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3 计算机病毒的特性和危害
(3)隐蔽性
隐蔽是病毒的本能特性,为了逃避被觉察,病毒制造者总是想方设法地使用各种隐藏术.病毒一般都是些短小精悍的程序,通常依附在其他可执行程序体或磁盘中较隐蔽的地方,因此用户很难发现它们.往往发现它们时,病毒已经发作了.
(4)潜伏性
为了达到更大破坏作用的目的,病毒在未发作之前往往是潜伏起来.有的病毒可以几周或者几个月内在系统中进行繁殖而不被人们发现.病毒的潜伏性越好,其在系统内存在的时间就越长,传染范围也就越广,因而危害就越大.
(5)可触发性
病毒在潜伏期内一般是隐蔽地活动(繁殖),当病毒的触发机制或条件满足时,就会以各自
3.3.3 计算机病毒的特性和危害
的方式对系统发起攻击.病毒触发机制和条件可以是五花八门,如指定日期或时间,文件类型,或指定文件名,一个文件的使用次数等.如,"黑色星期五"病毒就是每逢13日的星期五就发作,CIH病毒V1.2发作日期为每年的4月26日.
(6)攻击的主动性
病毒对系统的攻击是主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也就是说,从一定程度上讲,计算机系统无论采取多么严密的防范措施都不可能彻底地排除病毒对系统的攻击,而防范措施只是一种预防的手段而已.
(7)病毒的不可预见性
从对病毒的检测方面来看,病毒还有不可预见性.病毒对反病毒软件永远是超前的.新一
3.3.3 计算机病毒的特性和危害
代计算机病毒甚至连一些基本的特征都隐藏了,有时病毒利用文件中的空隙来存放自身代码,有的新病毒则采用变形来逃避检查,这也成为新一代计算机病毒的基本特征.
2.计算机病毒的主要危害
随着计算机在国计民生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计算机病毒的危害也越来越大.从早期对单台计算机系统资源的破坏,中期对局部网络范围内计算机系统的破坏,到如今对全球网络安全乃至整个社会都构成极大的危害.主要表现为:
(1)病毒发作对计算机信息数据的直接破坏作用大部分病毒在发作时直接破坏计算机系统的重要数据,如格式化磁盘,改写文件分配表和目录区,删除重要文件或者用无意义的"垃圾'做据改写文件等.如:磁盘杀手病毒(Disk Killer),内含计数器,在硬盘染毒后累计开机时间达48小时发作,它的破坏作用主要是改写硬盘数据.
3.3.3 计算机病毒的特性和危害
2)非法侵占磁盘空间,破坏信息数据病毒体总是要占用一部分磁盘空间,由于是非法占用,势必破坏磁盘中的信息数据.不同类型的病毒,其破坏作用和方式不同.引导型病毒驻留在磁盘引导扇区,为此它要把原来的引导区转移到其他扇区.被覆盖扇区的数据永久性丢失,无法恢复.文件型病毒把病毒作写到其他可执行文件中或磁盘的某个位置.文件型病毒传染速度很快,被感染文件的长度都会不同程度地增长(附带了病毒体),由此造成非法占据大量的磁盘空间.
(3)抢占系统资源除Vienna,CasPer等少数病毒外,大多数病毒在发作时都是常驻内存,这就必然抢占一部分内存,导致内存资源减少,使部分软件不能运行.
(4)影响计算机运行速度病毒进驻内存后不但干扰系统运行,还要与其他程序争夺CPU,从而影响计算机的运行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