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1995年左右,开始伙同一些狐朋狗友,混迹于各个酒吧,这之前,是混小饭馆,小饭馆混不下去的原因是,大家都越吃越胖,胖得自己都不爱看自己,真是巴不得自己是别人。
上世纪80年代末,在北京出现了一些灯光很暗的公共场所,在夜晚,这些场所点着蜡烛,进去以后,每个人看起来会比在光天化日之下好看一些,这些公共场所里出售的饮料要比一般饭馆里贵上几倍,但人们很快就接受了那种见不得人的价格,因为他们在购买饮料的同时,也购买了一种叫做情调的东西,这就是北京酒吧的前身,一些似是而非的模模糊糊的公共场所,里面卖一些袋装食品———话梅、花生米、速熔咖啡、含酒精的饮料等等。那是北京人在经历了漫长的物质匮乏之后,第一次享受某种带有审美性质的公共环境,人们进入这种环境,谈情说爱或是交换某些与环境相配的思想。
20年之后,酒吧已成为北京街头司空见惯的公共场所,起初是千篇一律的酒吧,每个酒吧与别的酒吧没什么区别,接着,乐队出现了,再接着,鲜咖啡出现了,各种进口啤酒与红酒出现了,在三里屯,酒吧连成一条街,为了与别的酒吧区别开来,每个酒吧都在不断改进,去寻找自己的风格,酒吧之间的竞争就这样展开,酒吧老板一换再换,北方老板把酒吧开得朋友成堆,南方老板的酒吧里上演艳舞,门口还有伙计向行人打招呼,试图拉之入内,每到夜晚,灯红酒绿,着夜装的各色人等穿行在酒吧内外。
我从1995年左右,开始伙同一些狐朋狗友,混迹于各个酒吧,这之前,是混小饭馆。小饭馆混不下去的原因是,大家都越吃越胖,胖得自己都不爱看自己,真是巴不得自己是别人,于是,转战到酒吧,虽然钱花得快一些,混完之后更不清醒一些,但仍爱混,至少比去剧场或者电影院强吧,因为酒吧里怎么着也能抽烟喝酒和说话,还不必不停地吃,这是酒吧的强项,我尊重酒吧的强项。
北京酒吧最集中的地区是三里屯一条街,记得起名字的是白房子,老板是叫亨利,是个上海人,很会做生意,后来他又开了88号,里面放最前卫的电子音乐,门口雇了个黑人看门收票,有时收到老客人身上,把老客人轰走了不少,不过现在88号完蛋了,但白房子还在,当初我和一些朋友就总去那里,约着谈事儿一般约去白房子,或是闲着没事儿,大家白天四下转悠,彼此询问在哪里碰头儿,答案大多也是白房子。先去的人等着后去的人,在那里叫杯饮料,然后渐渐便能聚齐了,聚齐了以后,你要是问大家还要去哪儿,答案一般是哪儿都可以,这一群人性格都太随和,也就是没有一个有主意的人。于是就继续停在白房子,在那里聊文学、音乐、电影和说笑话,如果能叫来几个好看的姑娘,特别是对艺术感兴趣的那一种姑娘,那么聚会便会更加有趣。事实上,5年前的漂亮姑娘对艺术还真感兴趣,她们像男人一样阅读,会幻想,而那幻想一般限制在情感领域,她们善意、好奇而希望了解别人。但现在的漂亮姑娘只对图像感兴趣,特别是她们自己的图像,她们更喜欢迷醉于一种可变化万千的物质图景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