提和基础。这样说的内在根据在于:农
民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力量;社会主义现代化内在地包涵了农民、农村、农业的现
代化;农村经济的状况对整个国民经济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由于中国人口的80%是农民,他们理所当然地成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基本主体。农民问题的
解决,他们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充分调动、发挥,素质的不断提高,成为中国现代化
的推动力。
农民、农村、农业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整体的重要内容,离开了它们的现代化,国
家的现代化只能是失衡的残缺不全的现代化;没有它们的现代化,其他方面的现代化也会受
到严重的影响,必然步履艰难。农民、农村、农业的现代化归根到底是农村的主体〖CD2〗
农民的现代化。农民人格、劳动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的现代化,是农业、农村现代化
的主体条件。所以,两位美国农村社会学家说:“一个国家要发展,必须研究农民”,“对
农民缺乏了解造成了很多发展规划的失败”,“在很多不发达国家中,农民至少占人口的3/
4。……只有影响了广大的农民,发展规划才能够实现。一个国家要实现现代化,它的多数
人口必须改变生活方式。”⑤研究农民,推进农民现代化,是农业、农村和国家整体现代
化的基础工程。
国民经济的发展是种种经济要素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它为工业特
别是轻工业提供大量原材料,轻工业70%的原材料来自农业;为国家提供大量资金积累。在
国民收入中农业占的比重为40%以上,在国家出口产品中,农产品和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
品占60%以上,乡镇企业产值已占社会总产值的1/4,乡镇工业产值已占工业总产值的1/3。
农民又是最大的消费群体。工业品的最大销售市场在农村。据测算,今后10年,我国国民生
产总值要保持平均增长6%的速度,相应的消费品销售总额年均需增长1400亿元,其中农村市
场增长大体要占一半。而要保证农民购买力以这样的速度增长,人均收入就要年均增长5%以
上。离开农业的发展,农村经济的繁荣,整个国民经济的起飞就失去了“跑道”。
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经济学家,他们都异常重视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突出地位。有的
认为“农业在经济发展中起着核心作用”,有明确指出,“没有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工业的
发展是不可能的,或者即使取得了成功,也会产生国内经济的严重的不平衡,从而使得广泛
的贫困 、不平等和失业问题更加尖锐、更加突出。”⑦还有的经济学家批评了一些发展
中国家忽视农业的发展,单纯追求迅速工业化的发展战略,指出“它们的错误在于没有认识
到给农业以平等经济待遇的条件下其潜在的经济贡献。”⑧经济学家们的结论对我国的经
济发展同样具有借鉴意义。历史和现实都充分证明,整个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与繁荣要以农
村的全面发展和繁荣为先决条件。农民的生产水平和经济水平大幅度提高了,小康、现代化
的目标才能在全国实现。改革开放的前十年,由于乡镇企业产值翻了3.6番,才使全国国民
生产总值增长1.36倍,也正是农村经济实现了较大发展,改革前10年我国经济发展才实现了
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的目标。由此而论,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到本世纪末要在翻一番
的基础上再翻一番,以及到21世纪中叶实现更高的发展目标,根本上取决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村经济的发展程度又取决于农民问题的解决程度。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指出:“农业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定、
国家自立的基础,农民和农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
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
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江泽民总书记1992年12月
24日、25日在武汉主持召开的六省农业和农村工作座谈会上也明确指出:“农业是国民经济
的基础,农村稳定是整个社会稳定的基础,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根本问
题。”这些论述是对农民、农业、农村问题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的重要地位的科学概
括。理论工作者应当把思维的触角伸向农民、理论的视角对准农民,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农
民问题理论。
〖HTH〗二、农民问题的基本内容与实质
〖HT〗既然农民问题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研究农民问题,必须对
其内涵、内容、实质和核心作出深入、系统的分析。限于篇幅,这里拟就此作一简要剖析。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的巨浪壅从农村掀起,普遍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
,充分调动了亿万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民、农业、农村都发生历史性的可喜变化。同时,
由于诸种原因的综合作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也产生了一些的矛盾,存在着一些值得重视
的不协调因素。农民是农村社会的主体,农民必须直面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诸多问题就是
农民问题。具体说来,农民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ZZ(Z〗①农民物质利益问题。〖ZZ)〗农民的物质利益能否得到切实保证,农民收入能否
随生产发展稳步增
加,直接关系到能否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的发展与进步。1984年全国粮食、棉
花、油料创历史最高纪录、根本原因在于农民得到了较多的实惠,调动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1984年之后,由于农用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主要农产品价格下跌,乱集资、乱摊派、乱罚
款、乱提留造成不合理负担加重等原因,农民收入增加过缓,甚至出现了增产不增收或增产
减收的不合理现象。这一问题的存在,已经严重影响了农村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
,怎样保证农民的物质利益,应当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ZZ(Z〗②教育农民问题。〖ZZ)〗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取决于农民素质的提高。
农村的发展程度与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观念素质成正比。国外一位经济学家说,一个
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征和步伐并不最终取决于它的酱或物质资源,而是取决于它的人力
资源。人力资本的增长,是发达国家经济振兴的基本我国率先致富的农村如大邱庄的基本经
验也是全方位地提高人的素质,大量引进人材。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在发展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伟大实践中,日益深
刻认识到治“穷”必须先治“愚”,一些地区尤其是首先致富的地区加大教育投资,把提高
农民素质提到重要议事日程。随着商品经济、市经济的发展,农民的劳动方式发生了重大变
化,社会流动日益扩大,大众传播媒介快速进入千家万户,昔日老实巴交的农民的思想观念
、社会心理发生了深刻变动,正由传统人格向现代人格转型(如电影《秋菊打官司》所表现
的)。
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大农民的素质仍令人忧虑。农民的文盲半文盲率高达44%。37.2%有的
农民仅有小学文化程度。1982年的普查数据表明,我国农业劳动者平均文化程度 4.8年,而
日本农业劳动者1957年的平均文化程度这到11.7年。⑨不少农民缺乏教育和科技意识,加
上滥收学费,中小学生辍学现象仍屡见不鲜,产生着新的文盲和半文盲。同时,农民中尚存
留着浓厚的地方观念、乡土观念、宗法观念、传宗接代观念,顽固的自私心态,以及狭隘保
守、自由散慢、轻视文化等恶习。因此教育改造农民,不断提高其素质的任务仍异常艰巨。
〖ZZ(Z〗③人口问题。〖ZZ)〗我国的计划生育工作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人口形势依然严
峻。人口听过快增长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消极因素。我国的人口问题实质上
是农村的人口问题,人口失控实际上是农村人口失控。家村早婚早育、多胎超生非常严重。
据统计,1987年与1994年相比,全国农业人口净增长40987万,增长率高达91.64%;据估计
,到本世纪末,家村人口将猛增到10.25亿。如果不加紧控制农村人口增长,人多地少的矛
盾会更加突出,人口素质提高会更加困难,家村发展速度、农业现代化进程会受到严重影响
,后果极为严重。
〖ZZ(Z〗④剩余力转移问题。〖ZZ)〗农村人口就业不充分问题由来已久,只是在人民公社
那种
劳动“大呼隆”的体制下处于隐蔽状态。农村改革以后,劳动力剩余问题充分暴露出来。据
统计,我国农村现有1.5亿—1.7亿剩余劳力,占乡村人口的16%以上,占劳动力的26.3%以上
。近几年,乡镇企业和第三产业已经吸收了7000万,尚有1亿待转移。1989年出现了百万农
民从农村涌向城市尤其是东南沿海城市的“民工潮”,使这一问题更加突出。如何解决农村
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
〖ZZ(Z〗⑤农村社会组织问题。〖ZZ)〗农村走向现代化,迫切要济南市建立健全合理、高
效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组织,为农民提供服务,把他们组织起来,使他们表达自己的意愿行
使自己的权利。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乡村组织体制改革,成效显著,但仍存在诸多问题。
其主要表现是;为农民生产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社会化服务组织不完善,迫切需要
建立产供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组织;政企不分、第块矛盾比较突出;乡镇人大作
为农民权力机关在一些地方不受重视;农民委员会缺乏应有的权力,一些地方不能决定村干
部的任免,基层民主受到削弱;某些基层政权管理公共事务的功能弱化,有的甚至几年没召
集一次村民会议,致使农民出现“会荒”,急需“精神会餐”,有的地方导致水利失修,道
路破坏,公共财物被盗窃,农村治安形势恶化,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减退;许多地方没有必
需的文化娱乐活动组织管理,致使农民精神生活贫瘠。
〖ZZ(Z〗⑥演化农村改革问题。〖ZZ)〗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通过第一步改革,废除
了“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公社体制普遍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统分结合、双层经营
的新体制,农民获得了对土地的经营自主权,既发挥集体经济的优越性,又调动农民个人的
积极性,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顽强的生命力,极大地解决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
向商品化、社会化和现代化转变。但是,农业和农村工作中尚存在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
制中统的积极性发挥不够,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集体经济薄弱,农产品流通渠道不
畅,农产品结构及农产品价格不合理等问题。今后在演化农村改革中,要继续稳定以家庭联
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不断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积极发展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步
壮大集体经济,调整产业结构,进行农副产品价格和流通体制改革,使农村经济转移到市场
经济的轨道上来。
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民问题纵然林林总总,涉及方方面面,但核心是农民的物质利益、民主权
利、农民教育问题,其中最根本的是农民物质利益问题。新民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正是通
过打土豪、分田地使农民获得赖以生息的土地,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建立工农民主政权,保
障农民的民主权利;并对农民思想、文化教育,才成功地解决了农民问题赢得了广大农民的
支持,取得了新民主义革命的胜利。建国后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功与曲折、反复、经
验与教训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长期以来,由于在人民公社体制下,推行“一大二公”的“
左”的政策,刮“共产风”,搞“穷过渡”,割资本主义尾巴,搞平均主义,农民没有生产
经营自主权,严重挫伤、压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力,造成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长
期徘徊不前这种令人痛心的局面。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冲破“左”的思想樊篱,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普遍推行家庭
联产承包责任制,否定了人民公社体制,实施一系列搞活农村经济的改革措施,使农民的收
入与他们的生产经营成果相结合,重新获得土地经营自主权;国上大幅度地提高农副产品收
购价格,焕发了农民对土地、生产经营的高昂热情,从而使他们的积极性泉水般地喷涌而出
,农业生产连年大幅度上升。1984年之后,由于乱集资、乱摊派、乱收费、乱摊派不断加重
农民负担,农副产品价格下降,农药、化肥、农膜等农用生产资料飞涨,粮食、棉花、生猪
、兔毛等卖难,使前些年逐步缩小的工农“剪刀差”又开始拉大,加上生产、交换领域中的
关系没有完全理顺,侵害了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挫伤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造成84
年之后农业连年徘徊。
农民是农村现代化的建设者,通过教育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的思想道德素质,破除残存
于他们头脑中的小生产观念和其他落后意识,建树起商品经济观念、市场观念、科技观念、
自主自律意识,在农村发展与现代化中的地位日见重要。
〖HTH〗三、农民问题研究的基本方法
〖HT〗完整、准确、深刻地认识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民问题,需要运用多咱方法进行综合研究
。
第一,把研究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民问题与研究农民问题的历史结合起来。现代化进程中的农
民问题是研究的着眼点、落脚点,但绝不应因此而忽视农民问题的历史。现时的农民问题有
其历史渊源和演进轨迹。农民问题的历史指的是中国农民问题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尤其是新
民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农民问题的历史发展。割断历史,不了解其
昨天和前天,就无法深刻地洞察现实,理解它的重要性,预见它的发展趋势,也很难找到解
决问题的途径很明显,如果对传统农民的文化观念、思维方式、深层心理一无所知或若明若
暗,就根本谈不上理解农民当前的观念与行为及改革开放大潮冲击下农民观念的变迁及走向
。农民教育,科学文化素质低,人口膨胀、工农业产品“剪刀差”、剩余劳动力长期以来一
直存在,关注它们的历史,才会找到它产生、变化的脉胳,把握问题的症结,提出切实可行
的对策。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提出了解决农民问题的科
学原则,使农民问题得以成功解决。建国后我们既有解决农民问题的成功经验,也遭受过严
重的挫折,出现过令人痛心的失误。研究这两个时期的农民问题及其解决过程、成败得失,
可以为今后处理农民问题提供借鉴与参照。
第二,深入当代中国农民投身改革开放,发展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伟大实践进行调查,
作出理论概括。理论来源于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农村调查
是中国共产党人正确解决农民问题的基本经验和基本方法。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花10多年
时间潜心作了大量农村调查,1926年他主办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期间,把到农村参观、实习
、调查作为学员学习的重要内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农村推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也是集中了农民的智慧和创造。要深入、系统地考察现代化进程的农民问题,一定要眼睛向
下,深入农民与农村,唯有如此才能发现矛盾,解决矛盾,对农民的创造作出理论概括。
第三,把整体研究与分层研究结合起来。现代化建设时期的农民作为一个整体有其共性,存
在着共同的利益、愿望、要求,面对着大体相同的问题所以要认识农民必须对他们整体研究
。另一方面,伴随着农村改革的演化,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的劳动方式、农
村社会结构、农民的职业结构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农民已不仅仅土中刨食,农民还从事工
业、商业、文化、交通运输等,他们随之分化为地位、利益、愿望、要求存在差别的不同阶
层。目前理论界对于农民究竟分为多少阶层尽管有不同看法,但农民本身正在分化却是谁都
不否认的客观事实。农民问题如人口、收入、剩余力、观念、素质在他们身上有不同的表现
。为了全面准确地反映农民问题的状况,必须作分层研究。
第四,把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实证研究与理论研究结合起来。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民问题有
质和量两个方面。全面、客观地把握农民问题必须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起来。通过定
性分析确定其性质、本质、发展趋向,为定量分析奠定基础;通过定量分析确定其数量关系
,使定性分析精确化。如对人口问题,既要考察农村人口膨胀的危害、原因及发展变化趋向
,也要确定人口膨胀的速度、数量关系,不同地区量上的差别,从而使人们深刻地认识人口
剧增的实质及严重后果。
研究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民问题,当然要通过社会调查等多种途径了解情况,掌握第一手材料
,明晰其中的数量关系。但更为关键的是要通过分析上升到理论,从而解释说明这些现象与
问题产生的原因,探索处理问题的方法与途径。
第五,广泛运用其他社会学方法。现代化进程的农民问题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社会学研究。应
当综合运用各种社会学研究方法如社会统计法、个案法、归纳法、演绎法、比较法、实验法
等,从不同的侧面加以分析。譬如,乡村工业化、农村城市化问题,发达国家已经走过了这
一历程,就可通过中外比较研究,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避免其失误,从而少走弯路,更好
地推进我国农村现代化进程。
(责任编辑:贺培育)
〖HTH〗注:
〖HT〗①《列宁全集》第30卷,第138页。
②④《邓小平文选》第149,149—150页。
③费孝通:《社会调查自白》第27页。
⑤[美]埃弗里特·M·罗吉斯、拉伯尔·丁·伯德格《乡村社会变迁》第320—321页。
⑥[美]马乐科姆·吉利斯:《发展经济学》第625页。
⑦[美]迈克尔·P·托达罗:《经济发展与第三世界》,第260页。
⑧[美]西奥多·舒尔茨:《经济增长与农业》第3页。
⑨《人口:包袱与财富》载《僚望》1991年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