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的来说主要有回家贴对联,吃饺子,放鞭炮,走亲戚串朋友,欢欢喜喜过大年。
具体来说,俺们这里过年,还有下面的一些内容:
1、蒸年糕(小米面的)。
金煌煌的年糕上插上小枣,过年的时候供在老祖宗面前,等过完了年才能拿下来吃,据说吃了这些供过的年糕,来年在老祖宗的保护下肯定有福气.
2、蒸馒头。
用最好的白面蒸比平时大许多的馒头,馒头中心有的也塞个枣,馒头一般在腊月二十五左右就蒸好了,得保证正月里一月不用蒸馒头的,腾出时间尽情的玩。
3、蒸豆包。
豆包一些地方叫豆沙包,但我们这里叫豆包,因为蒸豆包的陷不是豆沙,而是煮熟的红豆和地瓜干(地瓜刚从地里抛出来的时候,,直接用一种刀具切成片,晾晒干才收回家,现在几乎没有了。)搅拌在一起做陷。
地瓜干的甜可以取代白糖。
4、包饺子。
年三十晚上因为老祖宗回来了,所以全家要吃素的,一般是豆腐陷的。
而初一早晨吃的饺子里有的包着枣,有的包钱,有的包一小块年糕,有的什么业没有就。
每种陷代表不同的寓意,所以吃饺子要快吃,抢着吃,结果不小心被饺子里的硬币和枣胡咯牙疼。
说到供老祖宗,我们这里叫“竹子”(音译),上面花着老祖宗的祠堂,记载本家各辈分已过世的老人的名字。
“竹子”只有过年的时候才挂出来,一般都是年三十上午才挂出来,“竹子”挂上后前面摆上香案,吃的喝的,猪头,整鸡,活鱼等等。都要摆上,下午快黑天的时候本族的男人们就聚到一起,到祖坟上把老祖宗请回来过年,直到初三早晨一大早,送年就等于把老祖宗送走了。
“竹子”才不用悬挂,而是卷起来放在香案前一直供到十五元宵节,十六才收起来,收的时候要把今年剩下的“香火”一起卷进去,放在梁上,明年新旧香火一起用。
一则香火独特的味道可以抵御虫蚊,二则代表家族香火延续。一份“竹子”要传好几辈人,所以小时感觉“竹子”是很神圣和很神秘的。
5、大年三十晚上,一家人聚在一起,喝酒吃饭,看春晚,吃过12点的饺子,要给本家的长辈去磕头。
6、年初一到本村的长辈家拜年。过了初三才开始给其他亲朋好友家串门。
7、值得一提俺们这里初三送年.我也不知道什么原因,老祖宗就这么传下来的,离我们2公里外的村子就初二送年。
8、在小时侯,记的爷爷还在的时候从初三到初十天天有神的生日,什么“天老爷”的生日了,石头神的生日了。
等等现在爷爷不在了,也没人给他们过了,再说现在都为了工作,没人在家待到年初十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