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DIR区之后,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数据存储区,即DATA区。
DATA虽然占据了硬盘的绝大部分空间,但没有了前面的各部分,它对于我们来说,也只能是一些枯燥的二进制代码,没有任何意义。
注意:我们通常所说的格式化程序(指高级格式化,例如DOS下的Format程序),并没有把DATA区的数据清除,只是重写了FAT表而已,除非你使用了“Format X: /U”命令,强制对每一扇区写“F6”。
至于硬盘分区,也只是修改了MBR和OBR,绝大部分的DATA区的数据并没有被改变,这也是许多硬盘数据能够得以修复的原因。但即便如此,MBR,OBR,FAT,DIR之一被破坏的话,我们的数据也无法正常读取。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如果你经常整理磁盘,那么你的数据区的数据可能是连续的,这样即使MBR/FAT/DIR全部坏了,我们也可以使用磁盘编辑软件(比如DOS下的DiskEdit,DDD,KV3000,EasyRevoery等),只要找到一个文件的起始保存位置,那么这个文件就有可能被恢复。
数据恢复的原理
我们在了解了数据在磁盘上存储格式后,我们就会明白为什么数据在被删除后还能够再次被找回来的原因。
一块新的硬盘在买回来后,必须首先分区,再用Format对相应的分区实行格式化,这样以后我们才能在这个硬盘存储数据。硬盘的分区就象是对一块地方建仓库,每个仓库就好比是一个分区。格式化就好比是为了在仓库内存放东西,必须有货架来规定相应的位置。我们有时接触到的引导分区就是仓库大门号,上面要记载这个分区的容量的性质及相关的引导启动信息。FAT表就好比是仓库的货架号,目录表就好比是仓库的帐簿。如果我们需要找某一物品时,就需要先查找帐目,再到某一货架上取东西。正常的文件读取也是这个原理,先读取某一分区的BPB参数至内存,当需要读取某一文件时,就先读取文件的目录表,找到相对应文件的首扇区和FAT表的入口后,再从FAT表中找到后续扇区的相应链接,移动磁臂到对应的位置进行文件读取,就完成了某一个文件的读写操作。
文件的读取(Read)
操作系统从目录区中读取文件信息(包括文件名、后缀名、文件大小、修改日期和文件在数据区保存的第一个簇的簇号),我们这里假设第一个簇号是0028。
操作系统从0028簇读取相应的数据,然后再找到FAT的0023单元,如果此外的内容是文件结束标志“FF”,则表示文件结束,否则从该处读取下一个簇号,再读取相应单元的内容,这样重复下去直到遇到文件结束标志。
文件的写入(Write)
当我们要保存文件时,操作系统首先在DIR区中找到空闲区写入文件名、大小和创建时间等相应信息,然后在数据DATA区找出空闲区域将文件保存,再将Data区的第一个簇写入DIR区,同时完成FAT表的填写,具体的动作和文件读取动作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