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遂良的艺术生平:
欢迎访问盼盼的家园(www.panpan.org)
唐太宗时封河南郡公,世称“褚河南”。
博涉经史,工于隶楷。
虞世南去世后,唐太宗叹息:“虞世南没后,无人可与论书者矣!”
魏征就推荐褚遂良,并说:“遂良下笔遒劲,甚得王逸少体。”
太宗宝爱王羲之书法,以金帛悬赏征购。
一时天下王书争送至京,难辨真伪。
惟遂良能品评鉴别,并编目藏入内府。
其书法继承王羲之传统,外柔内刚,笔致圆通,见重于世,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初唐四家”。
太宗时历任起居郎、谏议大夫,累官至中书令。
后因反对唐高宗立武则天为后,屡被贬职而死。
传世墨迹有《倪宽赞》、《阴符经》,碑刻有《雁塔圣教序》、《伊阙佛龛碑》、《房玄龄碑》等。
他的书法,初学虞世南,晚年取法钟繇、王羲之,融汇汉隶,丰艳流畅,变化多姿,自成一家。
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初唐四大书家。
相传虞世南死后,唐太宗叹息无人可以论书。
魏征称赞说:“褚遂良下笔遒劲,甚得王逸少体。”
魏征认为,他对王字理解的深刻,有辨认王字真伪的能力。
《唐人书评》说他的字是:“字里金生,行间玉润,法则温雅,美丽多方。”
他所写的《雁塔圣教序》,最有自家之法。在此碑中,他把虞、欧法融为一体,皆波势自然。
从气韵上看直追王逸少,但用笔,结字,圆润瘦劲之处却是褚法。
他不仅书法写得「古雅绝俗,瘦硬有余」,而且还有一双精妙神奇的书法鉴赏慧眼。
唐贞观十二年,因著名书法家虞世南不幸病逝,便召见褚遂良,并任命他为侍书。
有一次,唐太宗征得一卷古人墨宝,便请褚遂良看看这是否是出自王羲之的手笔。
褚遂良看了一会儿,便说:「这是王羲之的赝品。」唐太宗听了颇为惊奇,忙问褚遂良是怎么看出来的。
褚遂良便要唐太宗把这卷书法拿起来,透过阳光看。
褚遂良则用手指着「小」字和「波」字,对着唐太宗说:
「这个小字的点和波字的捺中,有一层比外层更黑的墨痕。王羲之的书法笔走龙蛇,超妙入神,不应该有这样的败笔。」
唐太宗听了,打从心眼里佩服褚遂良的眼力。
此后,唐太宗征集到王羲之的墨迹,每逢真假难辨之时,总要请褚遂良帮他鉴定。
后来,还奉命将这些珍贵的书法编定目录,珍藏于宫廷内府。
他的传世书迹有楷书《孟法师碑》、《雁塔圣教序》、《伊阙佛龛》。
《孟法师碑》,全称《唐京师至德观主孟法师碑》:
楷书,书体熔合欧、虞为一体,遒丽似虞,端庄似欧。
既有虞世南书法典雅宽舒的结体,又有欧阳询书法刚健险劲的运笔。
字形更为方正端丽,行笔过度富于顿挫起伏变化。
有些字又具有隶书笔意,古雅凝重,是褚氏中年书法的代表作。
唐贞观十六年(642年)立。
《慈恩寺圣教序》,也称《雁塔圣教序》:
楷书,是褚遂良的代表作,书后六年即去世,也可说是晚年留下的杰作,字体瘦劲,极富丰神。
唐高宗永徽四年(公元653年〕立两块石刻均在陕西西安慈恩寺大雁塔下。
前石刻《圣教序》,后石刻《圣教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