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之二:暗施小计生祸端。
且看《水窗春呓·卷下》载录的一例——
某年,慈禧“万寿”,两淮盐政署采办贺礼,选中了一粤商送来的西洋橱钟。这橱钟精致工巧,要价不菲。最妙处,在钟启动之后,每到一个时点,其面板就会霍然敞开,由里头走出一铜铸玩偶,“研墨执笔,取红笺疾书‘万寿无疆’四字,悬示片刻,作揖而退”。观者无不“惊为神异”,遂定价五万两,隔日付款。粤商欢然告辞,临行,盐署的门子向他“索讨门包五千”。粤商不给。门子悻悻道:“此钟明朝将一文不值,尔信否!”次日,果遭退货。盖因前晚门子悄悄耳语盐督:“是物虽巧,全仗机关操纵。万一解京途中有所磕碰,损及机关,呈献太后时,铜人书字不全,岂非立招巨祸?”
应该说,这门子的一番提醒,的确有先见之明,戳到了事情的要害,令你不能不佩服他的深谋远虑,善于见微知著。但其人“以索费不得,乃施此计,谗言构陷而不着痕迹”,也真可算得“用心险狠”了!
晚清官场的门子索贿之弊,实际上,还在清初顺、康时代,就已“滋蔓相沿,渐成陋规”;乾隆以降,朝廷曾屡颁谕旨,“禁革门包”,结果,皆是徒闻“雷声”,不了了之。而大大小小各级官府的门子,之所以会那样公然敲诈而恣行无忌,背后大半有其上司做后台撑着:或装聋作哑,容忍故纵;或偏袒包庇,曲意掩饰;更多的,则干脆“倚(门子)为心腹耳目”,甚至“相约为兄弟”。由之,官胥勾结,沆瀣一气,“门包所入,两相瓜分”,致使门子之弊愈“禁”,愈“牢不可破”;愈“革”,其蔓延之势愈烈,终于泛滥官场,几无一处衙署干净。少数为官清正者,尽管深恶痛绝,欲图除弊,毕竟孤掌独木,能撼大势乎?
故事之三:抱团舞弊炒上司:
江苏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