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和丰楼出来,回到了阑珊的夜色之中,没有月,街灯却明亮。趁酒意还在,东行几步,来到了水边。
这条河曾是高密小城的护城河,小城现县治所已有近1400年的历史,于1994年撤县设市。去年,我参与了记录这条河建设、改造过程的报告文学《激情小康河》的写作,负责小康河之源这一部分,对这条河的历史进行了一番梳理。当时,开头曾有这样的描写:
“唐武德六年,也就是公元623年,春阳高照,紫气徐生,高密县治由多县并存归为一统,县城为修葺一新的故夷安城。
“虽然社稷初定,战火方息,规矩不可废。城址勘测费时两年。乔迁新城,更须扶乩而占,以择黄道吉日。这是高密自隋初后的又一次大迁城。
“日色清新,惠风和畅,高密知县率众役丞、百姓浩浩荡荡迁往高密新城。但见新城城墙高耸,三丈开外,青石凝重;城门上瓮城巍峨,煞是气派,东西双岭为护翼,南北罡风通畅,从高密头顶掠过,一带清流绕城而走,如蛟龙卧于新城的东南两面,然后北折而下,佐护着两岸的热土乡亲。
“是日,有逸士在桃花笺上录下:故夷安城,有蛟龙化水而卧,遂迁之。”
当然,这其中有我艺术的夸张,在唐初迁城之时,城的规模和气派远没有描写的那样。查阅县志,《高密县志》这样记载:
“高密于1352年(元至正十二年)始筑土城垣,1523年(明嘉靖二年),始易其砖,并修城门四座,东为广德门,西为通德门,南为永安门,西南为保宁门,挖城濠。1580年(明万历八年)沿濠栽柳,以固堤岸。1668年(清康熙七年),地震城墙多半倒塌,重修。1710年(清康熙四十九年)建桥五座,以备蓄泄。清末民初又多次修筑,高密解放后,城垣陆续拆除。”
历史总是用简单的话语记录着自己的变迁。现如今,这条经改造后的河恢复了往日的清澈,虽然失去了原来的模样,也挺好的,县级市的城市建设,对旧城的改造,显然不像保留北京的四合院那样有太多的忌讳。
河面水光潋滟,田田的荷叶铺陈着,“鱼戏莲叶间”的美丽在白昼时可以看见。没有欸乃的桨声,没有婉转的渔歌,却有一段江南般的时光被复制到了河的东岸,被唤做了苏州街,一群青瓦白墙的苏杭建筑风格的楼房,高挑的红灯笼风情万种地扮靓小城的夜色。沿苏州街北上,恍若把小城的夜色剖开,进入到相对真空的一段。小城的人聪明,东西两岸做了时尚与古典的和谐对峙,河东岸站起了一群恍若隔世的建筑,又让小城明清所出的进士们站在河的西岸,观赏着家乡的巨变,吟诗作赋。一个个鲜活于小城历史之中的名字镌在铜制的牌匾上,同“九穴栖鸳”、“龙潭夜雨”这些高密古八景一样,见证着小城今天的生活和风景。
在这中间,一段古城墙赫然在列,白灰掺杂的夯土,依然结结实实地站着,露出一小块脸来,让高密的后生看看。纯粹的土掺了白白的石灰,拌匀,用木锤大夯击打结实后,用厚厚的城砖覆上,站立成高密几百年的高度。后来,康熙七年重修的城墙在解放战争中遭到毁坏,现已荡然无存。这段城墙的原址上,解放前是一座文庙,位于高密城广德门里,老高密人习惯称之为文爷庙,县学与文庙合为一体,这儿又是生员读书之地。此处不远,曾经有一处风云雷雨山川坛,明清时,每年农历的二、八月,县官就在此摆供祭天,祈愿一年的风调雨顺,人寿年丰。
应该说,这一段裸露出来的老城墙承载了老高密所有的文气秉性,背负着精深的儒学,面朝着四季不断的清流,它的每一个土粒也许就是一个秀才,也许就是一个诗人,也能经天纬地,也能决胜千里。
文/王磊
本文作者:王磊,笔名李由,山东高密人。大专学历,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
1989年开始发表作品,曾在多家报刊发表散文、诗歌、新闻作品数百篇,有作品获奖并入选各类选集。
现供职于山东高密市劳动就业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