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妈妈胜过好老师》(4)
时间:2010-10-03 23:08来源:未知 作者:尹建莉 点击:次
我见过一位小学教师,她的儿子很聪明,她觉得自己所在的小学不好,特意把儿子送到市里最好的一所寄宿制小学。那所小学以考试成绩好而著称。孩子们
我见过一位小学教师,她的儿子很聪明,她觉得自己所在的小学不好,特意把儿子送到市里最好的一所寄宿制小学。那所小学以考试成绩好而著称。孩子们从上一年级,每周都有考试。这位妈妈每周末接儿子,总是首先谈考试,问语文考了多少,数学考了多少,班里有多少同学考了100分。她儿子尽管学习也不错,但考试卷上总会或多或少错一点,没有一次能拿到100分。她也懂得孩子需要鼓励,就总是安慰说"没事,九十多分也很好,争取下次考100分"。期中考试前的一次小考中,儿子终于数学拿到一个100分,高兴极了。她接了孩子回家,马上就让孩子给姥姥和奶奶打电话,汇报考了100分。姥姥家和奶奶家的人都一个劲地夸孩子,这个成绩给所有的人都带来极大的愉快和幸福,纷纷许诺说期中考试再拿了100分就给这样那样的奖励。到期中考试,她一再叮嘱儿子考试要认真,好好检查卷子,不要出错,争取考100分。考试后去接孩子,这个不到7岁的小男子汉一见妈妈就哭了,告诉她自己没考出一个100分。妈妈尽管很失望,却没批评孩子,只是又一次鼓励他争取下次考100分。
这位妈妈觉得自己是那种总能够给孩子鼓励的家长,认为儿子没拿到100分流泪是有上进心的表现,她觉得自己对孩子的激励很有效。所以当她对我讲起这些时,也表现得很自信。但我听得却忧心忡忡。
她的错误是把学习目标定位在满分上,却对孩子的学习能力、态度、方法、兴趣,以及对知识的真实把握状态没去关注。她的行为看似鼓励孩子好好学习,实质是在追求作为家长的满足感。而她及她的家人那种共同的"满分癖好",在学习动机上会给孩子误导,而他们对考出满分后的种种许诺,看似和蔼,实则粗暴,没有多少激励作用,却给孩子施加了很大的压力。
满分是一个成绩极限,大多数情况下、大多数孩子根本达不到。家长对100分的爱好,只是不断制造儿童的失落与内疚感--孩子从偶尔的好成绩中,虽然可以获得暂时的愉快,但大多数时间里,他们内心是不安与痛苦的,因为他们不知道下一次考试会怎样,会不会让家长满意,他心里没有把握,惴惴不安,一心惦记着分数,真正的学习目标迷失了。
前些天在聚会中遇到一个老同学,他儿子上初中二年级,学习成绩一直平平,他为此有些发愁。那天我们正吃饭中,他收到儿子的一条短信,说数学考了97分。看来孩子非常高兴,都来不及等爸爸回家,急于告诉他这个好成绩,并问他高兴不高兴。我这位老同学当然高兴,当即对大家宣布了这个事,说他儿子已有两年数学没上过90分了。他当即给儿子回了短信,合上手机时,他有些得意地说,我告诉儿子"我高兴,但你要考100分我更高兴"。他还陶醉在自己很会鼓励儿子的良好感觉中。我不客气地对他说,你这样说真是疯了,这不仅破坏了孩子眼前的快乐,他刚刚建立起的一点自信,也足以被你这句话击碎。
假如家长提出什么要求孩子就能实现什么,那么天下所有的孩子都会成绩优异、习惯良好、多才多艺、品貌出众--那样的话做家长真是件轻松惬意的事。
可上帝似乎有一种不公,"分数越要越少"这个现象很残酷但确实存在。一些家长在孩子的学习上费尽心血,孩子却成绩差习惯坏;另一些家长看起来做得轻轻松松,孩子在学习上却又自觉成绩又好。这让许多对自己孩子失望的家长感叹自己"命不好"。其实这些"命不好"的家长完全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那就是改变不正确的成绩观。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学习上,成功动机过强或过弱都不好,一是对学习不利;二是对保持不利。庸俗目标只能给孩子带来庸俗的刺激,不会产生良好的内在动力。从上小学就追求分数,会使孩子形成畸形学习动机,变得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反而降低学习兴趣,影响考试成绩。就像一个跳高运动员,如果在训练中或赛场上他不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助跑、起跳、跃过横杆,而总是考虑场上观众如何看他,如何评价他,他跳过去了会得到怎样的奖赏,跳不过去会如何难堪。这种想法会让他顾虑重重,甚至装腔作势,那么他在赛场上将不会取得好成绩。
"分数"和"成绩"其实并不完全对等,分数可以反映成绩,但分数不等于成绩。如果家长从孩子一上学就只是着眼于每次考试得了多少分,而没有培养起孩子对学习本身的兴趣,那么"优秀成绩"注定只是一时的梦幻彩虹,让那些没有远见没有踏实心地的家长最终失望。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家长感到很奇怪,我的孩子在小学时很优秀,经常考90多分或100分,为什么上了中学就不想学也不会学了?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当然有很多种,但这之中一定有很大一部孩子是因为从小形成不良学习动机,其结果一是败坏了学习胃口,二是动机的低下束缚限制了他们的视野和能力,使他们发展的空间越来越狭窄了。
家长引导孩子面对知识本身而不是完美的考试分数,孩子在学习上的潜力才会慢慢喷发出来。几乎没有哪个孩子会愈挫愈勇,他们需要成功体验。成功体验不是偶尔得到的高分,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后的喜悦。
哲学家弗洛姆认为,现代生活最突出的一个心理特征是,许多为实现目的而采取的手段及活动,已越来越篡夺了目的的地位,而目的本身却成为模糊的、非真实的存在……我们已陷落在手段之网中,经常忘记了我们的目的。
我女儿圆圆上小学时,学校对成绩评定不打分数,只打"优"、"良"、"及格"、"不及格",85分以上就是优。她成绩一直不错,都打了"优",但在我的印象中,几乎每次卷子上都有些错,也就是说她基本上没得过100分。我不愿强化考试的重要,所以对她大大小小的考试并不直接过问,只在暗中关注她的学习情况,经常和她聊聊学校里的事,也和老师们沟通一下。
老师经常让家长在发下来的卷子上签字,我和先生绝不因为孩子分数的高低兴奋或失望。考得很好,孩子高兴,我们也正常表达高兴;考不好,孩子可能会有些沮丧,我们就告诉她:没考好,正好可以发现自己哪些地方学得不够好,要是老师出的卷子恰好都是你会的,虽然得了高分但不能发现自己的问题,那不也很遗憾嘛。这样说能引导她踏实下来,把注意力放到学习上。
同时我也注意激励孩子,因为她毕竟是孩子,需要一些浅显的成就感。例如,一张数学卷子,她考了85分,经由她自己修改后,又有9分的题做对了,但还有一道6分的小题没改对,我会很愉快地在她改正的题上打上对钩,然后用铅笔在原分数旁边写上"94",告诉她现在的成绩已变成94分,而不是85分了。那道6分小题她可能会马上再改正,也可能需要再想想或第二天请教老师,或需要妈妈和爸爸给她讲一讲。总之不论什么时候改正了,我就会把那个94分擦去,写上100分。即使卷子已经让老师重新收走了,我也会给她一个口头100分,对她说"昨天你还有一道题不会做,是94分呢,今天就都会了,变成了100分!"
任何考试卷,只要修改,成绩肯定会高于原来的。这样,孩子就发现了过程与结果的关联性。圆圆认识到,只要去解决一个错题,就能得到更好的成绩;如果把错题一直追究下去,每次考试的最终成绩都会是100分。这不但让孩子知道学习要一点一滴地认真对待,最重要的是她会因此觉得,得不得100分主动权在自己手里,而不是像前面那个哭泣的小男孩一样,以押宝的心态求100分。
不在教育上虔诚思考,不去用心理解孩子,分数上步步紧逼的家长,最后多半会沦为节节败退的家长。
有一位家长,他的生意做得很好,赚了不少钱,但他的儿子一直令他头痛。这个孩子现在已经初三了,特别不爱学习。他现在担心儿子连高中都考不上,更不用说上什么重点学校了。他在一个场合听我提到前面的"小学教师家长"和"手机短信家长"的事后,有些不以为然地说,我看你说得不对,孩子学习好不好还是在于他自己,我对儿子多用心,对他的要求也不高,从来没要求他考100分,他也没学好。
这个家长的情况我比较了解,他做生意很精明,但在教育孩子方面总是怎么笨怎么来。他孩子刚上小学一、二年级时,每逢期中、期末考试,他就给儿子请来各科家庭教师,从考试前一个月给孩子补课。他对儿子说:"爸爸不怕花钱,只要你能考出好成绩就行。"
他的孩子在小学低年级时,成绩还能保持中等偏上,他为了鼓励孩子取得更好的成绩,就总是说:"班里谁的家长舍得花这么多钱请家教,你应该进前10名啊。"可他的孩子不但没有进前10名,反而开始往后退。假如儿子考了第22名,他就会拿着孩子的考试成绩,语重心长地对孩子说:"爸爸为你的学习花了那么多钱,你怎么也该考进前20名啊。"几年下来,他现在对儿子说的话已变成"你哪怕考个及格也行啊!" 他为了儿子的学习,除了请家教,还经常在考试前给学校老师送礼,回来对儿子说:"你爸赚的钱,都给了老师了,你不好好学习能对得起谁?"
这位精明的生意人,以为他的商业法则可以处处灵验,花钱就可取得"鬼推磨"的效果。实际上他和前面几位"要100分"的家长比起来,对学习的认识更浅薄,在恶化孩子学习心理方面有过之无不及。他不断地把学习目标定位在"考试"上,使孩子目光短浅;不断地关注"名次",来扰乱孩子的学习动机;不断地制造孩子的内疚感,使孩子在心态上变得虚浮;不断地用钱来轻薄知识,让孩子学会庸俗思维。一个在学习上目光短浅,没有良好动机,心态虚浮,思维庸俗的孩子,他的成绩怎么可能不一路下滑?
哪个家长不希望孩子考100分呢,包括我自己,也很在意孩子的成绩。正因为我特别渴望孩子取得好成绩,我才绝不向她要分数。任何单纯要分数的行为都是浅薄的,都是破坏性的。我要做的是培养孩子的智慧能量,就是对知识的好奇心、爱钻研的精神,提出问题的能力,寻找答案的兴趣,有效的学习方法,平和的学习心态,持之以恒的毅力等等--这些才能成全孩子的成绩,才是在各种考试中胜出的决定性条件。最重要的一场考试--高考中的好成绩,也只能从这里出现。
儿童天生就懂得自尊自爱,"争强好胜"其实是一种天性。孩子入学后,即使家长不说什么,他们都会产生对分数的追求,对名次的渴望。面对卷子,他们每个人都会尽了全力表现出最好的自己,绝没有一个孩子明明会做,故意做错,故意让自己拿不好的成绩。
家长要建立这样一种信心:不提分数或名次要求,不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孩子从家长的态度中知道,学习不是为了分数,不是为了和别人比,而是为了自己学会。他不对分数斤斤计较,才会最终获得好成绩。
这是个奇怪的定律--想要"100分",就别要求孩子考100分--听起来像个悖论,但它真正成立。
第五篇、《孩子天生不会说谎》
孩子天生是不会说谎的。
圆圆四岁时,我和她爸爸带着她在北京已漂了近两年。户口没着落,房子也没有,我们一家和另外一个姓高的朋友合租了一个有三间平房的小院,圆圆管那人叫高叔叔。高叔叔很喜欢圆圆,经常和她说话。当时我们想找个能解决户口和住房的地方安顿下来,正好烟台有两家设计院希望我先生去面谈,于是我们带着圆圆一起去烟台。临走前,因为考虑到能不能谈成还是个悬而未决的事,没必要向别人声张;所以先生在临走前一天遇到小高时,说我们准备回内蒙古老家去。
到烟台后,和一家招聘单位初步谈好条件,决定来这里,但先生需要留下试用一周。于是我带着圆圆先回北京。因为我考虑事情还是要等到先生在那里工作一周后才能最后确定,为稳妥起见,在回京的火车上对圆圆说:你回去见到高叔叔不要对他说我们来烟台了。
圆圆懂事地点点头。
结果,我和她回到那个小院后,圆圆一看到小高,就赶快宣布:"高叔叔,我不能告诉你我去哪里了。"小高说:"你不是回内蒙古了吗?"圆圆说:"不是,我妈妈不让我告诉你我去哪里了。"弄得我只好把实话都讲出来。
我们到烟台后,单位很快把户口给办好,还给了我们一套三室的房子。漂泊几年后,来到这样一个美丽的海滨城市,有了这样一份安稳的生活,这让我们觉得非常幸福,心里很感谢招聘我们过来的院长,于是春节回老家时花二百元买了一对有蒙古特色的工艺小银碗,准备作为老家特产带回去向院长表示感谢。
我和先生从没给任何领导送过礼,这一次送这个小工艺品虽说只是出于感谢,但真拿着"礼物"带着圆圆往院长家走时,心里还是有些不好意思,似乎很害怕别人知道。圆圆不理解我们的心情,她来去都兴高采烈的,很为自己去给别人送了点什么而愉快。所以当我们回来走到楼下,看到和我们同住一个楼的她爸爸单位的同事时,她就兴冲冲地对那人说:"熊伯伯,我们刚才去院长爷爷家,给院长爷爷送礼去了!"她爸爸只有尴尬得嘿嘿笑的份儿。
这些事现在看来只是笑话,很有趣,当时却弄得我们很不自在,有些下不了台。但我们没责怪孩子一句,也没有试图再说任何一点掩饰话来圆这个场。如果当时为了面子,当着孩子的面说些谎话,我们自己可能不尴尬了,却是教给孩子说假话。这样的事不合算。
我们一直注意发展圆圆的诚实品格,除非是极偶尔的情况下出于善意的需要,否则绝不教她说假话;同时我们也注意尽量以身作则,自己首先做诚实的人。
"不说谎"是人生幸福的基本保障,一个假话连篇的人,即使他以世俗的标准看有多么"成功",他实质上也不是个幸福的人,因为他的道德一直悬空着。
小孩子都非常聪明,能很细腻地体察大人的反应。可能是那次"给院长爷爷送礼"让我们一瞬间脸上流露的窘迫太多,圆圆回家后似乎有一些不安,她觉得自己做错事了。我们立即安慰说,没事,原来只是觉得没必要说,你说了也没关系。她爸爸更嘉奖似地抱起她说:爸爸就这么点秘密,全让你给抖落出来了!宛如她做了件有功的事。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