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历史悠久,渊源流长,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
茂腔,是高密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密历史的见证和高密文化的重要载体,蕴涵着高密这方水土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体现着高密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高密茂腔,以曲调质朴自然,唱腔委婉柔怨,生活气息浓郁,通俗易懂,委婉动听,颇有“一声直入青云去,多少悲欢起此时”之妙,深受群众喜爱,被誉为“胶东之花”,俗称“拴老婆橛子戏”,在广大农村有深厚的群众基础。由高密茂腔剧团演出的现代戏《盼儿记》曾于1990年应邀晋京演出,颇受好评。
2006年5月20日,高密茂腔被国务院确定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后来又被评为“和谐高密十个亮点”之一。
茂腔是高密的一个文艺曲种,它是以胶东地方的方言唱的,挺有意思的,希望大家支持一下茂腔,不要让它绝迹。
茂腔,又被称作肘鼓子,起源于青岛及其周边地区,是地方戏的一个剧种,距今约有三百年的历史。
据记载,在清代中叶,在诸城、胶州、高密一带曾流传着一种叫作“老拐调”的小调,这应是茂腔戏最原始的唱腔。
茂腔归属于山东地方戏曲的“肘鼓子”系列,是在民间说唱形式“肘鼓子”(姑娘腔)的基础上,吸收花鼓秧歌的剧目及表演程式,逐步形成为声腔系统。《辞海》艺术分册载:“茂腔约在清咸丰、同治年间,在民间小唱‘周姑子’的基础上,吸收了柳琴戏的音乐曲调和伴奏乐器而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