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的行政区划(调整后)
高密市辖3个街道、7个镇:朝阳街道、醴泉街道、密水街道、柏城镇、夏庄镇、姜庄镇、大牟家镇、阚家镇、井沟镇、柴沟镇。
高密的历史沿革
高密,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远在五千年以前,已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境内现已查明的古文化遗址近二十处,其中龙山文化遗址九处。
今县治春秋称夷维邑,属莱国。
公元前567年齐灭莱后地属齐。
战国时始有高密之名,亦为齐地。
据《水经注》应劭曰:"县有密水,故有高密之名"秦灭六国后,推行郡县制。
置高密县,属齐郡后改属胶东郡。
西汉先后属胶西国、胶西郡。
西汉本始元年(公元前73年)改胶西郡置高密国,治高密。
公元9年(新王莽始建国元年)改高密为章牟。
东汉复称高密,改属北海国。
三国时高密地归魏,属青州城阳郡。
西晋属青州城阳郡,东晋改属青州高密国。
南北朝时期,先属南朝宋青州高密郡,后属北朝魏青州高密郡,后改属胶州高密郡。
隋属高密郡。唐代县属河南道密州。
五代建置、隶属相沿。
北宋,县隶属京东东路密州。
金,县改属山东东路密州。
元代县属山东东西道益都路胶州。
明初,县属青州府,明太祖洪武九年改属莱州府。
清初相沿明制,清光绪三十一年,县属胶州。
民国时期,先后属胶东道和和莱胶道。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政区多变。
全县曾划为高密、胶高等县,属滨北专区。
1949年4月,胶高县撤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高密县初属胶东行政区滨北专区,1950年改属胶州专区。
1956年3月划归昌潍地区,1981年5月更名为潍坊地区,1983年10月地改市,为潍坊市。
县均属之。
1994年5月18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高密县,设高密市(县级市),归潍坊市代管。
1995年10月23日,设立朝阳街道办事处,办事处机关驻城南街东首,将高密镇的荆家庄、许家庄、秦家岭、单家屋子、罗家庄、小墓田、高家岭、黄山茔、鲁家庙、东观音堂、西观音堂、邱家洼12个行政村,柏城镇的田家村、王家响疃、邓家村3个行政村划归朝阳街道办事处管辖。
2000年,高密市辖1个街道、21个镇、8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842403人,
各乡镇人口:
朝阳街道 20781
高密镇 165755
柏城镇 30295
姚哥庄镇 23830
张鲁镇 20868
河崖镇 26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