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经济的调查与研究
〖JZ〗史宇谦
一、关于粮食生产成本、价格、投入问题
今年4月,我到宜春市与高安市进行了18天的农村调查,调查的重点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存在什么问题,如何解决。
调查中处处感到,近十年来,农村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农民生活有了很大改善。我选择了
两户以农为主的、有代表性的(能代表大数农民情况的)农户:宜春彬江镇社树村的彭江华,
高安汪家乡湛上村的陈水生,进行了调查。
当前粮食生产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生产成本较高,而且近几年来上升的较快。如:
彭江华:1994年粮食生产现金成本(人工除外)1467元,占粮食现金收入的65%,占农副业现
金总收入的20%,平均每亩266元,平均每百斤稻谷11.3元。现金成本中化肥与农药费用占
44%,仅尿素一项占24%。
陈水生:1994年粮食生产现金成本2711元,占粮食现金收入的40%,占农副业现金收入的30%
,平均每亩226元,平均每百斤稻谷16元。现金成本中化肥与农药的费用占58%,尿素费用占
26%。
粮食生产成本上升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化肥价格。1995年与1994年比较,尿素价格已上升66%
。(由每百斤75元上升到125元),其他化肥价格综合上升约25%,各种化肥价格总的上升约40
%,农药价格上升27%。农具添置与修理费用的上升在20-30%之间。
十多年来稻谷与化肥价的比价上升的很大。以尿素为例,1983年稻谷每百斤价18元,尿素每
百斤价24.5元。二者的比价为3比4,卖百斤谷可买尿素75斤。1994年早谷与晚谷平均每百斤
价52元,1995年春尿素每百斤125元,比价是2比5,卖百斤谷只可买尿素40斤,可见工农业
产品价格的剪刀差已显著增大。
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在市场供求关系中有它的特殊性。工业生产所需的生产资料,可以根据
价格来选用,因此其需求可由市场价格来调节。如塑料与钢材相比,塑料价低,需求就升高
;钢材价高,需求就降低。今年化肥价格虽然大大提高,因为人口增加粮食要增产,特别是
因为近几年我省绿肥面积大减,油菜面积大增,化肥的实际需求(有是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反
而大增。配合饲料,幼畜幼禽,杂交良种等农业生产资料的需求也与化肥相类似,其实际需
求的变化常常与市场价格要调节的方向相反,因此如果依靠市场价格来调节它们的供求,就
与发展农业的要求背道而驰了。
预计今年我省粮食生产成本将上升25-30%,将超过物价总水平的上升幅度,也超过粮、猪等
农副产品价格和以农为主农主的收入上升的幅度。预计今年物价总水平可能上升15%左右,
粮食的定购价格也上升15%左右。农民自由出售粮食的价格可能上升20%左右,但由于农民粮
食自由出售的比例不大(在产粮区)或数量不大,甚至等于零(在非产粮区)因此预计今年一般
农户出售粮食的收入只能增长18-20%。在以农为主农户的副业中,养猪是一项主要的普遍性
的事业。在调查中发现,毛猪生产出现“两高一低”(猪价下降,配合饲料与仔猪上升)的局
面,后来猪价上升了一些,也没有完全扭这个“两高一低”。因此总的来看,以农户为主农
户买进的生产资料的价格是偏高的;卖出粮、猪等产品的价格是偏低的,是低价出,高价进
。这显然影响农民粮食生产的积极性及进行再生产的经济能力。如养猪老是存在这个“两高
一低”,对以农为主的农户来说,不但在资金上、肥料上影响粮食生产,而且还会直接影响
其种粮的积极性,因为他们常常为了多养猪要增加饲料而积极增产粮食。
近十多年来,粮食价格上升的幅度低于物价总水平的上升幅度。与“大包干”开始时的1983
年相比,那时稻谷每百斤计划价格17.95元,1994年早谷与晚谷平均定购价格约52元。1994
年是1983年的2.8倍多点。而1994年的物价总水平大约是1983年10倍。粮价偏低对稳定物价
有利,但这种差距甚大,对粮食生产有一定的不利影响。
当前农村中有些干部与农民,常以粮食定购价格与市场价格相比,认为农民在价格上吃了亏
。在产粮区一位领导干部对我说:“农业发展近期的一个制约因素,就是国家与农民的利益
分配关系,就是粮、棉、油价格问题。”另一位干部曾对我算帐说:“去年早稻稻谷定购每
百斤44元,市场价是70元(每斤米约1元),差价26元。晚谷的差价也差不多,定购粮中早谷
多,1亿斤的差价是2600万,全市调出近4个亿,共1个亿多点。(另外还算棉花、棉籽油的帐
)这是全市农民向国家作贡献了。”
他这是从农民与本地区的角度出发,以定购与市场价相比而计算的,如以定购价与国家粮食
部门的销价相比,当时早米的销价是每斤0.83元,折成稻谷每斤0.58元,每百斤50元,与定
购44元相比,差价是14元,而且粮食部门要花运费、保管费(包括银行贷款利息)等费用。因
此粮食部门常常赚不到钱,还要亏损。
粮食生产的比较效益低,这是肯定会性的,农户务农中的资金缺乏,需要靠经营各种工、副
业来解决。但是以农为主的农户副业省,缺少资金。如我调查的上述两家农户,副业只有养
猪与卖豆芽,这代表大多数农户的情况。而一些副业较多的农户,又常常将奖金投入副业,
很少投入农业。一般看来,农户由于受到两种压力:粮食自给的压力(口粮、饲料粮要自给)
,和完成国家定购任务的压力,还是会努力搞好粮食生产的,但是对 于一些投资、投工较
多的增产措施,就缺乏积极性与经济能力了。
在调查中发现,近几年来有些坟的粮食生产中,资金与物质的投入(化肥、有机肥等)没有随
增产计划与粮需求的增长而增长,有的还减少了。在化肥价高、绿肥大减、水利年久失修、
农业技术要钱,水库等水面及荒山、荒坡等资源亟需投资开发的情况下,农户与政府方面对
农业的投资都有问题。高安市一位负责同志说:“多年经来物价不断上升,农业经费一点也
没有上升。”宜春市一些干部说:“对农业的投资,如有一半用到农业上,那就是最好的情
况了。就是说有一半上以被挪作他用。”有些干部反映:“建高楼、买汽车、天天摆酒席都
有钱,就是搞农业没有钱”。“农业、粮食生产的成绩弹性大,不容易表现政绩”。“领导
是注意任期以内眼睛能看到的政绩,如建楼建桥等,上级与外宾都能看到”。有一位干部说
:“农业应由农户投资,市里这点钱如投入农业,就大大分散了,象洒向大海,看不见了”
。
关于乡、村两级的以工补农问题,从我调查的乡、村来看,有的乡村收入很多,也没有或很
少以工补农。如高兰坊乡有个村是高安最有名的富村,该村在高安城内办了一个高级宾馆,
收入很多,村支书常住在宾馆内,对本村各农户粮食生产中成本很高,化肥很贵的情况,并
没有进行补贴。
从粮食生产有关的各种思想情况来看,除了占主导地位的要努力搞好农业的思想以外,还有
一些需要克服的思想:在产粮区存在着上述种粮吃亏的思想,在粮食调入区存在着“有钱就
有粮”的思想,只要财政收入多,多调进些粮,多补贴些钱没有关系。在增加农业投入问题
上,除了上述完全依靠农户投资的思想以外,县一级想依靠乡与村两级以工补农,县以上机
关又想依靠县、乡、村以工补农,有的干部对待农业,是只求不减产就行。
在作了上述的调查及初步的研究之后,特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建立化肥补贴基金、建立与切实执行粮肥挂钩制度。即画家定购粮与尿素等化肥挂钩
,合理规定每百斤定购粮供应多少平价化肥。在化肥价格上升的比例超过粮食价格上升比例
时,对超过部分进行补贴,就将高价变成了平价。如今年化肥价格上升约40%,粮价上升约1
5%,超过部分为25%,则平价化肥应比市场低25%。至于补贴款的来源,应根据各级政府财力
的大小研究确定如何分担。并应由非农村的粮食调入区负担一部分。
第二、建立农产品价格调节基金。对一些重要的、有特色的、又有办法保管的农产品,如毛
猪、苎麻、辣椒等,应制订保持价,在市价低于保持价时进行收购,利用冷藏等方法保管,
或外运,在市价升高后再出售。
第三,关于粮价问题,应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方面要密切注意与防止因境价的上升而导致物
价总水平的上升;另一方面要坚决维护农民粮食生产的积极性和进行再生产的能力。这个问
题是一个国家与农民的经济关系问题,从运费、保管费、粮价补贴等经济关系来看,又是一
个产粮区与粮食调入区的关系问题。上述问题已表明,存在着粮食生产成本大幅度升高与粮
食购销差价过大的问题。宜首先实施上述两项建议,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生产成本过高的问
题,在此条件下可以考虑不提高或少提高粮食收购价。至于购销差价问题,在购销价格差距
过大时应当设法缩小,即销价不动,适当提高收购价。此差距缩小以后,关于产粮区外调粮
食的经费(运费、保管费)可区别两种情况设法解决:调往以农业为主的地区和贫困地区(如
灾区、林区、牧区、棉区、未脱贫的农村等)的调粮经费,由有关省、区或中央财政予以补
贴。调往工商业发达、经济发达地区(如大、中城市与沿海地区)的调粮费,考虑到那里的财
政收入和居工收入水平较高,粮食费用在居工家庭支出中的比率很小,那里的精加工食品多
,粮食加工后的增值部分较大等因素,调粮费可由这些地区的财政上予以补贴。
二、关于乡镇企业的体制改革
这次调查中发现乡镇企业体制改革中有一个需要强调的问题,就是乡镇企业应有微观经济(
即属于企业的生产及建设的经济活动)中的决策权。
目前有些乡镇企业(未采取承包制的)在建厂及生产过程中,由于乡镇政府领导插手代替企业
进行决策,造成了决策的失误,已经造成严重亏损等不良后果,有的企业由于建厂中决策失
误,使企业在刚建成投产后就严重亏损,但乡镇政府领导仍把建成该厂作为自己的一项重要
的“政绩”,认为亏损那是厂长的责任。当然,乡镇政府从宏观角度依法对企业进行支持与
维护,对各个单位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对新办企业进行某些规划与组织的工作是对的,必
要的,但是应当把这种从宏观角度进行的工作与企业微观经济中的决策区别开来。经济体制
改革的一条重要原则是政企分开,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别是微观经济中的分散决策。除宏
观角度的决策应由政府负责之外,凡属企业微观角度的决策应由企业负责。因为:
第一、企业自己决策是权、责、利结合的体现,由决策正确与否造成的企业盈亏,和企业领
导及职工的利益、权利、责任密切相关,因此决策时就会十分仔细与慎重。由政府决策是与
企业的权、责、利相分离的,由决策失误造成的后果,决策者可以不负责任。
第二、决策正确与否的基础与前提是信息,是具有准确性、及时性、完整性的信息。由于政
府领导的职责是宏观决策、考虑问题的角度与习惯、要搜集与处理的信息大都在宏观方面。
要管理的单位较多。(在一个乡中要管理的企事业单位也有几十个,农户有万户以上)至于每
一个企业微观经济中的信息,如企业生产中的设备、技术、工作人员生产能力、每种产品与
原料的质量、性能、价格与供求关系等信息,是比较复杂而且经营变化的。并且这些信息大
都是横向来的信息(上面与下面来的)政府很难及时的、经常的对微观经济信息进行搜集、鉴
别、分析与考虑,因此政府如代替企业进行微观决策是容易失误的。如果是乡政府作出决定
兴办一个工厂,在创办之初就应迭聘厂长,并组成董事会,支持他们进行工厂的集资、基建
、投产等微观的决策及决策的实施。
(作者:江西省经济学会副会长、研究员〓〓责任编辑:杨俊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