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 ·故事 ·史海钩沉 ·人物档案 ·地方风俗 ·谚语大全 ·讽刺与幽默 · 赚钱 · 法律 · 在线教研 · 会员中心 · 心理测试 · 魔鬼词典 · 顺口溜
 
主页特效 网页特效 百家姓
娱乐 歇后语 绕口令 脑筋急转弯
 
谚语 谜语 名言 邮政编码
便民 酒方 验方 偏方 站长工具  
 
算命 风俗 手相 爱情
女孩 音乐 面相 星座 血型
 
饮食 穴道 偏方 医药
生活 软件 硬件 解梦 高考



   JS特效



实用工具
便民服务 加密解密
 
魅力高密 民间故事 Flash教程 PS教程 最新国内新闻
新华字典 黄道吉日 英语园地  万年历 Html2anycode
  首页 | 美图 | 短信 | 安全 | 校园 | 网站 | 游戏 | UFO | 文秘 | 生活 | 信息技术 | 论文 | 人生 | 情感 | 日记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主页 > 盼盼教育 > 儿童教育 >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10)

时间:2010-10-03 23:08来源:未知 作者:尹建莉 点击:
而博和成,他们的学习能力已稳定地生成,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他们会更具主动性和把握能力。 四个孩子的故事讲到这里,我想说的问题已清楚了。 魔
  
  而博和成,他们的学习能力已稳定地生成,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他们会更具主动性和把握能力。
四个孩子的故事讲到这里,我想说的问题已清楚了。
  "魔杖"是什么,就是课外阅读。它有一种魔力,不显山不露水地赋予孩子不同的能量--凡从小有大量课外阅读的孩子,他的智力状态和学习能力就会更好;凡缺少阅读的孩子,学习能力一般都表现出平淡;哪怕是写作业速度,一般来说他们也比那些阅读多的同学要慢得多。
  阅读为什么对孩子的智力和学习有这么大的影响?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青少年阅读有很多研究,他对阅读与学习能力的关系阐述得很多也很清晰。
  他说:"30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他从心理学的视角分析,"缺乏阅读能力,将会阻碍和抑制脑的极其细微的连接性纤维的可塑性,使它们不能顺利地保证神经元之间的联系。谁不善阅读,他就不善于思考。" 他指出缺乏阅读的坏处,"为什么有些学生在童年时期聪明伶俐、理解力强、勤奋好问,而到了少年时期,却变得智力下降,对知识的态度冷淡,头脑不灵活了呢?就是因为他们不会阅读!"相比之下,"有些学生在家庭作业上下的功夫并不大,但他们的学业成绩却不差。这种现象的原因,并不完全在于这些学生有过人的才能。这常常是因为他们有较好的阅读能力。而好的阅读能力又反过来促进智力才能的发展。" "凡是那些除了教科书什么也不阅读的学生,他们在课堂上掌握的知识就非常肤浅,并且把全部负担都转移到家庭作业上去。由于家庭作业负担过重,他们就没有时间阅读科学书刊,这样就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现代心理学对此已有很多研究和证实。梳理心理学代表人物皮亚杰、布鲁纳、奥苏贝尔等人的学习理论,可以看到关键的两点:一是思维发展与语言系统的发育有密切关系,二是学习新知识依赖已有的智力背景。"阅读"是一种以语言符号为媒介,包含有丰富的、超越现实生活内容的活动,会让阅读者的"语言系统"发育得更好,同时可以让他的"智力背景"更为丰富,从而使得他们的思维能力及学习新知识的能力更强。
  做个形象的比喻:学习能力的构建好比盖房子,"语言系统"就相当于工具,"智力背景"相当于工程背景(地基勘探水平、工程设计水平、工人技术水平、施工管理水平等无形但重要的内容)。有好的工具和完善的工程背景,整个盖房子过程就是件比较轻松的事,也能保证质量;如果工具和背景都差,施工质量就可想而知了。
  孩子在小学,甚至初中低年级时,仅仅依靠聪明是可以取得好成绩的,但如果没有阅读垫底,年级越高越会显出力不从心。这正如简单的建筑工程对工具及背景条件要求不高,越是宏大精美的工程,对工具及背景条件要求越高一样。
  我见过几位非常苦恼的家长,他们的孩子原本学习成绩不错,学习也很努力,但令人不安的是,孩子在学习上的表现越来越不如人意。每当这种时候,我总会问一下孩子从小到大的课外阅读情况。不出所料,这些孩子基本上都缺少课外阅读。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另一些孩子,小时候成绩可能并不出色,但由于他们有较好的课外阅读,却能做到后来者居上,到真正想学的时候,潜力就不可阻挡了。
  小学,甚至初中,没有真正的学业落后,也不存在绝对的成绩优秀,一切都是可逆转的。使情况发生逆转的神奇力量就是课外阅读。它真的像一根魔杖,越来越显示出神奇的作用。
  人们容易看到孩子变化的表象:一些孩子越来越喜欢学习,成绩越来越好,就觉得孩子长大了懂事了,很欣慰;另一些孩子越来越不爱学习,成绩越来越差,就觉得孩子怎么越来越不懂事,越来越不自觉。人们很少能看到这种表象背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技术原因,那就是课外阅读。
  事实是,每个孩子都是越来越懂事了。不同的是,阅读多的孩子,学习能力强,当他有意识地主动去学习的时候,丰富的语言和智力背景就来帮忙了,他较好的学习能力使他只要努力就会有成就感,这种成就感又能促使他更主动积极地去学习;而阅读少的孩子,他语言和智力背景的苍白使他学习能力羸弱,在越来越难的知识面前,在越来越多的竞争面前,他更多地体会着力不从心,他的挫折感越多,就越不自信,对学习就越没有兴趣。人是不能靠毅力和理性支撑很长时间的,他们很快表现出一路下滑,开始有意无意地逃避学习--这可能就是家长感觉到的孩子"越大越不懂事,越来越不爱学习了。"
  为了让孩子聪明又学习好,父母们都在倾尽全力,从怀孕开始就忙着吃这个补那个。营养对儿童大脑发育肯定有用,但无论吃多少好东西,都只是一种加法手段。除极个别的超常儿童,所有出生后身体健康正常的孩子,他们最后在智力上的差异并不在这种物理手段上或生理因素上,而在启蒙教育上。智力启蒙最重要手段就是阅读,它是一种乘法手段,可以让儿童的聪慧以几何级数递增。
  一些教师和家长不重视孩子的课外阅读,是因为他们心里总有担心,孩子光完成学校课程学习已经很忙,考试考出好成绩最要紧,读课外书既浪费时间又影响学习,不合算。这种说法等同于在说,我急于从哈尔滨到广州开会,哪里有时间等四个小时后的飞机,火车马上开了,我得赶快去挤火车--好像是那么回事,实际上全错了。
  一把相同的种子,洒到地里,有的得到合适的水分和充足的日照,有的既干旱又晒不着太阳,最后差异当然会很大。阅读就是智慧的水分和阳光。
  我猜测会有一种质疑被提出来,难道经常读书的人学习就一定好,不读书的就一定不好?当然不是。我们在思考一个问题或表述一种现象时,不能把它绝对化。
  如果所有文化或社会范畴中的"规律"都需要像数理定律那样有100%的准确率才可被确认成立,那么所有的社会规律都将不存在,所有的对话都无法进行。世界如此复杂,每件事情都和其它事情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也不能孤立地看待任何一种现象。比如"喝茶能有效预防癌症"的结论,和"爱喝茶的人也会得癌症"的现象并不形成冲突,因为癌症致病原因非常多,用后者否定前者是没意义的。
  我不敢说爱读书的孩子学习一定好,但我可以肯定地说,从不读课外书或很少读课外书的孩子学习一定不会出色;一伙爱读课外书的孩子和一伙不爱读课外书的孩子相比,他们的学习差异一定非常明显。
  中小学生中有一种叫"偏科"的现象,似乎对这里谈到的阅读与学习能力的关系提出挑战。尤其是一些男孩子,偏爱数理化,对语文、英语等文科类科目不感兴趣,也很少阅读,数理科目成绩却总是很好。
  我见过一位初中生的家长,她甚至为她的孩子数学、物理学得好,特别不爱学语文而略有沾沾自喜,可能是觉得这样表示她的孩子聪明。我想,她的孩子如果只是不喜欢语文课本身,但读过很多课外书的话,她可以骄傲,说明孩子的潜力还是很大的;但如果孩子一直缺少阅读,对语文课的厌倦是基于一直以来的语文能力低下,那就是件比较麻烦的事,恐怕总会有一天数、理科目要受到拖累。
  我认识一位市属重点中学的数学教师,他高考时数学满分,语文只打了92分。他原本酷爱数学,立志要当个数学家,报了北大数学系,总分不够,最后只被一所普通的师范大学数学系录取。
  他说,从我这几年教书,才深切地感觉到语文的重要。我们学校每年高考前十名的同学,很少有偏科的,基本上都是文理兼佳。他说他当时没考上北大数学系很不服气,现在想来,即使考上了,语文底蕴的缺失也会影响专业学习,因为自己的思维宽度和广度比起那些博览群书的人总是有很大局限性。
  所以,哪怕孩子是个特别的数学天才,你也应该关注他的阅读。比如让他去读几本数学家传记,这可能比让他多解两本习题集更能成全他的数学天才。
  当然也有偏科偏向语文的,语文学得很好,作文写得漂亮,数理化学得很差。比如少年作家韩寒。阅读对他们的考试成绩似乎并没有成全。
  这个问题要这样理解:造成他不喜欢数理科目的原因很多,教师、家庭、天赋、同学等都可能成为影响因素。阅读当然不能强大到解决所有的问题、补救所有的不足。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他数学成绩差,绝不是阅读造成的。这样的孩子,所幸他们喜欢阅读,无论上不上大学,他们都是聪慧的,都可以取得相应的成就。这样看,阅读于他们仍然是件幸运的事。
  而那些从不读课外书或很少读课外书、数理科目学得较差、人文科目只是相对学得较好的学生,他们的情况不叫"偏科",事实上他们的人文科目也并不出色。谁能见到一个几乎不读课外书的人在文史考试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这些孩子和韩寒这类孩子的情况又有很大差异。
  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讲,阅读都是重要的。由此看来,想让一个孩子变得更聪明,是多么简单啊,让他去大量阅读吧!书籍就是一根魔杖,会给孩子带来学习上的一种魔力,能让他的智慧晋级。爱读书的孩子,就是被魔杖点中的孩子,他是多么地幸运!
第十一篇:开"小卖部"
  [题记]如果把学习做成一颗酒心巧克力,孩子如何能不喜欢;如果把学习做成一颗牛黄解毒丸,孩子又如何能喜欢?
  [正文]我发现,和孩子玩"开小卖部",是一项非常好的活动,通过这个游戏教孩子学加减乘除,可以有效地促进孩子的数学运算能力,是一种真正寓教于乐的学习方法。
  在圆圆4岁左右,我有一段时间教她学计算,开始采用的就是掰着手指头做"2+3"等于几这样的方法。她开始还挺喜欢做,时间稍长就表现出厌倦了。我就想,能有什么方法让孩子又能学计算,还有兴趣呢?
  那时候社区超市还没出现,各居民点一般都会有一两家"小卖部",圆圆很喜欢和我一起去小卖部买东西。我每次都让她去告诉店主买什么,并让她把钱递给店主。当时只是为了让她学会做事,学会自然地和人打交道。没想到这让她很小就对钱的作用有概念了。
  有一次圆圆和我从小店买东西出来,带出满眼羡慕的神情,说她长大要开小卖部。我问为什么,她说咱们买东西要花钱,开小卖部的人就不用花钱。我后来发现她和邻居小朋友在一起玩开小卖部的游戏,互相扮演店主和顾客,扮店主的人总是很有几分得意。看来她满心想做个小店主,由此我想到和她玩开小卖部的游戏。
  圆圆做了掌柜的,我和她爸爸当然就是顾客。我们拿一些东西给她在地下围出一个"小店",并摆上各种"货物",货物有真的,有替代品(比如她最喜欢吃的雪糕就得找替代品),只要她明白就行,然后我们轮流光顾她的小店。
  我们认真地浏览她的商品,选定要买什么,问她多少钱,有时还要讨价还价一下。付款时,一般情况下都是需要找一些零钱回来的,比如买一根筷子六角钱,我们一般会给她一元钱,这样她就得找四角钱出来。
  开始时都是她自己定价,小孩定价,无论大小都是一个比较整、比较简单的数字,比如1元、200元等。她一般不用"1.40元"或"203元"这样的定价来为难自己。
  玩过几次后,我们就暗暗地把她往稍复杂些的计算上引。
  比如雪糕原来卖1元一支,我们就建议说,这几天雪糕涨价了,每支一块二了,你这里要不要涨价啊,涨价可以每支多赚两毛呢。然后我们给她两元钱或五元钱,这样她的计算就比较复杂了。
  圆圆开始时不喜欢这种有零头的定价,这给她的计算带来麻烦了。我就再带她到外面小卖部买东西时,让她注意一下小卖部商品定价基本上都有零头,于是她的"价格"都变得有零头了。
  开小卖部的计算难度上升时,过渡应自然,这样会保持孩子的兴趣。
  我们开始时一般都是玩100元以内的加减法,稍后就给她一些建议,认为某个东西应该很贵,可以把价格定到三五百元。我印象中圆圆在四岁左右时,可心算500以内的加减法,这基本上是通过"做生意"学来的。
  开小卖部游戏大约一直玩到圆圆上学二、三年级。她学习乘法和除法时,我就暗暗在游戏中加进了相关知识,比如一根铅笔9分钱,我要求一下买8根;或者一包饼干4元钱,里面有10块,而我只想买3块。这样,她就得动用她的乘除法知识来计算了。
  "开小卖部"的过程就是孩子不停地做"应用题"的过程,这对孩子有很好的数学启蒙效果。数学教育不要一下把孩子拉到抽象的数字上,不要拿一些干巴巴的枯燥的计算来为难孩子。要让孩子在游戏中感受数字,让他体会到计算不是抽象的东西,是存在于周围生活中的有用的东西,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联系着。
  圆圆读小学一、二年级时,当别的同学在抽象的数字里苦苦挣扎时,她却对每个题一眼看透,觉得那些题都太简单了。
  圆圆读完二年级直接上四年级,当时学校的教导主任有些担忧。说三年级是比较关键的一年,这一年的学习内容较难,尤其是数学。于是我找来三年级上下两册数学课本,用十天的时间和圆圆一起学了一遍,她掌握得很好,开学后和一些上过三年级的孩子一起考试,她的成绩最高。
  并非圆圆有什么特别的天才,而是相关知识她在"开小卖部"时早已用过了。当"店主"动的脑筋,使她的数学思维能力大大提高,学起课本来就十分轻松。
  儿童身上有一种喜好模仿成人生活的天性。我记得自己小时候玩摆家家,特别快乐。我想,圆圆"开小卖部"的感觉一定和我玩摆家家时的感觉一样,只是她不知道自己在玩的过程中已学习了计算。
  所以,学习为什么非得是"苦的"不可?学习也可以在快乐中进行。而且,在快乐中进行的学习会让孩子学得更好。我们都希望孩子喜欢学习,如果把学习做成一颗酒心巧克力,孩子如何能不喜欢;如果把学习做成一颗牛黄解毒丸,孩子又如何能喜欢?
顶一下
(2)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最新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赞助商位置
推荐内容
杂七杂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