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历史和现实,官本位至少包括了这 四点内涵 :公共权力的运行以“官”的利益和意志为最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严格的上下层级制度,下级对上级唯首是瞻,上级对下级拥有绝对的权力;以是否为官、官职大小、官阶高低为标尺,或参照官阶级别来衡量人们社会地位和人生价值的社会心理;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敬官、畏官的社会心理。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在多个意义上使用这个概念,“它包含了官本位意识 , 官本位思维、官本位文化、官本位机制、官本位现象、官本位行为等多方面的意思” 2。在本文中,它具有特定的涵义,指的是一种政治文化。
政治文化是当代政治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它首先由美国政治学家阿尔蒙德提出。 1956 年,在其所著的《比较政治系统》中,他认为,政治文化是政治体系的心理方面,每个政治体系都表现为一个待定的政治行为模式,这种特定的模式便是政治体系的政治文化,从个人看政治文化是个人对政治行为和政治评估的主观倾向。此后,对政治文化的界定莫衷一是。一般认为 S· 韦伯的解释比较典型,他把政治文化解释为“由得自经验的信念、表意符号和价值观组成的体系,这个体系规定了政治行为所由发生的主观环境。”在这个概念上,基本上都认同的一个内涵是:它是“关于国家政治生活的政治心理倾向和政治价值取向”,是政治观念形态,“包括政治认识、政治情感、政治态度、政治动机、政治意向、政治信念、政治思想等”。 3政治文化处于政治与文化两者交界层面上。由此看来,官本位作为一种政治价值取向、社会心理即可被列入政治文化的范畴。
进一步分析可以看出,其实官本位政治文化具有两个承载的主体:为官者和为民者。其内涵的前两个方面主要指的是前者,后两个方面则主要是指后者。但在讨论官本位的内涵时,这两个主体又不可以截然分开,因为官可成为民,并且官也是社会的一分子,更重要的是民通过各种途径也可能成为官。以这两者为主体的政治文化结合在一起共同形成了官本位的政治文化。官这一主体的形成要比民来得早,因为它是这一政