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的由来,中秋节的五种不同的来历和说法(2)
时间:2010-01-05 23:13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次
说法四:“中秋”的得名 根据我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
说法四:“中秋”的得名
根据我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
中秋一词始见于《周礼》:“中春昼,鼓击士鼓吹豳雅以迎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云。”据欧阳詹《长安玩月诗序》记载:“秋之于时,后夏先冬,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于夜,又月之中。稽于天道,则寒暑均,取于月数,则蟾魂园。”这就是说,旧历八月十五日,是一年秋季八月的中间,故谓之中秋。
据说中秋节在两汉时已初具雏形,其时在立秋日。至唐代已出现登台观月、泛舟赏月、饮酒对月等活动。北宋太宗年间始定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节日里有祭月、拜丹、赏月、吃月饼之俗。明清以来的京师,此风一直未衰。
说法五:中秋吃月饼的由来
中国很早就有在农历八月十五日中秋节那天吃月饼的习俗,这种习俗的来源说法不一。
普遍的说法是:唐朝时,太宗李世民为征讨北方突厥,平定其屡次的侵犯,令手下大将李靖亲自率部出征,转战边塞,结果屡建奇功。八月十五这天凯旋归京。为了庆祝胜利,京都长安城内外鸣炮奏乐,军民狂欢通宵。当时有个到长安通商的吐蕃人,特地向皇上献圆饼祝捷。太宗李世民大喜,接过装璜华丽的饼盒,取出彩色圆饼,指着悬挂天空的明月说道:
“应将胡饼邀蟾蜍即月亮 。”随后,将圆饼分给了文武百官。从此,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流传了下来。
一说始于宋朝。在北宋时的京都东京(今河南开封),每逢中秋之夜,人们均登高楼、爬高山,待月亮升起时开始进行祭月活动,所用供品有月饼、瓜果、鸡冠花之类,但以月饼为主。宋代诗人苏东坡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那时的月饼与现在的月饼已很相似了。
今天,我们在中秋节吃月饼,不仅为了庆祝丰收,而且也是对亲人团圆的一种期盼。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