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劳动力外流与农村发展
陈〓浩
【内容摘要】〓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是在中国特定历史背景和社会经济条件下的一种非农
化和城市化的权宜现象,对农村发展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本文从中国农村劳动力外流发
展状况综述出发,分析了外流的动力机制,归纳评述了劳动力外流影响的正负效应,并对劳
动力外流与农村发展作了一定的对策分析。
【作者简介】〓陈〓浩〓中国财经大学经济研究所,讲师
1〓中国劳动力外流的基本状况及特点
我们这里基于农业部“‘民工潮’的跟踪调查与研究”课题组的调查数据①和其他资料来
考察中国劳动力外流基本状况及特点。
11规模不断扩大,人数众多,发展速度快。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在建国后虽经历\了
曲折的道路,但始终没有停止,计划性的转移决定其规模相对较小。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发
展使过去的计划转移方式不能适应要求,因而在70年代农民外出打工已出现,但到80年代初
其,全国外出打的农民不足200万人。据四川、安徽、湖南、湖北、河南、江西等六省
不完全统计,1982年农村劳动力外流不足100万人②。到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农村和城
市的继续改革,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城市建设速度加快,基本建设项
目纷纷上马,产生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因为国家不能提供相应的设施和条件,虽只能形成民
工型的就业,也导致农村劳动力外流人数骤增,尤其是进入90看作代,外流规模不断增大。
到1993年,上述六省劳动力外流增加到2400万人。1982年,安徽省农村外流劳动力127万
人,占当年农村劳动力总量的07%,1988年外出55万人,占当年农村劳动力23%。六年中
年均递增705万人。从1989年开始,每年外出劳动力递增110万人,1993年高达500万人,
占当年全省农村劳动力总量的2066%③。1993年全国约有6000多万农村劳动力在流动
,约占全国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5%,其中跨省流动劳动力达2000多万④。另据1995年的资
料估计,全国流动人口已达到8000万⑤。
12〓流动倾向性很强。我国从农村流出的劳动力,在流向上表现为以下特点:(1)流外乡
外,但留在县内的占307%;流出县外,但留在省内的占332%;流出小外的占36%2%。省
内流动(包括县内)是农村劳动力外流的主要方向,占到农村总劳动力的96%,流出省外的
劳动力约占农村总劳动力的54%(包括少量跨国劳动力流动)。(2)劳动力外流主要停留在大
城市的占278%·(其中,沿海地区101%,内地177%),主要停留在中小城市的占451%
(其中,沿海地区157%,内地295%);停留在乡村的占208%(其中,沿海地区51%,内
地157%);另有62%难以确定。大部分外流农村劳动力进入了各类城市,少部分流向农村
。(3)东部地区外流农村劳动力占当地农村总劳动力的131%;中部地区161%,西部地区
占141%。在跨省流动的劳动力中,东部主要在本区域内流动,流向中西部地区的只占43
7%;中部则大部分流向东部地区,占到718%;西部地区流入东中部的占616%,其中流入
东部的占522%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劳动力市场”课题组对28个县(市)的调查
⑦数据与上述资料相比,也说明了流动倾向性很强。
13〓外流时间常年化。农村劳动力外流的初始阶段,多是农闲季节短暂外出,近来年,这
种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在1993年外流劳动力中,外出时间在3个月以下的占16%;3至6个月
的占246%;6个月以上的占594%。在全部外流劳动力中,外出时间在10个月以上(基本上
可视为常年在外)的占532%;季节性外出的占398%;偶尔外出的占7%。季节性流一般集
中在克节前后、夏季前后、秋收前后,一年三个小周期;常年外流多以春节为界,一年一个
大周期。常年外流是目前农村外流劳动力中的多数,而且外流时间有所延长,外流二、三年
的劳动力逐渐增多。
14〓外流方式以农村劳动力自发带动为主。农村劳动力流往城市寻找新的职业,在初始阶
段大多数是自发的,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出去碰运气,一旦找到了工作,站稳了脚跟,便利
用各种关系相互联络,牵线搭桥,将亲朋好友介绍到自己就业的单位,或结伴经商,从而逐
渐开成了以血缘、地缘及人缘关系为纽带的务工群体,他们的自组化程度逐渐提高。外流劳
动力不仅感受到先行外流劳动力的示范效应,而且获得就业信息,并按受先行劳动力提供的
就业、住宿等方面的实际帮助。1993年,农村劳动力外流,由本地农民带出的占396%;自
发外出的占315%;由外地亲戚朋友介绍出去的占315%;外来人员招工外流的占14%;
由村集体安排外出的占38%;由政府或民间职业介绍安排外出遥占35%。
15〓外流从业的非农化和低层次的多样化。在外流劳动力受雇对象上,乡镇企业占168%
;经常变换工作,不固定从事某一职化的占141%;城市私营企业占129%;国营企事业单
位占112%;独立或合伙从事个体工商业占114%。在从业结构上,从事工业(含手工业)的
占399%,建筑业占419%,商业服务业占116%,农业占51%,交通运输业占15%⑧
。外流劳动力就业结构层次偏低,与城市就业具有一定的互补性,主要在“廉、粗、重、脏
、苦、险”等岗位就业。据调查进入北京市劳务市场的105万皖籍农民工,从事个体饮食
业的有45万人,占总数的429%;建筑业8800多人,占总数的83%。安徽六安地区约有2
0万外流劳动力在江、沪、浙等地从事农业生产,占六安地区外流劳动力总数的21%⑨。
16 外流劳动力的群体结构特征:(1)以男性为主的性别结构。外流劳动力中男性占721%
,女性占279%,性别从为258100,高于流出地农村总劳动力108100的比率,(2)以35
岁以下的青壮年为主的年龄结构,其比重占到718%,高出流出地比重205个百分点。(3)
高于流出农村总劳动力受教育程度的文化结构。外流劳动力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10
3%,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54%,分别比农村劳动力总数中的比重高2个和124个百分点
。(4)技术素质构成高。外流劳动力有技术特长的占337%,比农村总劳动力中所占比重高1
68个百分点。
2劳动力外流的动机机制
21〓改革开放使劳动力大规模外流成为可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市场经济的发展,促
使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其中包括劳动力的有效配置。80年代初,中国农村推行联产承包责
任制,一方面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又给农民自由支配自己劳动力的权力,使农
村潜在剩余劳动显化,加重劳动力剩余程度;80年代中期,国家放松政策,允许农民自理口
粮、自筹资金到集镇就业落户;粮食生产的发展,使粮食市场逐步放。这些强化了农村劳动
力外流需求,使农村劳动力在就业、生存上的限制逐渐减少。另外,城镇中对住房、医疗、
教育等福利和保障体制的改革,又使人们生活中的商品货币关系有了新的发展,对农民在城
镇中就业和居住的实际制约,也逐步减除。从而使农村劳动力外流在政策上得到保证,能够
较为自由地向外流动。
22〓农村劳动力外流的内因主要是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大量存在。中国农村人多地少的矛盾
长期存在,并且愈渐严重,这形成了农村劳动力外流的客观基础,中国目前耕地总面积约有
149亿亩,而1994年有855亿农村人口和452亿农村劳动力,分别占全国人口和劳动力
的713%和735%。农村人均耕地只有14亩,劳均耕地330亩。一方面,每年农村人
口以360万左右的速度递增,农村农业劳动力却在逐年减少,农村非农产业劳动力逐年增加
,但增幅近些年不断下降。据统计,1984年至1988年,我国乡镇企业平均每年吸收农村劳动
力为1260万人,而1989年至1992年间均只吸收260万人。10乡镇企业能够够在80年
代吸收如此之多的农村劳动力,主要应归结于其发展的外迮特性,特别是投资的外延扩张,
即乡镇企业劳动力的增加是靠资本积累的吸纳,而非创新(或内涵)的吸收11。由于乡
镇企业技术进步不断加快,资本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将明显下降。据统计,1978—19
84年,乡镇企业总产值增长1%所带来的就业增长平均为075%,但以后逐年下降1992年为0
15%12。1994年农村非农产业劳动力的增为720万人,比上年的1730万人减少140%。
按照我国农村现有的耕作与经济发展水平,农业劳动力剩余60%左右,相当于27亿劳动力(
准确天达应为27亿劳动力人年)。乡镇企业与城市二、三产业已吸纳12亿,那么,还有1
5亿农业劳动力出现剩余13。另一方面,我国耕地面积继续减少,随着整人国民经
济的快速发展,开放区、实验区不断兴起,致使交通、城建、厂矿等各种基建占地不断增加
,这对农业地形成蚕食之势。如,1994年耕地净减45万亩,新增抵耕地855万调质量远不及
被占用土地14。农村劳动生产率较快提高,土地资源的有限,加上农村人口的仍在继
续增长,使农村中积淀了大量的“零值劳动力”。同时,相对于农村经济发展的水平而言,
农村人口及劳动力的增长速度过高,就业与提高生活水平都有困难,因而许多剩余劳动力在
农村本身又是一种缺乏经济与转移基础的“空悬劳动力”15。靠乡镇企业来有效吸纳
农业剩余劳动力已力不从心,目前还不现实,靠国家增加投资来解决就业问题又是极为有限
的。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在本地农业上的“边际效益”为零或很氏,新增的就地转移又是杯
水车薪,只有脱离本地外出寻求出路,农村剩余劳动力也就成为农村劳动力外流的主要源泉
。
表:〓〓〓〓〓〓1992年—1994年农村人口和劳动力比较〓〓〓〓单位:亿人
〖BG(!〗〖BHDWG2,FK22ZQ,WKZQ8,WK8ZQW〗
1992年〖〗1993年〖〗1994年
〖BHDWG2,K11ZQ4,WK11,WK8,WK8W〗农村人口〖〗84799〖〗85166〖〗85533
〖BHDWG2,WK11ZQ4,WK11,WK8,WK8W〗
农村农业劳动力〖〗34037〖〗3.3258〖〗3.2495
〖BH〗农村非农产业劳动力〖〗10300〖〗12060〖〗12780
〖BG)F〗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4年
23城乡间和地区间比较效益差异是农村劳动力外流的外部动因。1978年,城乡居民的收入
差距是2371;农村经营体制的改革使农民收入增长,差距到1984?^??@℉??br> ,,J?@$"?"?JR ??*H?拃扗?*D$H$扏?HD@I$奍$扝?!"!$?R"I*EP?"(剴"$A$) H
?扏U"奌(倫%BT%??I$侭$R@D扏$"HQE$扞I$扞$侤凚@QI"妶爦($I$ IJH凾A$H$侶攢I$
@TI$H$I$A ?(??br> 丂擨?br> 怐?@$I塇@扝?H?侶侷%P!QA ID侶($旲$侫 ?(?>|&+場H塅??楹&瞿^&+@腲&?婩鰴3?
鹿峪3?聣F^&?櫣鼯嬟雁媷?塅陭^&???鹿峪3?聣F?缐F䦃F靿F螂?悑^?Fv&?br> F??br> ?毃酑V岶P岶P婩媀RP岶P岶P栎鼉?塅塚衭+繼嬪]藧儈},婩FHP婩FHP?????鑮麅??^嬪
]藥8|&?<婩媀塅鷫V^鷭F&?僃?腲鷭F&???????}B兡氡悑F??鹿峪3?聣F鞁F鱢
靿F靸F?9F靨?鞖?br> &?腲??腲??僃?腲饗F&?僃?腲??僃?腲??荈?br> ?荈?br> ??&圙荈??悑^枘v&?br> ???隁A}B兡裦陜~?t??㑳嬱?毃酑儈u艶?br> 嬪]藧U嬱?毃酑奆團鲓F團鰥F團鶌F團F?br> 團鶌F團F?艶?br> ^?Fv&?br> ?br> 薝嬱?毃酑V荈?br> =u荈??~?br> ~??v??桄䞍?媈?Fv奆??br> 酑兡??br> ?t谚??鲡菋鑻????兟殃殃殃婜婽兤冡t`婏??u
眯鑣伹 ?愯??amp; %????鲂尤& tGF脬G& %FJtq娒??u需r??u.?孆霠婏娒??
u需s伹 ?愯)????鲂& tGF腙FJt娒??u需r??u.?孆氕]薝嬱婲媈柚䦷缷镅镅
飪>?u
眯鑣伹 ?愯?鴭醚柩鑻?鲢鴢??*翃劝亦奻鋟鲂& ??]薝嬱媈婲媀;蕕囀鑝䦷缷镅镅飪
>?u
眯鑣伹 ?愯U鴭醚柩鑻?鲢鴭賰?tb嬄@+?w9娻娐$:羠/?*翃劝亦娞&?奮踰
伥?阈栲鲭?br> 嘈栲??雊??鑺f鋟鲂& ??G?*??貗蔄+藃@验验验t奆纔 & G帔?
??amp;G帔??t?*室鄪f鋟鲂& ??]薝嬱婲媈媣媀鑦龓缷镅镅飲醚鑳>?t谚??鲠菋鴥?
杨杨杨奻鋞?嬶嬑娒??u需s伹 ?怭?鳻&?ItG膑Jt娒??u需r??u.?孆牍]?丽?t
雒t?br> 缷镅镅飲脣?縻菋鑻鴥????婽嬃餍@%+豷?br> ??尤?gt;?u鲎??"请&悁>?u&?请悁>?u&?2请愽?"=??2?br> 雝EGF婞2????尤??
?gt;?u"请悁>?u请悁>?u2请??tGF虢Y2?br> 舤Q:蛃F???诣??橐鑶閵?鏕&??gt;?u
?珉悁>?u珉悁>?u2珉??br> ??FJtQ.?孆??]??br> 鉻;???&??gt;?u"请悁>?u请悁>?
u2请??GFt肱2?br> 舤J?橐鑶轹????"???gt;?u 鲂?珉悁>?u珉悁>?u2珉愽??br> ?
?FJt .?孆閏?U嬱PSQRW何?頑奆 缷镅镅飲脣?R縻Z菋鑻鴭賰?t]嬄@+?w娐$:羠柙樯?鑺????gt;?u 稣?碾悁>?u碾
悁>?u2碾愽??br> ??G?*??貗蔄+藃}验验验t/嬈&??gt;?u"碾悁>?u碾悁>?u2碾??G嘌
B?t@?*??鄪????gt;?u 稣?碾悁>?u碾悁>?u2碾愽??br> ??_ZY[X]??鑰??br>
?*室?脢????gt;?u 鲇?烹悁>?u烹悁>?u2烹愽??br> ??肬嬱PSQRW何?頑奆脡>?鑄忤描?br> Z肦SQP娢?嗚胸???蓇笮貖??猉Y[Z????肣2韸葕拇Q形s桤?Er 朽s?br> 燕忡Y姨嗋Y肣娙娔性2鞶?s形s韪?嚯愋绦孕遭鏨?忆嗋Y肞·+?}¥+X?¥+XPˇ+
?}X〃+?XU嬱VW婩.+婩0+婩2+婩4+婩媈婲媀柚?繽^]舜0? 讈奈侞s殈酑3繮欰酑?L?冧??鄊6?躮嬈?余H6Zm鲏6屆+搠鄞J?6?Qn?剐??荔?
?酑殮酑汄酑3?6vn?tn?rn?pn?nn?br> ?br> ?t,??n螃t?3莉畊脲嬿縕n瑯懍tH???Zn扛D?r雎??Zn@Ky缇衵啃z钑拘z控z鑼
薝嬱咎伩虂?矩z寇z鑦?U嬱拒z寇z鑘拒z寇z鑏毺酑纓儈u荈?BR>苲???膠??n?br> 烁開Z嬡+豶;巒r嬨RQ恕妌@u3篱AQ?妌V3龉B2潼?噔麁鬠t殈酑?P欰酑?^藦恘?抧?8S
nt)?Qn&?,?zn3罊?br> 纓kGN? t? t?t\
纓X<"t$<\tB脘3葾?\t?"t央計裂?穴u孰N?t+
纓'<"t?\tB腱3葾?\t?"t央蹕裂?穴u译??nn譍宴宴讇恂+鈰模pn?rn嬝?6?6學兠?xn
纔?br> 纓^<"t'<\t?葾?\t?"t癨螵胙癨验螵s?臢?t.
纓*<"t?\t?葾?\t?"t癨螵胭癨验螵s柊"?廓?荊?恘U嬱U?Qn3蓩翄閶鵌?,鰐幤&
?gt;t虍E畊鶨桜$䦆逖??W?钃_嬒孆鴫.tn?vn庌3鯥??;Ct 墌孎兣纔閴N塏]嬪
]?br> 鄊r59趍s%P沿?予屬?Qn+?翈脣卮J?Xr$餒Zm晪.鄊鄊脣情Y鹯3缷錧藄鳳?X嬪]藄???br>
嬪]?滂刷Vn鋟#?gt;Snr<"s< r???v?粩n讟n脢碾鱑嬱冹V??^&鯣僽榭&鯣@t榈S汎酑兡
嬸婩-畉櫣鼯嬝雁匮銒嚔u塅?v?歺酑兡腲&奊楶?酑兡纜h儈?br> V^??㘎t釜nP岶?P?#酑兡??P??v?v鷼?酑兡岶?P殲?酑兡纓??^&艷嬈^嬪]藧
U嬱冹V府t塅鷮^?鲭腲?鯣僼S汎酑兡@tF僃??v?v9F鷙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