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良好学习行为的训练与培养
教育家叶圣陶指出:“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良好的习惯是人一生的“道德资本”,不夸张地说,良好的习惯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影响人的一生。在新课程的大背景下,如何促使初中学生在原有学习习惯的基础上,进一步养成适应新课程要求的良好学习习惯,是当前课堂教学必须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中学生必须养成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
1.自学预习的习惯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就是说凡事都要预先做好准备,才有可能把事情办好。农民要备耕,军队要备战,教师要备课,学生也要备学。许多成绩优秀的学生,都能做好课前预习,并有一套预习的方法,养成了预习的好习惯。有的学生认为反正老师会在课堂上讲,课前预习浪费时间,没有这个必要。其实这些想法都是不科学的。先预习后上课是学好知识的一种基本方法,是提高学习质量的一个重要前提。搞好预习能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学习的针对性。课前预习好,听课时,目标更明确,针对性更强,就能减少盲目性,增强自觉性和求知欲,化被动为主动。同时,预习是一种课前自学,预习的过程是学生独立学习,提前思考的过程,在独立探究知识中培养了自学能力,而自学能力一旦形成将对今后的学习乃至终生学习受益无穷。
2.专心上课的习惯
教与学应该同步,应该和谐,因此学生在课堂上要集中精神,专心听教师讲课,认真听同学发言,抓住重点、难点、疑点听,边认真听边积极思考。哪怕是你已经超前学过了,也还是要认真听,要把教师的思路、其他同学的思路与自己的思路进行对比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并在这过程中,尽量多理解记忆一些东西。
3. 养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习惯
观察周围事物,以发现它们共通性与差异性 ; 观察老师在课堂讲课中一言一行、轻重缓急的观察以便更好的理解知识掌握重点; 在平常的练习中观察、发现知识间的规律与联系以便更系统地掌握知识结构与体系等等; 在观察中认真思考,边观察边思考。
4. 培养不懂就问的习惯
古代学者说过:“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相行。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求学问,一定要既会学,又会问。现在有的学生,不爱问、不会问、不敢问,怕别人讥笑,怕暴露缺点,缺乏问的习惯。其实,哪怕知识渊博的教授、专家也常常会遇到疑问,他们也要常常请教别人的。因此要学好功课,必须养成勤学好问、善学善问,不耻下问的好习惯。只要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就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由孤陋寡闻成为博学多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