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来历
关于三姑六婆的来历,最早可追溯到元代。元代有为叫陶宗仪的学者,在他的笔记《辍耕录。卷十》中便记载了三姑六婆的身份。清代李汝珍在他的小说《镜花缘》中也曾写过:“吾闻贵地有三姑六婆,一经招引入门,妇女无知,往往为其所害,或哄骗银钱,或拐带衣物。”这就是三姑六婆的原意。
相关资料
1.在中国旧小说及生活方式中,“三姑六婆”代表着相当恶劣的形象。这个形象包括七嘴八舌、不务正业、串门子、搬弄是非、媒介淫恶、唯利是图、推销迷信、诱人入彀、愚昧无知、贼头贼脑等等。“三姑六婆”原本指的是尼姑、道姑、卦姑、牙婆、媒婆、师婆、虔婆、药婆、稳婆。其中,尼姑、道姑,是一种身份;药婆、稳婆是一种职业。药婆是卖药的,稳婆乃接生婆。牙婆、媒婆同是为人媒介撮合之行为。这些人并非都是不良分子,只是由于她们通常不学有术,又深入家庭,与良家妇女接触,加上从前的家庭妇女多半愚昧可欺,所以“三姑六婆”诱谝妇女图己私利时,往往连连得手。久而久之,弊端丛生,”三姑六婆”成了人人厌恶的人物。不但“三姑六婆”本身令人不齿,连稍稍与”三姑六婆”有所接触的妇人,都被视作有玷妇德。晚清大儒郑板桥便曾再三告诫家中妇女,不可与三姑六婆”之流有任何来往。
2.“三姑六婆”这个名词,表面上看,已属过去。事实上,它的作用至今犹存。从前的“三姑六婆”之所以存在,是因旧时妇女平日深居简出,不知外界事物,遇事无人谈心。“三姑六婆”由于经常来往于各个阶层当中,见多识广,话题丰富,且善于察言观色、趁隙而入,深得妇女之欢心;往往受骗而不自觉,遇事仍然求助她们。现代妇女,能受高等教育,能自由恋爱,能多方择业……其能力不让须眉。然而,仍有不少妇女去主动接受并依赖“三姑六婆”的。找个神坛拜拜,有事时更是忙不迭地求教于神棍、巫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