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 ·故事 ·史海钩沉 ·人物档案 ·地方风俗 ·谚语大全 ·讽刺与幽默 · 赚钱 · 法律 · 在线教研 · 会员中心 · 心理测试 · 魔鬼词典 · 顺口溜
 
主页特效 网页特效 百家姓
娱乐 歇后语 绕口令 脑筋急转弯
 
谚语 谜语 名言 邮政编码
便民 酒方 验方 偏方 站长工具  
 
算命 风俗 手相 爱情
女孩 音乐 面相 星座 血型
 
饮食 穴道 偏方 医药
生活 软件 硬件 解梦 高考



   JS特效



实用工具
便民服务 加密解密
 
魅力高密 民间故事 Flash教程 PS教程 最新国内新闻
新华字典 黄道吉日 英语园地  万年历 Html2anycode
  首页 | 美图 | 短信 | 安全 | 校园 | 网站 | 游戏 | UFO | 文秘 | 生活 | 信息技术 | 论文 | 人生 | 情感 | 日记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主页 > 论文大全 > 理工类 >

论中国改革进程中农民的政治参与和政治稳定

时间:2010-07-27 23:39来源:www.panpan.org 作者:皮毛 点击:
论中国改革进程中农民的政治参与和政治稳定 杨年松〖JZ)〗〖HT〗 〖FL(K2〗一 政治参与是指公民自愿地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与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构成、运行方式 、
  

论中国改革进程中农民的政治参与和政治稳定
杨年松〖JZ)〗〖HT〗
〖FL(K2〗一
政治参与是指公民自愿地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与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构成、运行方式

、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
政治稳定是一个国家在一个历史时期政治统治的的稳定和社会秩序的安定,也就是指一种安

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包括两方面,一是国家权力机构的有序运转,二是人民同政府关系的协

调一致。
政治参与和政治稳定之间存在着辩证的关系。一方面动态有序的政治稳定之间是实现普遍公

民有效政治参与前提和基础。只有保持动态有序的政治稳定,不断建立和健全有效的政治参

与机制,为公民及公民团体提供正常的组织和舆论渠道。另一方面,有效的政治参与将促进

和维护政治的稳定。因为而有效的政治参与意味着政治系统输入公众要求,使政府获得全面

而又具体可靠的政治资源,输出相应的政治产品以满足公众及公众团体的不同需求,加强公

民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带来政治系统的稳定。
值得注意的是,政治参与并不总是与政治稳定成正比关系,不适当的政治参与则会破坏政治

稳定。
二、81年代初,中国所进行的伟大农村改革,开辟了中国农村发展的新时代,农民作为经济

改革的直接受益者,在中国农村经济发生飞跃性变化的历史进程中,自身也在发生各个方面

颇具深刻意义的变化,这就是当代中国农民的政治参与。无论农民政治参与的类型、形式、

还是性质内容,都较过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就是由过去的被动型盲动的政治参与转到基

于自身利益驱动的主动参与;由过去简单集中统一的政治参与转到方式多样、渠道多种、层

次不一的政治参与并且参与的范围和人数发生明显的变化。
当代中国农民政治参与的可喜变化,不仅标志着我国政治民主程度的巨大进步,而且也进一

步推动了我国的政治发展。因为,在一定程度上,现代民主政治的发展,也就是政治参与不

断扩大和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80%,就决定了农

民在我国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邓小平高层建瓴地指出:“中国经济

能不能发展,首先要盾农民能不能发展,农民生活是不是好起来。”①同样道理,中国政治

能不能取得实质性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要看农村民主政治是不是取得真正的实质性发展

,要看农民政治参与发展的程度和水平。没有我国广大农民的政治参与,整个国家的政治发

展就不会有实质性的进步,只能是在畸形的发展。
然而,有社会主义改革进程中发展起来的中国农民的政治参与,由于受到种种因素的制约,

不名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它们对我国政治稳定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冲击性,必须引起我们思

想上的高度重视。否则,参与就可能演变为政治动荡甚至动乱,从而破坏当前改革开放的稳

定形势。
第一、农民政治参与的多样性和规范性发生引发政治不稳定
党的十一届中全会以后,社会主义政治现代化的步伐逐步加快,农民政治参与的主动性明显

加强,形式也一改过去集中统一的样式,趋向更加多种多样,如投票、投拆、诉讼、接触、

抗议、暴力对抗活动等等。农民参与的日趋多样怀一方面预示着社会主义农民民主政治的发

展,另一方面由于农民政治参与在内容上缺乏引导,在形式上有待规范,潜伏着对政治稳定

的一种冲击。如集体上访、越级上访、集体冲击乡镇政府、暴力攻击乡村干部、政治参与旨

在报仇泄愤等,缺乏理性、缺少规范,直接影响着我国农村基层民主的发展和农村政治的稳

定。“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百分之八十,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②
第二、由政治性参与向利益性参与转轨所引发的政治不稳定
改革开放以前,由于极“左”路线的干扰,强调农业生产主要靠政治挂帅,“阶级斗争一抓

就灵”,“抓革命,促生产”,担心注重物质原则会引起社会差别,平均主义愈演愈烈,其

结果是政府的全面干预。政社合一,造成农民生产没有自主性,并要求农民思想高度集中统

一,绝对服从政府,使广大农民的政治参与成为一种基于政治目的、被动性的政治改革开放

,带来了中国农民政治生活的新变化,使农民的政治参与逐步向社会主义市条件下利益性参

与转变。利益性参与是一种同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行为,农民希望通过政治参与来影响政治

决策,以争取、实现和维护自己的利益。但是,在农民政治参与的形式的统一,加之国家政

策的制定难以考虑到处于转型时期农民各个不同利益要求都得到满足,导致农民政治参与愿

望同结果之间出现矛盾。如果矛盾不在改革中逐步解决,久而久之,就有可能引发人们的政

治冷淡,使人们产生政治不服从,从而影响政治稳定。
第三、农民政治参与的不平衡性影响政治的稳定
在中国改革进程中和发展起来的农民政治参与,由于受到种种条件的制约,还处于一种不成

熟和不完备的状态,其突出表现就是农民政治参与的不平衡性。
从政治参与的地域看,经济发达地区与要落后地区,沿海与内地农村存在明显差别。经济发

达地区农民基于争取、实现、维护自己利益的需要,具有很高的政治参与热情和愿望,如对

国家和政府的法律法规的颁布,重要会议的召开给予极大的关注,对村民委员会、村长、人

民代表的选举和检查监督都能遵循严格的法律程序,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力。这非常有利于农

村政令的畅通和廉政建设。但是,在经济不发达地区,特别是偏远落后的地区,广大农民不

关心政治,对政治非常冷漠。这既是政治制度软弱的表现,又是政治制度软弱的根源。它意

味着政府没有将农民组织到政治活动中去,没有激起农民对政治的兴趣和对政府的理性服从

。他们长期游离于正常的政治渠道之外,不能共同参与决定他们利益的政治决策,而政府也

没有更好的了解这些农民究竟在想什么,要求得到什么,任其发展下去,就会对政治稳定构

居一种威胁。
从政治参与的主体看,当代中国农民的政治参与有二具显著特点。
一是参与主体的不平衡性。由于农村家庭陕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政社合一的政体被打破,

企业的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扶持以及鼓励一部分人先富来,使中国农民在地区、行业、

收入、权利等方面产生分化、分层,产一了众多不同的利益主体。有调查资料表明,改革开

放以来,农民分化分层大致中概括为:“农村基层干部、集体企业管理人员、乡镇集体企业

工人、农业劳动者阶层、个体劳动者阶层、智力型自由职业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雇工阶

层等八个阶层。这些不同利益主体,在社会主义政治参与过程中,必然会从各自的群众利益

需要出发,如农村基层干部、集体企业管理人员和私营企业主阶层,政治参与的积极性远经

农业劳动者阶层、个体劳动者阶层、雇工阶层要高,这就不能全面掌握分化层后农民新的愿

望和要求,不利于农村政策的制定和推行。就农民的分化分层和政治参与的变化速度来说,

改革中农民阶级的分化与分层,远比政治参与扩在和发展的速度迅速,政治参与渠道的完善

和制度的建立健全具有明显的滞后性,使分化分层后不同利益群体的农民利益要求通过政治

参与得不到满足,导致政治参与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形成农民政治参与的挫折感。如果这种

挫折感不能得到良好地调整和正确的引导,就被引申到制度本身,对基本制度产生不满,甚

至对国家和社会失去信任和信心,走向极端,形成一种盲目的破坏欲,从而危及到政治的稳

定。
二是政治参与能力不平衡性。在中国农民政治参与水平普遍提高的同时,由于人们受教育的

状况不同,地政治关心的程度不同,获取政治资源的数量和获取能力不同,农民参与的能力

呈现出很大差异生。许多农民的政治生活中,对自己拥有什么权利与义务以及政治参与的途

径和方法不甚了解或一无所知,使农民的政治参与极易引向不正确的轨道路,采取过激形式

,导致政治参与的负面影响占主导地位,结果影响政治的稳定。
第四、农民政治素质和政治心理不足引发政治不稳定
处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由于整体上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经济不发达,就从根本上制约

了农村教育的发展。当前我国农民文化素质不高,民主意识不强,法制观念淡薄,政治技能

急待提高;加之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条件下长期形成的“权力崇拜”、“官本位心理”、“政

治冷漠”、“清官心理”等深深积淀在农民的内心深处,使农民容易把政治参与作简单代或

公式化的极端理解,走向岐途,从而对政治稳定产生负作用。
三
以上分析表现,改革进程中形成的中国农民的政治参与具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有效

的政治参与对政治稳定、政治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不完善的政治参与对政治不稳定

、政治发展具有破坏作用。这就需要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
当前,从我国的国情和农村现实出发,当务之急是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尊重农民利益,建立和健全农民政治参与机制
建立和健全农民政治参与机制,其目的在于满足农民参与的愿望,实现他们的利益要求,以

提高政治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减少和避免农民寻求制度外的参与途径,维护政治稳定,

推进政治发展。今后要做的工作是,在村级体制方面,要完善村民自治体系,特别是建立健

全村民委员会制度,让村民通过村委会的选举、监督、考核、罢免等措施,增强民主意识提

高政治参与的能力,以发展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在县级以上人大代表的产生上,要充分考虑

到农村经济改革所带来的农民阶级的分化与分层,保证各个不同利益主体能产生自己的代表

参与国家管理,保证不同地区之间保持一定的代表比例,农民增强对现行政治体制的信任,

增强政治服从感。
第二、加强农民政治参与的制度化、法制化
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

化。”③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塞缪尔一亨廷顿指出:“所谓制度,是指稳定的、受到尊重的和

不断重现的行为模式。”④“制度化是组织与程序获得价值的稳定性的过程。”⑤目前,我

国农民政治参与的制度化法制化就是要在充分保障宪法和法律赋予每个公民政治权利和自由

的上,对农民政治参与的内容、方式、途径作出明确的规定,并用法律有形式将其固定下来

,做到有法可依,依法参与。同时还要改革现行的政治体制,使其具备自主性、适应性和凝

聚性,以有利于农民的政治参与。当前要做的工作有:(1)加强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

机关的政治地位,进一步完善农民代表的选举办法,使其具有广泛的代表性。(2)进一步增

强各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作用。(3)建立健全农民团体、咨询智囊机构,充分发挥他们在表

达民意、吸引农民参与以及提供政治决策等方面的作用。(4)建立和完善大众传媒的组织机

构,使新闻传播形成多维度、多层次、多渠道的网络体系。(5)进一步完善农村自治组织形

式,使其充分发挥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等方面的作用。(6)进一步拓宽农民政治

参与的渠道,防止农民寻求制度外参与。
第三、加强农村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
加强对农民的教育,特别是加强对农民的法律教育、政治技能教育、民主意识教育,以增强

农民政治素质和政治参与的能力。同时,引导广大农民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取其精

化,去其糟粕,让农民“变得关心政治,增强对政治的依赖感,并感到自己是社会中的一员

。”⑥从而,消除附庸意识,强化农民政治参与的主体意识
〖CD8〗
〖HT6〗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增订本)人民出版社,第66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第237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第136页。
④⑤〓《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华夏出版社,第12页。
⑥《政治参与》,(日)蒲岛郁夫,经济日报出版社,第5页。
〖HT5”H〗(作者:杨年松,解放军体育学院政教室教师。广州,510502)〖HT6H〗
〖JY,1〗[责任编辑〓〓项继权]〖FL)〗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最新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赞助商位置
推荐内容
杂七杂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