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它败坏了孩子实事求是的学习精神。
学习最需要的是对知识的探究兴趣和踏实的学习态度,这是保持好成绩的根本动力和根本方法。把奖励当作学习的诱饵提出来,是一种成人要求儿童以成绩回报自己的行贿手段。它让孩子对学习不再有虔诚之心,却把心思用在如何换取奖品、如何讨家长欢心上。这让孩子的心总是悬浮在半空,患得患失,虚荣浮躁,学习上很难有心无旁鹜、脚踏实地的状态。
第三,它让孩子对学习产生对立情绪。
任何考试都有变数,谁也不能保证在每一次考试中都取得好成绩。如果一个孩子很早就想得到一双旱冰鞋,家长说如果考试能进班内前十名就给他买。结果孩子考了第十二名,家长就说等到下次考试进了前十名再买。家长认为这样可以激励孩子继续努力。孩子由于和家长有言在先,也会答应下次争取进前十名,但他心里会不由自主地对下次考试忧心忡忡。他下次进入了前十名,会有暂时的愉快,但用不了多久,家长一定会在新一轮考试中有新的条件提出来。每一次考试都是个坎,需要他去跨越,一旦做得不理想,他就会有挫败感。不知不觉,他变得反感学习、憎恨考试了。
在孩子的学习上使用激励手段,一定要考虑方式和学习之间的内在关系,不要让这两者形成冲突。同样是买旱冰鞋,如果换个做法,则效果会好得多。 家长如果在孩子考试前就知道他想得到一双旱冰鞋,并且准备给他买的话,最好在考试前什么也不说,也不对孩子提任何名次要求。当孩子拿回第十二名这个成绩时,赞赏地对孩子说:不错,都快进入前十名了。然后转移话题,问他是不是想买旱冰鞋,正好放假有时间去玩了。
这样就把考了第十二名这个"劣势"说成一个优势("快进前十名了"),后面又紧跟了去买旱冰鞋这件让孩子期待的事--考试成绩和买旱冰鞋这两件事就没有一点冲突,孩子在这两件事间建立了良好的条件反射,想到"学习"时会伴有愉快的情绪体验。
无论家长心里想什么,你给孩子的感觉一定要让他觉得简单愉快。给他旱冰鞋,并不是因为他进入了前十名,只是因为他喜欢轮滑运动;给他一百元,并不是因为他数学得了一百分,只是因为他想去买周杰伦新出的歌曲--不要无故拒绝也不要随意奖励,尤其不要在孩子的正常需求上附加任何和学习有关的条件。
另有一种情况要注意。我见过一位家长,她不用金钱等物质的东西来奖励孩子,她用"时间"来奖励。她12岁的儿子喜欢上网,她一心要孩子好好学习。她后来想办法,规定儿子每次考试,只要有一门课85分以上,就奖励2个小时上网时间。
这个想法从表面上看来有道理,既可以让孩子努力学习,又能满足他的上网要求。她的方法在最初时似乎见到了效果,孩子有几门课考到了85分以上,她就如约奖励了孩子"时间"。孩子很高兴。但时间一长,孩子并没有像设想中的那样"85分以上"越来越多,却是越来越少了,而上网的愿望一直没少。为这事又和她发生着越来越多的冲突。这个奖励方案宣告失败。
分析这这位母亲的奖励方法,其实和前面提到的物质奖励一样,制造的都是对立的购买关系。孩子最缺的是时间,那么就让他用成绩来购买。时间在这里就成了物质的变种。问题是这种购买关系经常因为"学习"这方面的原因不能实现,或实现得不够令人满足,孩子不能获得充分的玩游戏的时间,内心就会对"学习"产生对立情绪。这种对立情绪让他的成绩更不如意,他获得的时间就更少,然后学习就表现得更差--事情进入恶性循环。
这位妈妈问我怎么办,我想想说,一般来说孩子玩游戏也是一种必需,能让他玩就尽量让他玩,不要随便夺走孩子的一种爱好。如果你的孩子真的玩得很无度了,影响了正常学习,你可以让玩游戏和另一个他想得到的东西对立起来,让玩游戏成为他获得那个东西的一项必须完成的"任务",也许会抵消他对游戏的兴趣。
比如,他现在特别想买一辆800元的山地自行车,你就告诉他,每上一次网,他可以赚到10元钱,什么时间赚够钱了,就去买车子。
这里要注意的是,你在口气中不要表现出对游戏的厌恶,把这当作孩子正常的爱好来看待。这样他原本一天上一次网,一次上四个小时,在这种政策下他可能变成一天上四次网,每次上一个小时。赚到800元需要上机80次,这不是一两天就能实现的--就是说在设计上要稍有难度,无论用什么来做"奖品",不要让他轻易得到--上机80次,怎么也得半月二十天的吧。在这个过程中你还不断用山地车刺激他,让他觉得这个过程比较漫长,觉得上网变成了一项任务。
对孩子来说,一旦觉得某件事情是任务,他就会同时有苦役感。这样做下来,到他终于买上山地车时,游戏的兴趣多半已被大大地挫伤。如果过一段时间他对游戏的兴趣又起来了,你可以按这样的思路设计下一个"奖励"。注意在整个过程中不要让孩子察觉你的真实意图。
我想我这个"方法"如果在做之前被孩子听到了,可能会让他觉得是个馊主意。但在他不知情的情况下,他应该是乐意接受这个方法的--没有痛苦地减轻了网瘾,减少了和家长的冲突,他的生命成长中因此减少了一些损害。这对他当下及未来可能都是重要的。这应该是个解决问题的思路,也是防止出现问题的思路。
还要提醒家长们的是,纯粹的口头奖励也不要过分。
儿童只有在对自己的能力不确信的情况下,才需要有外在的赞美和肯定来稳固他的自信。无论在什么事情上,只要孩子已形成较为确定的能力,就不需要经常去夸他,否则他会感到做作和廉价,反而让他对自己产生怀疑。
比如圆圆第一次缝了件布娃娃的衣服,我真诚地表扬她,当她已经缝到第四件时,我就不再需用"你缝得真好"这样的话夸奖她。我说"你的针脚缝得更均匀了,边线缝得比上一件还直"。这样的表扬话她听起来就比较真实,能带来成就感。
表扬的话说得过头了,不如不说。家长对孩子真诚的欣赏有各种表现的渠道,除了直接的夸奖,也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小事表达出来。不打击孩子和不过度表扬孩子,意义其实差不多,都是家长不去扰乱孩子的自我认知。
在发展孩子各种良好品行习惯中,胡乱奖励不会对孩子的飞翔产生助力,却会成为挂在孩子翅膀上的石块。"考好了不奖励"正是为了避免给孩子帮倒忙。
第九篇:《古诗滋养的孩子》
[题记]被古诗滋养的孩子,得到的不仅仅是诗情和文才,实际上也成为被生活和命运多一份垂青的人。
[正文]圆圆很小的时候,我就开始给她读一些诗歌。我发现她既爱听,也爱记。
大约她三岁时,我学习电脑打字,每天背"五笔字型"字根口诀。五笔输入法发明人王永明先生把"字根表"编得像诗一样节奏明快,琅琅上口。我背的时候圆圆在旁边听到了,到晚上关灯我躺在床上背的时候,有的地方想不起来,她竟然都能提示我。这些没有内容的东西,小家伙随意听来,居然记得比我还快,我很惊叹孩子的记忆力。
中国文字原本就蕴含着艺术美,周作人先生说,中国汉字具有游戏性、装饰性与音乐性的特点。 而中国古典诗歌更浓缩了我们母语的精华,以其特有的节奏感、韵律感、美观性等特质,从古到今始终散发着迷人而高贵的气质。我在教圆圆读诗的过程中,逐渐坚定了一个认识,即儿童应该大量背诵诗歌,尤其是古诗。
从圆圆四、五岁时,我开始正式教她读古诗。我们最早用的读本是一套配有插图的《幼儿读古诗》,共六本,大约有一百多首诗,那些诗都很短,一般只有四句。我经常和她一起朗读这些古诗,等读熟了再一起背。这方面并没有做计划,做得比较随意,但因为持续不断地做,到她6岁上小学前,这些诗基本上都会背了。
近年看过一些资料,有的人反对在孩子小时候教他们读古诗。认为孩子不理解,只是鹦鹉学舌地记住一些音节,所以提议在孩子小时候应该教他读儿歌,不要背古诗。我个人不太认同这样的观点。
艺术首先需要感知,幼儿学古诗并不重在理解,古诗词平仄押韵,韵律感非常好,良好的感知自然会慢慢形成"理解"。觉得古典诗词陌生难懂,这是大人的事,孩子则没有这种疏离感。儿歌可以教孩子一些,但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无法取代古诗。每个人的学习时间都非常有限,我们应该把最好的东西教给孩子。如果家长拿出读儿歌的轻松和愉快来教孩子读古诗,孩子是感受不到这两种文字在愉悦感和美感上的差别的。
另外,儿童时期是记忆的黄金时期,这个时候阅读和背诵的东西,真正会刻进脑子里,内化为自己的智慧财富。所以我们更应该珍惜童年时代的背诵,不要让孩子把时间浪费在一些平庸之作上。以唐宋诗词为主的古典诗歌,我觉得它值得一个人从小背到老。
人们因为古诗"难懂"产生的另一个错误想法是,教孩子学古诗时,要尽可能给他讲解,把每一句都"翻译"成"白话"。事实是,学古诗要防止的,恰是"过度解释"。其原因,一是基于对儿童领悟力的信任;二是诗文中的意境美与文字美重在体会,它们原本就是无须解释的,一解释就是对想象力的束缚,就是对语言美的破坏。
在孩子两三岁前,读诗不用解释,只要把读诗当作唱歌,体会其中的韵律感就行。到孩子四五岁,懂些事情时,再加进"讲解"。但这讲解一定要简单,简要地说一下这首诗的意思,同时把影响到理解的一些词解释一下就行了。
比如我在教圆圆背诵"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时,由于诗本身明白如话,只解释一下什么是"曲项"就可以了。
少解释不等于不"解读"。我和圆圆对一些非常美的句子经常会反复品味,比如看到"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会关注它的对仗工整,体会每个用字的精致;看到"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就想象那样一种生活场景是多么朴实有趣。这就是读诗的享受。但对于每一首诗,我和圆圆更多地是把时间花在一次次的读和一次次的背诵上。
我们从学习中体会到,大量的朗读和背诵仍然是学习古诗词最经典的方法,这是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这个方法最简单也最有效。"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前人对这一点已总结得很精辟了。
这种学习方法看起来简单刻板,实际上很有道理。
著名学者、北大中文系教授钱理群先生说:"我们传统的启蒙教育,发蒙时,老师不作任何解释,就让学生大声朗读经文,在抑扬顿挫之中,就自然领悟了经文中某些无法(或无须)言说的神韵,然后再一遍一遍地背诵,把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基本观念,像钉子一样地楔入学童几乎空白的脑子里,实际上就已经潜移默化地融入了读书人的心灵深处,然后老师再稍作解释,要言不烦地点拨,就自然'懂'了。即使暂时不懂,已经牢记在心,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了一定阅历,是会不解自通的。 "
"少讲多读"并没有影响圆圆对诗歌的理解,我经常发现自己以为简要的解释,有时也是多余。记得圆圆5岁时第一次读到"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时,她觉得李白好潇洒,觉得这首诗特别好玩。我们刚刚读完,她就对这首诗进行了"改编"--把"李白"改成"圆圆",把"长安"改成"烟台",把"臣"改成"俺"--逗得我一家三口都哈哈大笑起来。无须解释一个字,我知道她已经理解这首诗了。
读得多背得多了,不仅字面意思圆圆很容易理解,她也逐渐学会领略诗歌中方方面面的美。圆圆上小学时有一次我和她一起读杜甫的《登高》,当我们读到"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时,她沉默片刻,轻叹一口气,忍不住地说"写得真好呀!"我从未解释过这句诗,事实上我也无从去"解释",但她读懂了,她被这语言美深深打动了。
孩子之所以能对学习古诗有长久的兴趣,也在于家长从来不把背古诗当作一项单方面加给她的任务,而是当作共同的爱好,一起来慢慢享受。我们一起想象"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的景致;又一起享受"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的温暖。圆圆背诵古诗的过程一直也是我背诵的过程,我尽量和她一起背,尤其在她小时候,凡要求她背的诗,必定也是我会背的。在教她的过程中我也复习和背诵了好多古诗词。
圆圆认字后,我总是把要背的诗抄到一个小本上,经常在乘公交车或饭后睡前的时间和圆圆一起读几句背几句,不知不觉一个小本就用完了。每背完一个小本,我们就会觉得很有成就感。
圆圆阅读和背诵的首先是唐诗,后来又背诵宋词,再后来又背了一些元曲。小学期间背的篇目最多,上初中后,开始背一些长诗,比如《长恨歌》、《琵琶行》等。
圆圆刚开始背长诗时有一些为难,我们就采取了化整为零的办法,每次背一小截。当时她住校,每周回来往小本上抄几句,然后拿到学校去背,不断地把新背的和前面背过的连起来,一首长诗就一点点地解决了。
事实上诗歌越背越容易,这方面也同样存在熟能生巧。
开始时圆圆背一首诗比较费时间,到后来,一首绝句只需花几分钟读两三遍,看看注解,合上书就背下来了。即便是背长诗,基于以前背诵的功底,她背诵的时候也比较容易。
整个中小学期间,圆圆在学习古典诗词方面显得比同学们轻松多了,一方面是课本上学到的诗词她基本上都已提前背过,另一个方面就是她具有了更好的背诵能力。她初中时回家跟我说,语文课学《琵琶行》,要求大家背诵,不少同学觉得太难背了,还有同学责怪白居易,说他干吗把诗写那么长,这不是为难人吗!
在保护孩子学习古诗的兴趣方面,我觉得还要注意的是,带领孩子学习古典诗歌的动机一定要单纯,至少要让孩子感觉到单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