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襄公严守商周以来形成的“治兵以礼”的军事思想,沿袭了“君子不重伤”“不杀黄口,不获二毛”“重偏战而贱诈战”的作战方式,他努力保持了君子的风范,墨守于既定的战争中的道德法则。因为在那个时候,军事并不强调“诈”而讲求“礼”。
以宋襄公“仁义论”惨败收场的泓水之战标志着商周以来“礼义之兵”的寿终正寝。
在泓水之战后不久,《孙子兵法》问世,孙子13篇雄视军事几千年,成为古今中外军事将领乃至商贾们的必读之书。从此,战争已经不允许有任何温情,只要能消灭敌人、保存自己,战争的手段可以无所不用,兵不厌诈已经成为兵家奉行的原则,战争披上了只求目的不讲手段的殷红惨烈的外衣。
群雄逐鹿的东汉末年,大军事家曹操进一步否定了儒家以礼治军的原则,在其《孙子注》中旗帜鲜明地提出“礼不可治兵”。通观《三国演义》,全书精彩之处在于各为其主的政治斗争和军事谋略,从头到尾都的争斗掩盖不住一个“诈”字!
毛泽东学生时代就开始关注宋襄公,他最有名的两篇作文中就有《宋襄公论》(经刘继兴考证,另一篇是《救国图存论》),老师批阅后写道:“视似君身有仙骨,寰观气宇,似黄河之水,一泻千里。”他后来在《论持久战》中对宋襄公极其尖锐的批评,揭示了战争的实质。
=======================================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