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山东高密三贤-郑玄
郑玄(127--200),字康成,高密市双羊镇郑公村人。东汉大司农,著名经学家、教育家。
郑玄自幼聪颖,13岁即诵"五经",21岁便博览群书,精通历算、图纬。家贫寒,发奋读书。先入太学学今文《易》和公羊学,又从张恭祖学《古文尚书》、《周礼》、《左传》等,后西入函谷关,师从古文经学大师马融。游学归里后,聚徒讲学,弟子众至数百千人。马融叹息:"郑玄东去,吾道东矣!"
建宁二年(169年),因党锢之祸而受株连。被禁锢十几年间,他潜心注释经书,以古文经为宗,兼采众家之长,综合古今,遍注群经,成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形成令学者为之叹服的"郑学",时称郑玄为"经神"。
郑玄
郑玄在整理古代历史文献上颇有建树。他通晓《九章算术》和《天文历法》,因而他的注释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今通行本《十三经注疏》中《毛诗》、《三礼》注,即采用郑注。另注《周易》、《论语》、《尚书》和纬书。郑玄一生著作甚丰,著有《中侯》、《乾象历》、《六艺论》、《毛诗谱》等,在数学、物理学、天文学、语言学的领域里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三、山东高密三贤-刘墉
刘墉(1719--1804),字崇如,号石庵,高密市注沟镇逄戈庄人,清朝乾嘉年间重臣、著名书法家。
刘墉为乾隆十六年(1715年)进士,历任翰林院侍讲、编修、陕西按察使、湖南巡抚,直至都察院左都御史、吏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太子太保等职。
刘墉
刘墉为官清廉,刚直不阿,不畏权势。虽宦海沉浮,屡次被贬,但同情百姓,矢志不渝。在其任上,查办山东巡抚、皇妃伯父、贪官国泰,使文华殿大学士和珅(此字注意改体)及其党羽伏法。刘墉外娴政术,内通掌故。他博通经史,长于古文考辨。著作有《刘文清公遗集》及《刘文清公应制诗》传世。能诗善书,有《石庵诗集》。他曾三次兼国子监,数任乡试、会试正考官。组织编撰过《四库全书》、《西域图志》和《日下旧闻考》。刘墉长于书法,尤长小楷,得力于董其昌,兼学颜真卿、苏轼及各家法帖,而自称学钟繇。其书法用墨厚重,貌丰骨劲,味厚神藏,有"棉里裹针"之誉,时称"浓墨宰相",与翁方纲、梁同书、王文治齐名。去世后,嘉庆帝命其侄刘缳之,整理其遗墨,有《清爱堂石刻》四卷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