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解〗
(1)气海。气,气态物也。海,大也。气海名意指任脉水气在此吸热后气化胀散。本穴物质为石门穴传来的弱小水气,至本穴后,水气吸热胀散而化为充盛的天部之气,本穴如同气之海洋,故名气海。气泽名意与气海同,泽指穴内的天部之气为混浊之状。
(2)脖胦。脖,脖子也。胦,中央也。脖胦名意指任脉气血在此循腹正中线而行。
(3)丹田。此为道家术语,道家视脐下腹部为丹田,故名。
(4)下肓。下,下部也。肓,心下肓膜也,此指穴内物质为脂类物质。下肓名意指任脉气血中的膏脂之物在此随水气的胀散而输向人体各部。
(5)下言。下,下部也。言,肺之声也。下言名意指穴内气血为肺金之性的凉性水气。
(6)膊胦。膊,大膀子也,肉之聚也,此指脾土。胦,中央也。膊胦名意指本穴的天部水气中亦含有一定的脾土尘埃。
(7)季胦。季,季肋也。胦,中央也。季胦名意指任脉的强劲之气由此亦会输向气血较少季肋部位。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充盛的天部之气
〖运行规律〗循任脉上传阴交穴。
〖功能作用〗生发阳气。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免责忠告:本站发布的人体穴位图仅供参考,若刺灸请咨询当地医院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