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多年来,由于耕作制度的改变,使棉铃虫越冬其数逐年积累。农田环境的改善,为棉铃虫提供了优越的生存场所。不科学的使用化学农药,杀伤了大量天敌,农田生态失去了平衡。加之,棉铃虫本身抗药性的增强,诸多因素导致了棉铃虫的暴发。为了有效控制棉铃虫的危害,首先要掌握棉铃虫的生活习性变化规律,根据新的发生动态,采取新的测报技术,为适期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在防治技术上要协调运用各项综防措施,创造一个有利于益虫生长而不利于棉铃虫生存的自然环境。 【关键词】:棉铃虫暴发原因分析及综合治理措施 【论文】:进入九十年代以来,棉铃虫的发生危害日趋严重。尤其是92年,棉铃虫突然大暴发,虫害席卷我国北方棉区。棉铃虫发生范围之广,面积之大,密度之高,受害作物种类之多,危害之重,均史无前例。棉铃虫;暴发成实例原因何在呢?通过几年的人虫较量,广泛研究探讨,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一、管理粗放,虫源基数大。十几年来,棉农逐渐养成了秩后不拔棉紫,冬前不耕地的不良习惯。这样以来给棉铃虫的越冬创造了一个安全舒适的环境,使越冬虫源增加,这样年复一年的积累,虫源基数越来越大,危害自然就越来越重。二、农田环境影响着棉铃虫的发生。自1984年以来,农田水肥条件逐年改善,小麦连年高产。良好的小麦长势为一代棉铃虫提供了丰富的食料和优越的生存场所,而人们又忽视了对一代棉铃虫的防治,这样就使一代棉铃虫的基数加大。另外,我县种植的棉花品种大多是些棉几,该品种种株型松散,棉株高大,加大了防治难度,再者,此棉几有后期旺长的习性,加之夏扌布 棉积扩大,为四代棉铃虫提供了充足的食料,使之能正常发育,而群众又放松了对四代棉铃虫的防治,诸多的因素又加大了棉铃虫冬前的越冬基数,年复一年导致了棉铃虫的在发生。三、农田生态失去平衡。长期以来,人们在化学农药的使用上不科学,不合理,见虫就治,导致用药次数增多,用药量随意加大。这样由于人为的因素,大量天敌被杀伤,农田生态失去了平衡,引起了害虫猖獗危害,回顾我县植棉历史,在大量使用化学农药以前,棉铃虫并不是主要害虫,也未曾见到过因棉铃虫的危害使棉花造成大量减产甚至绝收的记载。这就说明过去开敌完全可以控制棉铃虫的危害。另外,据我县调查,90年6—8月份田间天敌数量比80年减少60—90%,而害虫数量却址几倍,几十倍的增长。这就足已说明,由于人们错误的大量使用化学农药,破坏了农田生态平衡,也就莆成了用药次数越来越多,用药量越来越大,害虫越来越猖獗的恶性循环。四、棉铃虫产生了抗药性。化学农药问世以来,在防治农作物病虫害保证粮棉丰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促进了化学农药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由于不科学,不合理的大量使用化学农药,也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副作用,最明显的就是害虫产生了抗药性。自82年起防治棉铃虫的主要农药是菊酯类农药。据菊酯类农药的特性,在单一连续使用三年以后,害虫对比药将产生抗药性。82年菊酯类农药防治棉蚜、棉铃虫真可谓是“一扫光”。据我县调查,到85年第一次防治苗蚜以后,菊酯类农药对棉蚜已失去了防治作用。在防治棉铃虫方面,82年防治棉铃虫用5000倍液防效在98%以上,而现在用1000倍液,甚至致更高的浓度防效仍不佳,原因何在呢?这就要从棉铃虫本身进行分析。自然界一切生物种群体为了自己的生存,都要竭力使自己本身适应外界环境条件,棉铃虫也不例外。据研究分析,棉铃虫体表蜡质层在增厚,以抗御农药的侵入。另外,由于多年连续单一使用菊酯类农药,在棉铃虫体内产生了分解菊酯类农药的酶,使侵入体内的菊酯农药分解失效,因此,就出现了棉铃虫中毒后死而复苏的现象。根据以上分析棉铃虫严重发生的原因,应采取以下相应的综合防治措施。一、准确测报,适时防治。虫情准确是适时施药的前提,适时施药是提高防治效果的关键。进入九十年代以后,棉铃虫的发生规律有所改变,及时掌握棉铃虫的发生新动态是准确测报关键。棉铃虫发生规律的改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发生期提前。据历史资料记载,82年、83、84年一代成虫始见蛾分别为6月15日、6月16日、6月13日,三年平均值为6月15日。92年、93年、94年一代成虫始见蛾分别为6月5日,6月4日、6月6日,三年平均值为6月5日。由此可以看出,发生期比前10年提前了10天左右。第二、发生期延长。据历史资料记载,82年、83年、84年一代成虫发生期平均为14天,二代卵发生期平均为13天。92年、93年、94年一代成虫发生期平均为27.6天,二代卵发生期平均为26天。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92年到94年一代成虫发生期比前10年平均延长了13.6天,92年到94年二代卵发生期比82年到84年平均延长了13天。第三,蛾卵峰同时出现。一般来讲,蛾峰出现后的3天左右出现卵峰,而在92年以后,蛾峰出现的当天就出现卵峰。如93年6月14日出现第一次蛾峰,当天诱蛾(一组杨枝把)110头,当天百株落卵达599粒。每次的蛾峰与卵峰都是相对应。第四,蛾卵峰多次出现。在八十年代一般来讲,在蛾卵主峰出现前后各出现一次蛾卵小峰。自92年以后蛾卵峰多次出现,如93年在二代棉铃虫发生期间蛾卵峰竟出现了7次。主峰在6月19日,当天诱蛾(一组杨枝把)177头当天百株落卵达1077粒。由于棉铃虫发生规律的改变,测报技术就不能照搬过去的理论和经验,必须采取新的应急措施。过去是蛾峰出现后的三天是卵峰,卵峰出现后的三天是防治适期。而现在是蛾峰出现的当天就出现卵峰,也就是蛾峰出现后的三天即防治适期。92年以后,由于日落卵量大,在第一次蛾峰出现以前就已达到防治指标,所以第一次防治也就必须在达到防治指标以后的三天进行。92年以后,由于卵期长,卵量大,蛾卵峰出现次数多,所以投药的次数也就相对应的增多。根据我县的经验,防治效果的好坏关键在于能否准确把握第一次投药时间,如果第一次能适期投药,我们将会牢牢地掌握全代防治的主动权,如果第一次投药时间把握不准,将会全代被动。二、精耕细作,秋耕冬氵关 。秋耕科氵关 是消灭棉铃虫越冬蛹的一项简便有效的农业措施。秋耕可以使棉虫越科蛹裸露土表,使之不能安全越冬。冬氵关 可以使棉铃虫越科蛹窒息死亡。据我县调查,秋耕棉田越冬蛹死亡率比不秋耕棉田高38.9%,冬氵关 棉田越冬蛹死亡比非冬氵关 棉田高。59.6%。三、加强田间管理,改变农田环境。这一措施就是人为的创造一个有利于棉花丰产,不利于棉铃虫发生的农田环境。根据本县具体情况可采取以下几项措施:1、大力推广化控技术,使棉花生长稳健,棉株长势壮而不旺,低而不衰,使之尽早完成产量构成。2、在枝到不等时,时到不等枝的原则不及时打顶尖,去赘芽 ,将嫩枝叶带出田外,在整枝过程中随时天卵除虫,9月上、中旬摘除无效花蕾。3、选择株型紧凑,早熟品种,使四代棉铃虫能得到自然抑制。对晚熟品种要实行地膜复盖,压缩夏抑棉面积,对贪青晚熟的棉花在10月中旬喷绝乙烯利,恶化第四代棉铃虫的食料条件。4、种植玉米,高梁诱集带,减少棉田成虫量。四、努力恢复农田生态平衡。农田生态失去平衡是棉铃虫猖獗危害的这要原因之一。为了使棉田生态环境状况得到逐步改善,,建立起一个长起期稳定的,良好的生态体系,主要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1、麦田一代棉铃虫在一般年份尽量不用药防冷,重发生年份达到防治指标后,用生物农药防治。2、防治麦蚜要选用灭害保益的农药品种。3、在防治棉蚜时,要根据虫情预测,达到防治指标时再用药防治。但施药技术需要改进,要大力推广隐蔽施药技术,如颗粒扌布 施或涂茎等。4、92年以后,棉铃虫日落量猛增,每天百株落卵达百粒以上,卵峰期每天落卵达千粒之多,去防治上要放宽防治指标,尽量减少用药次数。5、在防治二代棉铃虫时,把喷雾改为涂心,在防治三、四代棉铃虫时,可大力推广生物农药。五、科学化防治。在现实条件下,防治棉铃虫使用化学农药仍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化学防治是优中有缺,优点是:(1)作用快速,可在短时间内控制危害。(2)农药品种多,可以选择使用。(3)使用方便,可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施药方式。缺点是:(1)容易发生人畜中毒,污染环境。(2)会大量杀伤天敌,造成害虫再次猖獗,形成恶性循环。(3)长期单独使用一种农药易产生抗性。在抗性棉铃虫的防治上,我们的原则是:把握一个“早”字,突出一个“小”字。所谓“早”就是适期早治,在卵孵化盛期用药最好,所谓“小”就是把棉铃虫消灭在3龄以前。在化学农药的使用上,着重于科学,合理尽量减少用药次数。要选择机制完全不同的农药混合和交替。轮换使用,以提高防治效果,延缓抗性。综上所述,在准确测报的前提下,协调运用综防措施,完全可以控制棉铃虫的危害。实践已证明了这一点,在棉铃虫连续特大发生的几年中,我县棉花连年夺取丰收,连年总产占居河北省榜首。我县的经验可用十六个字概括,即,测报准确,领导重视,措施得力,防治及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