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作为对经济 "过程的控制和观念总结",是生产职能的附带部分,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的加深,特别是发展到以协作为基本形式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后,它就成为经济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独立的经营管理职能。
"控制",在中外文字中都不生僻。《资本论》第二卷郭、王译本和《马恩全集》第二十四卷译本都译为"控制",把它单纯理解并转化为"监督",总觉得难于概全面欠贴切,参考《资本论》有关章节的论述。“控制”似应理解为对经济过程的管理,监督和调节,就其本质来讲,它是紧密地联系着经济过程从实践到认识,又从认识到实践不断反复发展的一个辩证过程;就其广义内容来说,大致包括计划目标的选定(予测),实际过程的计量、记录和监督,实际过程经济信息的汇集、整理和传送,实际与计划目标差异的检查和分析,为实现计划目标采取措施的决定(决策),观念总结理解并转化为“反映”似又失之广泛和一般。因“观念总结”不仅意味着必须 “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而且着重于 “思维的统一”,即“概括”和“综合”。具体地说,就是经过会计程序分类汇集而形成总括性的财务成本指标体系,即以会计报表为中心的会计资料。没有这样的综合性的经济信息或概括性的数据,要对经济过程进行管理、监督和调节,那是不可能想象的。如果说会计在实践中是对经济过程的控制,那么,与之相对称,在观念上则是对过程的概括、综合和总结。
在一个经济集合体中,尽管会计是一个独立的经营管理职能,可是它并不是孤立的,更不是单独活动的。它是统一的生产指挥系统或经营管理系统中多种职能之一。在这个意义上,会计也可说是工业 “司令官”(或厂长、经理)进行指挥、管理、协调的主要手段或工具之一。无论在实践上或理论上,如果将会计监督过分强调到与生产指挥系统相对立的位置,那就违背了社会化大生产必须协作。应当服从统一的指挥的原理,也不利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会计产生的根源在于社会化大生产 “共同的劳动过程的性质”。劳动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越高,它就越加必要。换言之,会计花任何一种生产方式中都是必要的。它和语言一样,虽然是一种社会现象,可是它作为共同的毋功过傀性质而产生的一-种经营管理职能,永远存在干;正何生产方式下的经济集合体之中会计,丛这个意义来说,是无所谓阶级性的。
但是,当前颇为流行的一种论点是:“经济管理职能论”就是 “两重性”,认为“会计不但有一定的技术性,而且还有阶级性”。他们的理论根据主要是马克思和列宁关于资本主义管理两重性的论述。我认为,关于会计的 “两重性论”是对马克思,列宁论述的误解,是将“会计”和“会计观”混为一谈的结果。
什么是不同于上述的 “会计”的 “会计观”呢?我的理解是,会计观是研究和运用会计的阶级立场以及作为指导思想的世界观。它反映着人们的资本阶级的立场、意志、利益和要求。例如资产阶级会计学家们议定的“公认会计准则”或“国际会计准则”,就是资产阶级会计观的具体表现。资本主义会计学是资产阶级会计观和会计的对立统一,就其内容来说虽然是 "二重的",但是,有阶级性的会计观和无阶级性的会计不应混为一谈。
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管理具有二重性的原因时指出:“如果说资本主义的管理就其内容来说是二重的,因为它所管理的生产过程本身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是制造产品的社会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是资本的价值增殖过程,…”。随后,他就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不应把二者混为一谈。他写道:·"他(指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引者注)在考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时,却把从共同的劳动过程的性质产生的管理职能,同从这--过程的资本主义性质因而从对抗性质产生的管理职能混为一谈"。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之所以将二者混为一一谈,是出于他们所处的阶级条件,也是他们的世界观因而也是他们的会计观的必然反映。这和另一些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按照他们的世界观,把古代的渔具和现代的机器都称为"资本",从而荒谬地断言资本主义制度是永恒的情况一样。马克思的分析非常明白,前一种管理职能属于一般的共同的劳动过程的性质,是无所谓阶级性的,后一种则属于这一过程的资本主义性质,是兵有鲜明的阶级性的。会计,作为一般性质的管理职能,属于前者,不应与特殊对抗性质的管理职能混为一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