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襄公逃回商丘后,首都群众情绪高涨,举行示威、静坐等非暴力活动,以指责他不会打仗,丧师辱国。公子目夷进宫视疾,把干部群众的意思委婉的告诉了襄公。襄公不以为然地说:“我这个君子在战场上,不伤害已经受伤的敌人,不俘虏头发花白的老人,不把敌人逼进绝境。如今虽然惨败,但我们没有攻击过没做好战斗准备的敌军,这不正说明了我仁义的君子风度嘛。”公元前637年,受伤大半年的宋襄公死于伤口并发感染,结束了他可怜可笑的一生。
宋襄公所恪守的是当时盛行的兵法----《司马法》。这部中国兵法的经典著作在当时影响很大。其上说:“古者逐奔不过百步,纵绥不过三舍,是以明其礼也;不穷不能而哀怜伤病,是以明其仁也;成列而鼓,是以明其信也;争义不争利,是以明其义也;又能舍服,是以明其勇也;知终知始,是以明其智也。六德以时合教,以为民纪之道也,自古之政也。”这里《司马法》强调,追击逃散的敌人不能超过一百步,追寻主动退却的敌人不能超过45公里,这是礼;不逼迫丧失作战能力的敌人并哀怜伤病人员,这是仁;等待敌人摆好作战阵势再发起进攻,这是信;争天下大义而不争一己小利,这是义;能够赦免降服的敌人,这是勇;能够预见战争胜负,这是智。宋襄公所说的“不重伤,不禽二毛”、“不鼓不成列”正是《司马法》中“仁”、“信”的内容。仁义道德是中国兵法的思想境界,历来为兵法家重视,但实施这一思想境界必须以雄厚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为基础,弱小者在强敌面前空谈仁义道德只会落得失败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