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观测手段的发展(链接)
作为人的视力的延伸,天文望远镜于17世纪初出现,当时,意大利著名科学家伽利略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能放大33倍的望远镜,并通过它发现了月亮上的环形山、木星的卫星等等,打开了人类认识宇宙的全新视野。此后4个世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天文观测新设备和技术不断出现。现今,计算机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在天文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很多先进的天文望远镜问世,如:1990年4月发射升空的哈勃空间望远镜,2009年5月升空的欧洲航天局的“赫歇尔”空间天文台,它装备了迄今太空中口径最大的望远镜,同年6月,在河北兴隆通过验收的中国制造的大天区面积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
“开普勒”空间望远镜于2009年3月升空,它配备了直径达55英寸的透镜及9500万像素的数码相机,整个望远镜造价达6亿美元。次年初,它发现了5颗绕遥远恒星旋转的新行星,虽然这几颗行星温度过高而无法为任何已知生命提供生存条件,但它们是“开普勒”空间望远镜升空后首批得到证实的新发现。现在,“开普勒”又有新的建树,在未来几年时间里,开普勒望远镜将把“目光”对准10多万颗恒星,来解答那个长期困扰人类的问题:宇宙中还有另一个“地球”吗?它发现了“宜居地带”,这些是外星人可能的“家园”吗?需要进一步的观测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