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345”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上学期,我们名师工作室的全体教师,积极响应市教育局的号召,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实施“345”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我们通过工作室内部的专题研讨课、观摩课以及参加部分学校青年教师展示课、市优质课评选活动等形式,对该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我们认为,在实施“345”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时,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要控制好课前预习的时间
“345”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编制预习学案,指导帮助学生课前预习与巩固,教师对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进行有效地检查与诊断,及时地了解学情,为课堂上的学生高效学习和教师的精讲点拨作出充分准备。因此,各科教师在课前必须发放预习学案,而每位学生在课前都要结合学案进行课前预习与巩固。这样,预习时间长短的控制就显得十分重要,也就是说,各科教师必须要把握好课前预习时间的长短问题,不然,就会造成教师抢占学生自主支配时间、学生课前预习不充分或应付学案等现象的发生。
二、课内合作探究学习的时机把握要恰当,内容设置要适宜
“345”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将课前学生自主学习中遇到的疑点、难点、重点问题,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来完成。小组成员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探究,共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思路,然后将小组合作探究的成果在全班进行交流展示,教师要汇总学生交流展示中出现的问题,准确把握各小组在合作学习中遇到的疑点、难点、重点问题,为精讲点拨做好准备。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是真正地让学生都当“演员”,学生跟着教师“导”的方向走,充分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地位,有利于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是,通过我们的观课研究发现,并不是所有教师的课内合作探究学习效果都是好的,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教师课内合作探究学习的时机把握不恰当、探究问题的内容设置不适宜是造成效果不好的很重要的原因。在有些课堂上,教师所创设的合作探究问题太浮浅,隐含的思维量太小,根本就不需要通过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来完成,学生独立思考就可以得到解决,这样的合作探究学习完全是为了走形式而进行的,因此,不可能收到好的效果。
那么,在课内探究时,教师如何把握合作探究学习时机、设置适宜的探究内容呢?
合作探究学习时机的把握有多种情况。例如:有些模拟实验需要学生动手操作并通过分析试验的结果去发现、探究、归纳、总结规律,这时往往单靠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可安排小组合作学习,依靠集体的力量共同完成;当教师或教材提供的材料有限,需要资源共享时,可以安排合作学习;当遇到与现实社会相关的、具有思辨性质的、开放型的问题时,教师安排小组合作学习,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善于倾听别人意见、从别人身上取长补短的好习惯,同时,通过学生自己的多角度分析和讨论,还有助于增强他们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的强烈的主人翁意识;有些教学中的难点内容,由于比较抽象,学生个人理解起来比较困难,问题可能回答不够全面,这时教师可以安排小组合作学习,通过集体讨论,大家集思广益,可能会从别人的发言中受到启发,从而使每个学生对该难点知识的认识更加丰富和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