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有三绝,今天说的是其中的泥塑,特别是聂家庄泥塑。
高密是国家命名的“民间艺术之乡”,其中,聂家庄泥塑历史悠久,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就有“聂家庄,朝南门,家家户户捏泥人”的说法。
老艺人们说:大约在明代年间,庄户人家因生活艰难,做起“锅子花”来,用来出门乞讨时带着换几片白薯干吃。
“锅子花”是一个不加任何粉饰的泥坨,形似一口覆盖的钱锅,因之得名。
泥坨腔内装有火药,上面留有细眼,下面安有点火引线,用于春节期间晚上点燃“放花”观赏。
后来逐渐有所改进,有了几个品种,开始少加粉饰,形象简略,色彩简单。
有的作成粗略的坐娃型,放花以后,孩子还可以玩,这是“锅子花”的后期。
据说到了清代乾隆年间,“锅子花”已发展成为泥娃娃、泥狮、泥虎、泥鸡……,形成了泥塑。
这是口头传说,听者也能听个大概。
聂家庄泥塑不断改进,不断创新,逐渐形成了形、色、声、动四大特点。
形,是因题材广泛,造型优美,形象多样;
色,失色彩鲜艳,艳而不俗;
声,是有叫有鼓,能叫能听;
动,是设计巧妙,动作有趣。
泥塑与剪纸、扑灰年画并称“三绝”,为广大收藏受好者所收藏。
高密泥塑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在明朝隆庆,万历年间,这里的农民就自己设计用泥做成一种叫“锅子花”(也称泥墩子)的焰火出售.
后来又把装火药的泥坯塑成娃娃型,焰火放过以后,再当玩具或装饰品摆设.
最后这各泥塑的品种逐渐增多,有“老虎”“狮子”“猴子”“小狗”“小猫”“鸡”“鸭”等动物,也有“白蛇传”“孙悟空”“牛郎织女”等传奇故事,并且涂以各种颜色,使其生动活泼.
从此,泥塑不再是焰火的附属品,而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手工艺术品了。
到清朝乾隆年间,聂家庄泥塑又借鉴了杨家埠年画的艺术特点,在表现手法上和着色上有所创新,且逐步增加了音效和局部动作,吏声音,色泽.动作融为一体.
每逢山集,庙会都有卖泥玩具的.
民间流传着“孩子哭,找他妈,他妈买个泥娃娃,逗得孩子乐哈哈”的民谣.
可见当时泥玩具深受孩子们的欢迎,现在它已经作为一种民间艺术保留下来, 并多次在国内外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