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环节,它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高低,也体现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水平。新课程实施以来,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逐步转向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平等、新型的师生关系也逐步建立,使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然而,因传统观念、教师自身知识素养和教学习惯的影响,使现在的课堂教学也还存在诸多方面的问题。新课程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如何向40分钟要质量,是每一名教育工作者值得深思的课题。
一、课前深研教材,树立课程资源意识。新教材只是教学的一个媒介、一种载体,是师生教学的一个基本范例,其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使学生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深刻理解和使用教材,充分挖掘教材资源本身的思想内涵和方法,还要深研教材,树立课程资源意识,不能照本宣科地使用教材,而要善于把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问题联系起来,用最新科技的成就来充实、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根据校情、班情以及教师个人的知识素养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和拓展,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对资源的整合,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
二、课中改进教法,构建三维目标体系。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往往出现两种极端,一种认为“两基”不重要,而不注意讲解知识,只追求热闹的课堂氛围,搞花架子;一种是将基础扎实片面理解为知识的堆积,这两种倾向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目标的实现。因此,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一是教师必须十分注重教学过程与方法的设计,既要考虑到知识目标的达成,又要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蕴含的、教学过程中生成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力求做到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二是力求教学内容与生活的有机联系,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实现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融合。三是转变教学方式,要让学生从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模式中解脱出来,逐步转向主动参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上来,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目标。
三、课后认真反思,注重教和研的统一。在参加听评课活动中发现,部分学校和教师在教研活动中大多注重教而忽视了研,具体表现在:一是只注重了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多数情况下关注的是课堂上教师的讲授、提问、板书等技巧的使用,关注的是教学环节和教学秩序的完满程度,衔接有无漏洞等,对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有效性关注不够。二是部分教师虽然写了教学反思,也只是浮在问题的表面,对课堂教学过程中隐含的深层次问题缺乏进一步的探究和挖掘,后续教学实践的改进也被架空。所以,要实现课堂教学效益的提升,教师个人不仅要对自己在教学行为、教学效果、对教学问题独到的见解等方面认真做好反思,还要大力倡导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的导向作用,推行集体备课、教研资源共享制度,只有实现教和研的内在统一,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教研水平的大幅度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