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里乾坤大,杯中日月长
(出自“酒仙”辛弃疾“壶里乾坤大,杯中日月长”)
说起好笑,我第一次对酒发生兴趣的原因是壮胆而引起的。
记得那时我才6岁,对看电影来说只要不花钱的,不管天南地北都要千方百计去“品味”。在雷雨交加的一天,我拉着奶奶同去6里以外的地方看《鸡毛信》电影。奶奶说,我不去了,走不动路啊。我嚷着奶奶说害怕,因为要经过一座坟山。奶奶说,害羞,真不是男人,并要我喝口酒壮胆。
嘿,从那时起,就与酒结了不解的缘。
还有一次,在家里偷吃父亲的酒,没想到喝了一大口煤油。
上中学后,时常受到语文老师的表扬,经常拿我的作文在班上点评。老师鼓励我试写点小诗之类的文字,要我当名诗人,可谓年少气盛。当时读得最多的是唐诗,我发现,那些写得一手好文章和好诗词的人,大多是能饮善饮的酒徒,我的老师就是一个。
有一天晚上,老师给我讲解李白的“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时,我灵感想到,我再喝点酒,岂不是文字写得更好吗?我叫嚷着老师拿酒来,体会体会那种感觉。并吹嘘说自己喝酒有多年的历史了。
老师经不起我耍娇的哀求,嘱咐师母去炒下酒地菜,自己跑出去买花生米和卤猪头肉。我端起酒,喝了一大口,口中念到:“好酒,好酒!”不用说,老师还没买回来,师母的菜没上桌,便觉得天旋地转,终于难以支撑,扑通一声倒在地下,觉得肚子里有团火焰要喷出,哇的一声吐得肝胆俱裂。等醒来才知,老师将我抱起,放在他儿子的床上。回忆当时的情景,哪还有文字的痕迹,更谈不上所谓的灵感。在一段时间内,只得对酒敬而远之,心存余悸。
作为一个大男人,不喝酒是不可能的。比如下乡期间,与贫下中农及“乡友”交流,或者参加别人的红白喜事,你总不能一个人闷头品菜,对别人的诚意敬酒处于无动于衷,那样怎能与人沟通。加上我也不是善于安分的人,在酒桌上不喝酒,时间一长,总认为缺少那么氛围,于是又慢慢地显出一醉方休的“英雄”豪气,以喝酒为乐,以喝酒为荣。再后来,参加工作,由于社会活动和个人交往逐步增多起来,每临酒席,不免也要敬酒或陪人喝酒。
酒的确是好东西,通过“喝酒”结交了许多朋友。在酒的境界中,有时能韵味出与现实完全不同的另一个世界,有友谊,有自由空间,有感触到的那种美妙意趣。
我常喝酒,因酒醉过多次,心态如何,醉的感觉就因人而醉了。醉态更是千差万别,五彩缤纷。一般来说,醉态都不太优美,像贵妃醉酒的那种美态,大概不多。像醉八仙那种飘逸,也当少见。更多的是凡夫俗子失去理性的醉态。醉的最好的感觉就是似醉非醉,飘飘欲仙的感觉,喝到这种境界,是最佳状态。那可象腾云驾雾,羽化而登仙哟。
试看古今中外,多少庄严隆重,热闹无比的场合,多少世代风俗习惯,多少欢畅地婚寿喜宴,甚至外交上缔结盟约,投资上签署项目,都无不供之以酒,这就足见酒的源远流长,与人生息息相关,在中外文人的著作中,也足见人类对酒的特殊感情和普遍认同。人生道路坎坷而艰辛,与酒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如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李白的“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辛弃疾的“壶里乾坤大,杯中日月长”等等。美国著名作家福克纳酒更是赞不绝口:“我饮了一杯马丁尼酒,便会觉得大了一些,高了一些,聪明了一些;当饮了第二杯酒,我会觉得超然;再饮几杯,我会觉得我能力无限!”这就难怪世上有许多人一直认为酒与人生有着不可脱离的干系,酒与人类文明有着密切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